11-15 18:13:34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地名隨處可見,它們無時無刻不發揮著地理標識等方位作用。但同時,有些地名有美麗的傳說,有濃濃的鄉愁。
重慶到底有多少地名?15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重慶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率先通過國家驗收。數據顯示,自2014年1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共普查了地名455020條,其中,陸地水系3752條,陸地地形21355條,行政區域1711條,群眾自治組織17933條,非行政區域51558條,居民點237369條,交通運輸設施39006條,水利、電力、通訊設施21104條,紀念地、旅遊景點5105條,建築物5193條,單位50934條。
重慶有山有水,因山、因水而得地名已成為地名文化中的重要特色。
主城有「五嶽」
城在山上,山在城中
有人將重慶主城區的五座山稱為重慶的「五嶽」:「東嶽」鐵山坪,「西嶽」歌樂山,「北嶽」縉雲山,「南嶽」南山,「中嶽」鵝嶺。正是這「五嶽」,給重慶的地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北碚縉雲廣場
「如今,重慶老城內已經沒有以山來命名的街道,但諸如九尺坎、十八梯、王爺石堡、雷家坡之類地名,依然與『山』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從兩江上看,重慶城本來就是一座山。除了西邊的通遠門,從任何一個城門進城,都要爬好大一坡。
李正權回憶,朝天門以前有一大坡石梯,曾經讓不少外地人爬得腳軟。出了通遠門,叫山的地名就接二連三來了。先是枇杷山,然後是鵝嶺、雙山、半山、松山、五臺山、鳳鳴山、獅子山、團山堡、王家大山……
「過了長江有黃山、汪山、蔣山、楊家山、慈母山、馬鞍山、蓮花山……過了嘉陵江有龍山、塔子山、石子山、玉帶山、金紫山、照母山、玉峰山……」李正權稱,如果擴展到重慶市的各個區縣,叫山的地名就更多了。僅街道鄉鎮這樣的地名中帶「山」字的就有30多個。如果加上諸如帶「崗」、「嶺」、「梁」、「峰」之類的,那就更多了。
鵝嶺公園
照母山
有江有溪有池
與「水」相關區縣超三分之一
如果說重慶地名中帶山字的已經很多了,但卻不能與帶水字的地名相比。
重慶各個區縣中,綦江、墊江、黔江是「江」,還有巫溪、彭水、江北、渝北(渝水之北)、江津、涪陵(涪水邊的「陵」)、酉陽(酉水之陽)、合川、永川、南川(川的本義就是江河)、南岸(有水才有岸)、大渡口(有水才有渡口)等區縣與「水」相關。
「加在一起,佔了重慶區縣數的三分之一還多。」李正權告訴記者,其實,重慶古代就叫江州,後來又叫渝州,都是由水得名。「江是長江,渝是嘉陵江。」
重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十分豐富,加上重慶山多,就形成了數不清的溪流。溪流雖然沒有江河那樣的長度和流域,卻成為一個地方最有特色的標誌,因此,以溪流為地名也就相當普遍。
「重慶老城內,就有大陽溝、瞿家溝等地名。城外就更多了,硝房溝、雙溪溝、大溪溝、黃沙溪、董家溪、溉瀾溪、茅溪、盤溪、虎溪等。」李正權說,這些溪流的附近,大多以溪流的名稱形成了相應的地名,而且大多都是大地名,有的是街道,有的是街區,當然也有街巷。
此外,還有池,比如蓮花池;還有塘,如頭塘、二塘,一直到十塘這樣的地名。
荷塘路
地貌豐富
「壩」「坪」地名最常見
重慶是山城,又是水城,地貌豐富,既有山、崖、巖、崗、坪、梁、壩、塝、壪、坎、洞、凼、石、碚之類,又有江、河、沱、灣、灘、浩、溪、溝、湖、池、塘、堰、泉、瀑之類。這些地貌不僅為重慶地名帶來了多彩多姿的特色,而且為重慶地名增添了強烈的地方色彩。
沙坪垻、楊家坪……重慶各種地貌地名中,「壩」和「坪」最常見。壩和坪都是平地,重慶是山城,怎麼有這麼多壩和坪呢?李正權解釋,其實壩和坪只是相對平坦,不能與平原城市的平地相比。作為山城,重慶叫山的地名雖然多,但叫壩的地名反而更多,只要有一塊那樣的平地,就可能叫壩了,例如德感壩、冬筍壩、苦竹壩、中壩、廣陽壩、塘土壩……
沙坪垻
「坪與壩不同。坪雖然也緩平如壩,但卻不是因為江河溪流衝刷堆積而形成的。坪是指周邊被河谷切割,邊坡呈陡崖或階梯狀,頂面起伏和緩的高地,地質學上叫做臺地。」針對我市地形地貌地貌,李正權特地做了研究,他說,重慶的臺地較平壩為多,因此叫坪的地名甚至比叫壩的地方還多,如南坪、大坪、楊家坪等。坪離江面較高,不受洪水威脅,地勢又平緩,土壤又肥沃,於是成為主要的居住區,成為衛星小城或城市片區的首選之地。
據了解,以上個世紀80年代主城區的14個主要片區為例,除上新街、中梁山等少數幾個外,大多數都分布在坪上或壩上。但是,這三種類型形成的坪,面積可能比壩大一些,但最大的也不過一兩平方公裡。
黃桷坪
方向地名少
「朝東路」並非指朝向東面
重慶人出門約地點,很少會說東西南北方向,一般以標註性建築為參照物,左拐右拐,直走等,如果還不明白,再改再溝通,直到雙方都明白為止。如果你提到東西南北,或許不少重慶人會蹲在原地「哭暈」。
重慶既是山城,又是水城,山水相隔,道路只能依著山勢或水勢,或彎或曲,或上或下,或拐或扭,要用方向詞來標示,也就相當困難。因此,重慶過去極少有諸如南路北路東街西街之類的地名。
解放東路
「由於極少有這樣的街道,加上陰雨天氣多,又不習慣去看太陽升起或落下的方向,重慶人往往沒有方位感。」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說,重慶有江北、南岸,但兩地並不相對,甚至可以說還不相關。但重慶地名中同樣有以方向或方位來命名的。比如,解放東路、解放西路,南坪東路、南坪西路、建新南路、建新北路等。「並不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往往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李正權說,不過,朝東路,並不是朝天門東路(按朝天門的方位來說,應當是朝天門西路),而是朝天門到東水門的「路」,不是以方位來命名的,而且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才命名的。」這樣的東路,可能也要讓外地人『懵圈』了。」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受訪者供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