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丁卯兔年,在新落成的彩電中心1000平方米的大演播室裡,中央電視臺第五屆春節聯歡晚會如期舉行。
這一年,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是除夕夜。這一年,春晚導演易人,曾任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第一代播音員的鄧在軍掛帥成為第一個執導春節聯歡晚會的女導演。臺裡換導演的決定讓有些人出乎意料,不熟悉她的人,都不會想到這是位身經百戰、閱歷豐富的女強人。但是此前又不是完全沒有端倪——1986年央視國慶晚會就是鄧在軍導演執導的。
當年有趣的是,北京一位少年看了報紙關於晚會的報導後給她寫信稱:「鄧爺爺,我們等著看你的春晚節目,能不能先透露一點消息給我們?」然而,鄧導卻胸有成竹,憑藉多年執導大型晚會的豐富經驗,信心百倍地帶領著她的團隊投人到了新一年春晚的籌備工作中。結果也不負眾望,1987年春晚在一陣陣喝彩聲中落下帷幕,在往屆春晚的基礎上,1987年春晚在內容和形式上又上了一個大大的臺階。同時,一批新人通過晚會湧現出來,得到全國觀眾的認可,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許多新歌、新作在春晚過後一舉成名享譽全國。
1993年5月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鄧在軍導演國際勳章
13歲剛剛參軍的鄧在軍
1986年3月,六屆人大四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七五」計劃,強調繼續把改革放在首位,促進改革與建設的相互協調與適,提高經濟效益,注重產品質量,使對外經濟技術交流進一步擴大,並把科學、教育事業置於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這個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與此同時,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工作第一線,在農業科技生產領域和航天、交通、生物技術領域都實現了巨大跨越;各條戰線上的思想文化工作者也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解放軍官兵的素質不斷提高,軍民關係和諧發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投身到維護祖國安定團結、保衛國家邊疆安寧的偉大事業中。在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大環境下,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形勢也一片大好。在第10屆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94枚金牌、82枚銀牌、46枚銅牌,金牌總數位列第一。當然了,這第一的最後中國男子四乘一百米接力隊的李豐、鄭晨、餘壯輝奮力拼搏,戰勝了韓國隊取得的!驕人的成績傾注了運動員們的汗水與辛勞,更承載了全體中國人民對他們的殷切希望。
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教育、體育事業,祖國的繁榮發展是人們用一年的辛勞換來的。「七五」開創了新局面,體育事業歷史的突破又讓世界了解了中國,人們懷著對祖國的期盼、對未來的憧憬,在年終歲尾、歡度新春佳節之時,最企盼的就是那臺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了。
鄧導的風格與前四年的晚會總導演黃一鶴有些不同,她更加注重親切、活潑、歡快的年味。在「出新」問題上,鄧在軍給自己定了一條原則,就是不新的、重複的東西,寧願不用:自己搞出來的東西就是要跟別人的不一樣。「不讓觀眾擰臺」,是鄧在軍給這臺晚會定下的基本目標。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達到,需要從大量優秀作品中挑選出更加優秀、更加貼近晚會主題的節目,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在分析觀眾來信和歷年春晚得失的基礎上,鄧導把1987年春晚的主題定為「團結、向上、喜慶、紅火」,整臺晚會的節目要以喜劇為主,還要有動情之處,格調要高,立意要深。在晚會場地和節目形式的選擇上,她仍延續茶座式」的演出方式,以密切同觀眾之間的聯繫,更好地同觀眾互動,加強同觀眾的溝通。同時摒棄一些一成不變的節目樣式,多多容納一些形式靈活的節目,例如相聲小品、動物小品、戲曲小品、群口相聲、小品串場等等。
1986年的國慶晚會結束後,同一套班子接著就成立了1987春晚籌備小組。鄧在軍習慣把全國各地的節目搜羅到一起,先不看節目類型的比例,覺得可以就拿出來,然後看錄像、看演員,經過與其他部門導演的商討,再做下步決定。對於這臺晚會,鄧導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即「歡」、「新」、「高」、「精」。「歡」就是歡快、喜慶,能把觀眾逗樂,讓充滿歡樂氣氛的相聲小品、歌曲佔據晚會的大部分比例;「新」就是立意新、角度新,節目要有創意,儘量推出些觀眾從未看過的作品;「高」就是格調高,節目要健康、向上,晚會要樸素、大方,既要寓意深刻,又要耐人尋味;「精」就是節目要精選、晚會要精練,不能拖沓、無味,要在僅有的時間內表達出飽滿的內涵。對於節目的把關,鄧在軍做到了精益求精、層層審視,不放過任何
顆明星,也不摻進任何一粒雜塵。
在198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許多創新性的節目讓觀眾大開眼界。在各種類型的56個節目中,出現了很多新演員,他們所帶來的新作品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其中飽含了其自身的真切感受,表演也根植於民眾,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由於節目類型本身的性質,加之地域性差異和民族風俗的不同,各個節目表現出來的特點也各不相同。
歌舞類節目盡顯「老大」形象1987年春晚的戲曲、歌舞類節目,依然可以尋覓到上一年創新思想的痕跡,名歌星、新演員齊聚一堂,為觀眾獻上自己最拿手的歌;港臺歌星不遠萬裡,傾情助陣;老藝術家幽默。幾乎每年春晚的第一個節目都由歌舞節目作為開場,這一年也不例外。首先是由葉矛和廖莎演唱的《祝歲歌》,「龍燈舞,鞭炮脆,我們大家來祝歲,大家來祝歲」,在一年最後一天的除夕夜裡,大家歡聚在春晚現場,一起祝歲、守歲,歡快的氣氮立刻呈現在觀眾眼前。隨後是腰鼓舞,平添一份喜氣祥和的過年氛圍,孩子們打扮成老虎和兔子的模樣,活潑可愛的舞蹈表達出虎年兔年的交替,顯得格外生動和形象。
許多歌曲都來源於真實的故事,有獻給不畏流血、英勇善戰的解放軍戰士的,有獻給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助產土的,也有獻給不辭辛勞、兢業開發大西北的年輕朋友們的,歌手們的深情演唱透露出他們對奉獻者們的真摯感情。徐良和王虹以戰士和軍的身份出現,演唱歌曲《血染的風採),仿佛每一句歌詞、每一股旋律都在向觀眾傳達:儘管頑強、勇敢的共和國戰士倒下,也不要讓家人悲哀,因為「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採」,感情至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繁星從你眼前升起》讚美默默在工作崗位奉獻一生的助產士,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樣,「人生從你手中開始,繁星從你眼前升起,你的生存就是為了新的生命,你的笑容水遠是那麼甜蜜」,場面真摯動人,觀眾激動的心情難以平息。
1987年春晚上的港臺歌星只有兩位,一位是香港的葉麗儀,一位是臺灣的費翔。他們都是第一次登上春晚,每人唱了兩首歌。在演唱《我們見面又分手》時,葉麗儀邊唱邊同臺下觀眾握手,互動場面分外真實;費期的一「雲」(《故鄉的雲))ー「火」(《冬天裡的一把火),一靜一動,展現出多面的表演天分,他也因此成為當年最火的明星,1987年1月28日那天晚上十點半,中國的兩億臺電視機,前上至50、下到15的,太多的中國女性為之痴狂,他的風採全國,至今熱度尚存。
當時央視時任領導的思想還有點兒小保守,他拿著對講通過耳麥告訴鄧在軍「給近景!不要給全景」那意思就是不能全景表現費翔的迪斯科舞姿,因為那個時代迪斯科還不是能徹底那啥的。鄧在軍沒管那一套,切了很多全景、中景,等舞姿交待得差不多了,再給近景和運動中的費翔的特寫。這個時候耳機裡傳來臺領導情深意切的吶喊聲「鄧在軍,再給全景我撤你的職!」鄧在軍大姐以巨大的藝術勇氣頂住了壓力,留下了中國電視史上的華彩一幕!也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最深刻的影像記憶!作為後來者,王喆向您深深地致敬!
除常規的歌舞節目外,1987年春晚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民族歌曲較多,尤以最後壓軸的《民族團結大聯唱》節目最為突出。大聯唱囊括了十餘首膾炙人口且頗具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所涉族達十餘個,展現出一派民族大團結、社會大安定的繁榮景象。將這一節目設置在晚會的結尾處,恰好緊扣晚會主題,內涵深刻。
時年50歲的宋世雄採訪1986年第十屆亞運會冠軍許海峰
主持方式別具一格
1987年春晚中,導演鄧在軍在許多細節上頗費功夫。為了讓各個節目過渡自然,達到一種一氣呵成的效果,晚會主持人一貫到底的主持串詞被淡化,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李默然被請來擔任晚會開頭和結尾以及重大節目的主持人,他感情真摯、目光深邃,以朗通的形式向觀眾介紹晚會的情況。例如,晚會由一段朗誦開始,「年年有今夜,歲歲有今宵;時代在前進,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經過一年的辛勞,我們又迎來了這個令人陶辭的除タ之夜。今夜千家萬戶,爆竹聲聲,億萬人民歡聲笑語,都預示著祖國明天更大的歡笑」,三言兩語便將觀眾帶進了除夕聯歡夜的火熱喜慶氛圍中,是歷年春晚未曾嘗試過的一種創新。此外,和1986年一樣,這次晚會也用英語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進行了現場實況直播,中央電視臺第八頻道同步播出,央視春晚,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可避免的國際化趨勢為春晚帶來了更多的觀眾。
費翔點燃"冬天裡的一把火在1987年春晚的舞臺上,有一個人特別值得一提,他就是來自臺灣的費翔。費翔是有著一半中國血統的歌手,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費安娜北京人,他在臺灣小有名氣,但是在大陸卻很少被人知曉。曾經在廣州太平洋音像公司錄製的兩盤翻唱為主的專輯《跨越四海的歌》(他的首唱歌曲有《問斜陽》,還有嘛?)無人問津,然而,春晚過後,銷量竟然達到160萬盤,那時商店門口常常可以見到大字廣告:「費翔到貨」或「費翔無貨」——成了賣費翔了!
在當年春晚上,費翔共演唱了兩首歌曲《故鄉的雲》和《冬天裡的一把火》。晚會請來了費翔的媽媽和姥姥,在演唱第一首歌之前,費翔深情地道出了當時的心情:「能再回北京過春節,我心裡十分的高興,我想與大家分享這激動與快樂,這次回到祖國,我初次見到了我的外婆,請允許我唱一支歌,獻給我的外婆,獻給我的母親,獻給我的故鄉,這支歌的名字叫《故鄉的雲》。」歌聲中透露出遊子的情懷以及對家鄉的思念,這一刻,海外華人的心靈被這首歌牽動起來,句句歌詞都唱出了華人遊子的心聲。後面他說「我第一次來到大陸,但我特別想念我的家鄉,我在山東一百歲的太姥姥,此時此刻她可能也坐在電視機前,我願意為她、為所有的觀眾,再獻上一首歌——《冬天裡的一把火》」,過渡到了下一首歌《冬天裡的一把火》。歌勁舞讓那個年代的年輕朋友們興奮不已,不知迷倒了多少年輕男女,費翔成為許多男歌手紛紛效仿的對象,這種邊唱邊跳的方式也逐漸為許多人所接受並開始普及,(當年有個叫「崔海棠」的在1990春晚完全是模仿費翔的裝扮、髮型、舞姿)從此「費翔熱」盛極一時。春晚使費翔一炮走紅,帶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1987年春晚除了節目內容本身之外,舞臺的布置、演員的服裝設計、節目編排設置等等也都很有講究。比如,舞臺分為四個演區,分別是鮮花和噴泉圍繞著的大舞臺、彩燈閃爍的拱門、具有民族風格的小戲臺和清新秀麗的玉樹瓊花,節目根據需要穿插於四個演區之間,新穎獨特,給人以與眾不同的美感。演員的服裝反映出了時代氣息,例如費翔唱的《冬天裡的一把火》、《故鄉的雲》,寬肩短腰身的上衣,誇張了男性的線條美,使觀眾睹當年世界流行男裝的風採,同時也表現了遊子對故鄉的思戀。
此外,春晚的最後一個節目都是以歌舞或者大聯唱的形式結束,但這一年春晚特地安排了一個女生獨唱,讓胡曉晴(2001年電視劇《大宅門》的演唱者)演唱《春天的鐘),過渡到新年零點敲鐘時刻,悠揚婉轉,別出心裁。
胡曉晴近照
198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成功落下帷幕,受到了廣泛好評,盛讚、叫好聲不斷。全國數十家報刊載文,讚譽這臺晚會「歡快、健康、樸實、昂揚」;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應廣大觀眾要求,連續兩次重播了這臺晚會。2000年春晚的當天,《北京青年報》有一篇專文歷數各屆春晚的特點,其中有這樣一段話:「1987年的春節晚會被看作最成功、最輝煌的一次,那時的導演是鄧在軍。有華裔血統的費翔給晚會帶來了新的空氣,《冬天裡的一把火》讓無數年輕人痴狂,而深情的《故鄉的雲》再一次唱出了觀眾的眼淚。那一年的相聲節目也很出色。」這臺晚會同時受到了臺裡各級領導的極度誇讚,獲得了首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的特等獎以及最佳編導獎,這與總導演鄧在軍的正確指揮和極高的領導能力是分不開的。
據鄧導回憶,幾年之後,有一位執導當年春晚的導演對她說:「鄧導,198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我們編導組研究了3遍,你在我們面前設置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實踐證明,本次晚會有了明顯的變革和新的升華,全力調動了電視特點,充分兼顧老、中、青、少多方面感興趣的節目,現場感、參與感極強,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春節聯歡晚會。它為觀眾呈上一桌既豐富又營養的年夜大餐,既延續了往年春晚的傳統特色,又有著與眾不同的創新,晚會的主題充分而又形象地體現出來。
1987、1988兩屆春晚導演鄧在軍夫婦和周總理、鄧大姐合影(1960年拍攝 鄧在軍導演的愛人周爾均同志是周總理的侄子)
1998年 鄧在軍導演執導史詩文獻紀錄片《百年恩來》紀念周恩來同志百年誕辰
王喆保存了24年的《繆斯的女兒鄧在軍》首發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