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作者 | 黃曉軍
川普總統位置估計坐不穩了。
得出這個結論,並非因為他在近期成為美國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而是來自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外貿大數據。
網絡爆料,今年義烏接到的川普訂單,「少得可憐」。
記得2016年,提前5個月預測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也是義烏這些製造周邊產品的小商販。
下圖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周邊產品的銷量對比。川普各類周邊都多於競爭對手,並且拉開的差距可謂巨大。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周邊產品銷量對比。圖\上觀新聞
通過這樣的銷售數據,義烏老闆姚丹丹還曾囤了大量關於川普的周邊。當年競選結束,僅和川普相關的旗幟就賣出了25萬面。
除了義烏的旗幟,山東的棺材預測得更為直接。
在山東菏澤曹縣莊寨鎮,這裡有木材加工企業2569家,林木個體加工戶5000戶,他們製造的主要產品便是棺材。每年,日本90%左右的棺材都由這個小鎮提供。
2018年,小鎮裡一位老闆表示,「來自日本的訂單太多,根本做不完,單子甚至已經排到了明年。」這預示著,日本當年的死亡人數正在陡增。
不出所料,今年初日本厚生勞動省報告,2018年該國死亡人數達136.9萬人,創出二戰後最高水平。
▲日本2018年人口死亡原因佔比。圖\搜狐新聞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就曾指出,通過那些小商品的外貿數據,確實可以看出很多大事件的發展趨勢。
如今,輕工製造已成為我國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截至2018年,國內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培育了275個,涵蓋了39個行業,滲透率達到87%。它們往往能夠通過產品銷量,去預測另一個國度的市場未來。
其實,我國輕工產品一直以來都發展不錯。當年那個要炸喜馬拉雅山的牟其中,用火車運了2年的小商品,換回4架俄羅斯飛機,淨賺一兩個億。
到今天,這些商品依舊似乎在國外吃香。比如老乾媽辣醬、衛龍辣條走上美國人的貨架,並且被一度傳為價格不菲的「奢侈品」。
媒體報導,一瓶280g的老乾媽辣醬,國內網購價格為7.9元;而在美國,亞馬遜上賣3.9美元(約人民幣27元)。一包112g衛龍大麵筋便利店售價4.5元;在美國華人超市的價格這是1.39美元(約合人民幣9.7元)
美國華人超市買衛龍大麵筋1.39美元。圖\衛龍食品
每一次,我們看到這些從國外發回的資訊,都會情不自禁地讚嘆一聲「厲害了,我的國」。可是滿滿的自豪吹捧之下,也有一批在理清事實的人和消息總被一再地掩蓋。
這些高調的國貨出海,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01 奢侈品假象:老乾媽們在海外依舊「廉價」
一位美國媽媽曾做過一個實驗,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並以此為題寫了一本書。她說這一年過得很辛苦,兒女衣服不買中國貨便貴得難以接受:她4歲的兒子買一雙義大利產的運動鞋花了68美元,而中國製造的運動鞋不過10美元。
後來這位媽媽表示,離開中國製造讓她掏空了錢包,耗盡了精力。「我今後10年都不敢這麼玩兒了!」
看過這本書後,再來看老乾媽、衛龍辣條、馬應龍等品牌在海外市場的高價出售,你是否會感到有一絲絲地不理解?價格標籤是真實存在的,老乾媽們的海外價格為什麼會那般貴?
▲巴黎世家Triple S被迫承認產自中國後慘遭吐槽。圖\Cicadahood
首先,當地市場的購買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價格。
在美國大街上,去自動販賣機購買一罐可樂的價格也大約1.5美元。這筆錢拿到國內,可以買到4罐可樂了吧。
如果我們以可樂價格為參照物,同樣按4倍加價率計算,國內賣出了7.9元的老乾媽,在美國貨架上的零售價應為31.6元。
這個價格已經遠高於貨架標籤上的3.9美元了。
但這還不是老乾媽在美國市場本該有價格。至少,從中國貴州到美國貨架,這中間還有物流環節的成本需要打平。
正常的市場競爭中,價格一般由成本決定。知乎網友@I-IW曾認為:物流、倉儲、海關、認證、渠道等成本,不得不抬高老乾媽在美國市場的價格。
▲網友@I-IW在知乎上的回答,截圖自知乎
其實這很好解釋:一瓶成本不過3元的洗手液,從出廠到夫妻店的貨架底層時,價格可能超過了13元。這其中經歷了至少7次的搬運,以及3元左右的租金、人力和各環節利益分成。
如果這瓶洗手液擺在了美國的貨架上,出口的檢驗檢疫、遠洋運輸、關稅、美國當地經銷商和超市都為洗手液服務了。所以,最終體現出來的價格,當然要高於國內銷售的13元。
現在,我們應該好奇的是,為什麼老乾媽在海外市場的定價這麼低?
02 到底是誰在影響國貨的定價底氣?
在討論老乾媽們的定價問題時,品牌論是主要基調。
此前雕爺說新消費滔天巨浪後,很多自媒體人就開始討論品牌建設能力。對比寶潔、歐萊雅、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瑪氏、宜家、優衣庫、麥當勞……中國幾乎沒有生產出這樣全球聞名的國貨品牌。這也使得人們對國貨產品心理價值與物理價值接近不少。
國內創業者和不少企業家,也在激烈的競爭中倡導擠壓品牌溢價。以小米雷軍為代表的性價比推崇者,更是希望整合傳統供應鏈,提升上下遊效率,從而提供「優質低價」的產品。
但展開整個中國國際貿易,在為人熟知的智慧型手機、5G通訊產業之外,沉默的大多數還是那些幾乎沒有品牌的產業。
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這裡2017年就經營著26個大類、210萬個單品,日均客流量21.4萬人次,商品輻射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交額達到為1226億元。
義烏小商品市場布滿聖誕老人。圖\n.roboo.com
這其中不乏巨頭。
我們是世界最大的吸管生產國,僅義烏一家日用品公司,每年生產1.7億根吸管,銷售量佔全球市場的30%。
我們也是世界最大的縫紉機生產國,年產各類家用及工業用縫紉機曾達到1000萬臺以上,佔世界總產量的75%。
除了這些,我們的日用陶瓷、燈具、洗衣機、微波爐、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都居世界第一。
但早在2010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曾表示,這些產業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
這些產業都是靠廉價資源換來的。
首先是廉價的人力成本。儘管中國人口紅利時代正在逝去,勞動力價格上漲也愈發明顯,但萬寶盛華中國區副總經理張錦榮認為: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依舊,中國人力資源擁有巨量供給量,月最低工資仍處於較低水平,國度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尤其是區域成本差異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其吸引力。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我們就能發現:美國工人大多是本地居民,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每天工作 8 小時,正常雙休;中國工人則大多是背井離鄉,住在工廠的宿舍裡,每天工作 12 小時,每個月能休息一兩天。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工人的時薪是近100元,而中國工人只是10元左右。
正是如此,本來發跡於美國的可樂才接連漲價。而在中國市場,連10多年前的辣條都漲價了,可樂也依舊只賣2.5-3元。
《美國工廠》劇照
其次是廉價的原材料。也有人力成本高企的產業,比如山東菏澤的棺材小鎮。據報導,這裡很多90後都選擇從省會城市濟南返鄉就業。因為棺材製造需要有些手藝活,他們一個月能拿到8000元以上,而濟南工資不超過5000元。
但在我們討論山東棺材壟斷日本市場時,其實是在談我們的林木資源的大量出口。
2006年之前,日本棺材生產商便是在貿易商手中拿泡桐木板。這些泡桐從西安、菏澤等地集結,在菏澤曹縣進行簡單加工,製成桐木拼板後再運往日本。
但隨著日本年度死亡率增長,本土棺材製造企業產能不足。有媒體報導,2006年之後,日本棺材單價從3000-4000元,一度被抬升至7000-8000元。
日本貿易商開始求助菏澤拼板加工商們。當地生產商田林煥介紹,中國有穩定的木材和廉價的工人,做出來的棺材肯定比日本人的便宜。
尤其是原材料泡桐木,在曹縣隨處可見。界面新聞報導,2018年曹縣泡桐總株數300萬株,年採伐桐木4萬多方。
從2003年開始,中國木材資源出口金額開始超過木材進口金額。在過去10年裡,中國木製品出口量增長了3.5倍。
日本節目組走進菏澤棺材小鎮,截圖自秒拍
最後是廉價的剩餘產能。
鞋帽服飾領域,最能說明這個問題。2011年數據,我國服裝尾貨每年可達到146.85億件。2014年,復旦大學MBA課堂上流出新數據,「即使全中國的服裝工廠都停工,剩下的衣服還足以支撐整個國人穿3年。」
後來,電商平臺「愛庫存」調研發現,各大服裝品牌的倉庫裡最少積壓著近2萬億元的庫存,且每年以5%的速度上漲。
行業裡過剩的產能,和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消化量,成為了中國商品出口又一機會。
有一位C2M服裝定製老闆早年表示,某家品牌曾向他諮詢過銷售合作。他們打算將國內兩三百元的襯衫,以7元/斤的價格銷往海外。
而推及到3C電子、日化、電器等領域,不少行業都在通過低價出口的方式消化庫存產能。當然,這也為國內產品出口打上了一個標籤——「廉價」。
03 芭比娃娃的故事:全球社會分工下的中國真相
在經濟學上,中國芭比娃娃出口案例能夠更好地說明一切。
廣東作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著名的芭比娃娃就在這裡生產。在美國市場,芭比娃娃的零售價為9.9美元,可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介紹,廣東加工企業在這件玩具上只能拿到0.35美元。
究其原因,是缺乏品牌。
芭比娃娃案例,從2008年開始搬到理論學習上。10年之後,有些數據或許有些過時,但與芭比娃娃一樣能說明這件事的,還有iPhone和iPod。
無論是iPhone還是iPod,中國鄭州的出產量皆能達到全球50%。曾就有人分析,一部iPhone 4S在鄭州生產完成運到美國,產品價值大概為1100元。但再經美國檢測重新封裝後運到中國,消費者就只能按照5400元的價格埋單。
在解析一款美國零售價為299美元的iPod時,你會發現分銷和零售成本大約為75美元,硬軟體成本大約為144美元,蘋果公司要賺走大約80美元——而真正生產這部iPod的中國企業,所得到的不過是這些「大約數字」精確後的邊角料。
這是全球生產一體化格局下利益分配的實質。
10年前,郎鹹平曾在《青年參考》中提到全球產業鏈「6+1」格局。他表示,一個10美元的芭比娃娃,9美元都用在了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6個環節,這些環節大多掌握在美國市場。中國企業實際只是加工製造,那部分價值僅為1美元。
在國際分工之下,中國的大多數企業被分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資源、最破壞環境、不得不剝削勞動者的製造環節。而其他有價值的環節基本掌握在歐美各國的企業手中。
「因此,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
10年過去了,中國依舊還在逆轉這一分工現象的路上。至少,到2019年的今天,廉價資源的密集型產業,從中國向東南亞、非洲遷移的軌跡逐漸明顯。
正如文首提到義烏預測美國總統大選時,就有一位網友留言到:義烏的訂單少得可憐,或許東南亞的訂單多得出奇呢?
短期來看是生意沒了,但從整個社會分工來看,我們樂於見到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