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說:「我們自以為自己從猴子變成了人,親戚是我們一條割不掉的尾巴,代表了我們原生的部分,代表了我們想要逃離的階層。」每個人都想要改變階層,但是我們有機會嗎?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一本書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成長是什麼呢?在作者古典的思考裡,成長是長成為自己的樣子。其實我們每個平凡人也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人只有認清了自己,都可以通過規划過上成功。
鬧鐘、擠地鐵、上班、下班,無數人的生活節奏在這四個詞彙裡無限循環。一眼望去,二三十歲的生命就可以看到盡頭。工作壓力、房貸壓力、醫療負擔等無數座大山壓著我們,忙忙碌碌的我們早已經忘記了當初的夢想,應對匆忙的生活我們就已經精疲力盡,談何夢想?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命?
古典是新精英生涯總裁、著名的職業生涯規劃師,他曾帶領無數的年輕人拆掉思維裡的牆,不斷躍遷,走出思維的怪圈,獲得新的自己。《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是他傾盡三年心血的作品,在物慾縱流的時代,古典老師帶我們一起拓展生命的另外一種可能。在我們悶聲不吭地奮力向前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認真的想一想。我到底想要一個怎麼樣的未來?
作者從五個方面綜合闡述了找到不一樣人生的方法,我們就跟著作者一起,去尋找生命的可能。
(一)生命的可能
有時候我們會思考,如果當初做不一樣的選擇,那麼我們會不會有另外一種人生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四種方向:高度、深度、寬度、溫度。大部分的領袖、政治家、企業家、帝王都是生涯高度的追尋者。站得高,看得遠。高度意味著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日復一日地專研做壽司,他的壽司店被評為米其林頂級三星餐館。這就是人生的深度。
我們的一生演繹著不同的角色,從最初的為人子到後來為人夫,再後來為人父。每個角色豐富著我們的生命,做好每個角色,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愛與和諧。唯有愛能產生更多的愛。
你的人生模型是怎麼樣的呢?
問問我們自己,我的人生真的只能這樣嗎?你願意這個一生碌碌無為做一個平庸的人嗎?平衡是生涯四度最好的解答,平衡是一個系統價值最大化的體現。你是一個好員工,你是一個好父親,你是一個好丈夫,可是你是否真正的了解自己和喜歡自己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的人生其實有很多可能。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四種方向:高度、深度、寬度、溫度。從不同的維度出發,規劃好生活裡的角色。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模型。
(二)做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找到自己的意義
茫茫人海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普通的一員,從我們畢業起,我們就參加了工作。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工作呢?沒有人有答案,好像前輩都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延續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是這樣,我們做的事情僅僅被稱為工作,談不上職業,更加談不上事業。
如何找到事業線呢?
不給自己設限,生命無限可能。這兩年我們聽得很多的一個詞語「斜杆青年」。年輕人不再抱著鐵飯碗吃到壽終正寢,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開心並且有價值地工作。
你有自己的事業嗎?我們的一生是由工作、職業、事業這樣發展的。只有合理規劃好自己的生涯,才算是找到自己的事業。這一生不想碌碌而為,想要找到奮鬥的意義。
(三)找到人生的意義
對於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作者根據他的職業生涯經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
作者提出來一個核心點: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玩。我們很多人對於熱愛的定義可能不太明確,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面試,面試官問你有什麼興趣愛好。很多人都會填寫旅遊、聽書、看電影等等。這些答案卻不能給我們加分,我們換種方式回答。聽了作者這樣說,我明白了。下次我這樣回答會增加面試官對我的好感。我個人的興趣愛好是看電影,我喜歡給電影撰寫影評,我個人最喜歡的電影是《教父》,我最欣賞裡面一句話:「我用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是男人不行!」這樣回答確實比籠統的填寫旅遊、看電影有深度。
提到興趣,目前是個體崛起的時代,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對工作沒有興趣,那麼過的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努力是實現自己夢想的能力,而選擇自己熱愛的領域就是代表自己的價值觀。三者結合在一起就是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玩。稻盛和夫說過,在人生中,與能力相比,熱情和思維方式要重要得多。可見,熱愛在生活與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沒有了熱情,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動力。日復一日,如此一來,一生的時光就被消耗掉了。
下定決心,任何人都能獲得有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飼養自己的興趣呢?作者提供了三個方法。第一,讓自己沉浸在足夠多的感官體驗中,獲得興趣的第一步動力。簡單的來說,就是讓自己覺得開心快樂。第二,在感官興趣還沒有消退時,儘快掌握更多的知識,使自己的感官興趣進化到自覺興趣。第三, 給自己找一個兌換價值的方式,把這個興趣和你最感興趣的價值綁定。別把自己的目標設定太高。結合例子來講循序漸進地培養興趣。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玩虛假自我遊戲,我們要做一個有定見的人。我們每個人對生活和自己不滿足的背後,都是每個人成長的需求。現在的狀態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當「現在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不能重合的時候,就會產生空洞,這個空洞稱為「成長空洞」。有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得不到,所以我們的心永遠不會平靜。剛畢業的時候,想要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想要一個好老婆。娶了漂亮老婆,想要一個大房子。有了大房子,又追求有錢人的圈子。欲望永無止境,用物質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劇在於:沒有人能跑贏欲望。
還有一種人,他一直都是為別人而活,一生追求的不過是「被認同」。聽父母的話,跟著父母規劃的路走,一生都活在父母的規劃和期待裡,走著走著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小時候被父母認同,長大後被同事朋友認同。你以為大家都喜歡和離不開你,其實是你離不開他們的喜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引導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很多事情都值得做的時候,你必須選出「最值得的」,這就是你的「價值觀」。如今在網絡開放的年代,劉亦菲微博發過一張照片,有人認為有仙氣,很漂亮。有的人認為太裝了,不停地抨擊。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我們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我們又不是人民幣,不能期待人人都喜歡。價值觀決定了我們成長的方向,我們必須親身踐行自己的生活選擇。體驗、確認、主張與踐行帶來我們的定見。
本書的核心就是在熱愛的領域裡努力地玩。首先我們要找到熱情在所在的地方,其次找到領域,最後努力地幹。
(四)走上高手之路
我們必須具備三大能力——知識、技能、才幹。知識就是金錢,哪怕在現在,高考依舊是農門學子轉變命運的關鍵點。高考不是唯一的方式,但是高考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知識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玩笑話,我們很多人都是通過這條道路走向大城市。走上高手之一第一點就是知識。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見很多優秀的人有精湛的技藝,當技藝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能夠見證奇蹟的力量。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只不過他們能夠更加完美的完成,這已經領先大部分的人。這就是技能,即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評價標準為熟練程度。
我們評價一個古代的人物經常會見到一個詞「德才兼備」,才幹,即我們無意識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一個光有能力不行,還必須得有才幹。(例子)
那麼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呢?
運用書中內容敘述。
未來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大約有三種能力是必須要習得的:第一、終生學習的能力;第二、整合的能力,不僅能整合自身能力,更高級的還能整合團隊,整合公司,整合行業,成為行業裡翻雲覆雨的人物;第三、翻譯能力。
成為高手的核心要素:知識、技能、才幹。不斷練習成為領域的高手。
(五)成功這回事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取決於兩樣東西:內職業生涯發展和外職業生涯發展。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通過介紹他的人生對比內外職業的重要性。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楊麗萍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天賦,也需要用功,不努力的人很難獲得成功。
如今這個年代,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但是人生是一場長跑,我們又何必爭一時的成敗論輸贏。
成功漏鬥模型,簡單來說就是看到一個趨勢,然後就堅持一直走下去,最後成功了。舉例子自媒體火爆的年代,很多人都想通過寫作當自由職業者,我們發現成功的不一定是文筆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能堅持與努力的。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取決於兩樣東西:內職業生涯發展和外職業生涯發展。同時,哪怕是有天賦,我們也必須要重視努力的作用。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放棄一定會失敗。
總結其實我們每個平凡人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人只有認清了自己,都可以通過找到興趣,提升技能,確定方向,實現成功。我甘於平凡,但我拒絕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