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盧 萍 中國發展觀察
網絡圖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分配領域,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內容之一,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進一步明確並不斷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體現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 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追求物質利益的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為了獲得利益而選擇生產和經營行為,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而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生產要素。無論是自有生產要素還是他有生產要素,因為使用,就必須支付要素報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都受到法律保障的基礎上,要素的所有者總會千方百計地讓自己的要素髮揮作用,會憑藉自己所擁有的要素尋求經濟收益,要素收入是要素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這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和自然行為。要素收入表現為要素價格。
市場經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哪種要素成為商品生產的要素,其價格如何,主要取決於商品生產的需要和市場供求狀況。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總是能夠根據商品價格和市場供需狀況自主選擇生產要素及其數量,根據企業生產狀況和價值實現狀況,評判生產要素在生產和經營中的貢獻,從而確定某種生產要素價格。由此可見,要素價格是要素流動、供求關係和要素貢獻的反映,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所以,「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
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隨著經濟的時代變遷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生產要素的外延不斷拓展,內容不斷豐富,從勞動、土地、資本到知識、技術和管理,再到數據要素等。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時代,知識和數字儼然已經成為商品生產和經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不同經濟時代,不同生產要素的地位和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或貢獻是不同的,依據不同時期、不同生產要素的市場貢獻賦予其不同的報酬,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和客觀事實,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是一個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中最核心的內容,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決定分配關係,分配製度隸屬於所有制關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結構和多層次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分配方式的多樣性;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了生產要素所有者必然要獲取要素收入,而且必然要獲取與要素貢獻相匹配的收入水平,這是實現生產要素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只要沒有實現單一的公有制度,並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就具有社會實踐基礎和客觀現實依據。
所以,現階段我國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符合我國所有制經濟結構實際的內在規定,也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又遵循了市場經濟規律。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按勞分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分配上的體現。按照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在生產力水平發達的基礎上,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共同所有,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高,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因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不存在任何個人憑藉對勞動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的擁有並藉此獲得非勞動要素收入,勞動者消費品的分配只能以勞動為尺度,別無他徑。所以,按勞分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分配關係上的實現,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本質規定。而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制度,生產力基礎薄弱,參差不齊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在分配領域必然要求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和分配結構。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堅持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思想。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表明,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不可否認的是,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需要與其他非勞動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實現價值創造,而且非勞動生產要素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日益豐富,技術手段會日益發達。但是,在所有的生產要素中,勞動者及其勞動是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產要素,其他的生產要素都必須通過勞動要素而發揮作用。自然條件優越的生產要素,只有在勞動要素的作用下,才能生產出符合人類需要的產品;科技含量高的現代生產要素,它們首先是勞動者過去勞動的結果,是物化的勞動,同時它要由勞動要素來進行組合、使用從而進行價值創造。所以,勞動是最重要、最關鍵的生產要素。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並存的分配製度,是承認勞動要素主體地位的分配製度,是對勞動要素地位和作用在分配關係上的體現。
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實際狀況決定了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那麼,在非公有制經濟範圍內就難免存在剝削現象。這種有限度的階段性存在的剝削,對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而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現象則無論何時、處於何處,都會阻礙生產能力的釋放,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的確出現了偏差,從目前我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出國際警戒線的實況即可說明問題。貧富差距懸殊有悖於社會主義的本質。在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環境下,避免出現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問題的有利措施,就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只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並結合完善的財稅政策,才最有可能減小非勞動之外要素收入帶來的收入差距,從而鼓勵勞動致富,實現共同富裕。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既堅持了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又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與中國的具體經濟實踐相結合,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色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持、豐富和發展。
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製度,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鐵律。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製度,必然既要體現社會主義原則,又必須遵循經濟規律。
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內在一致性的體現是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二者之間並非顧此失彼,而是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勞動要素是生產要素的構成元素,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其他要素只有被勞動要素組合才能成為生產的要素,才能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所以,勞動要素和其他非勞動要素構成生產要素的統一體。其次,市場機制要求依據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自然包括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要素也必須依據其貢獻進行分配。所以,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一致性的實質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分配機制,它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又遵循了經濟規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包含這樣幾方面的內容。一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按勞動力價值分配是按勞分配的基礎。按勞動力價值分配,除了再生產勞動力生理需求所決定的價值外,還包括社會和歷史因素。一般而言,勞動力的價值應當與一定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二是按勞動技能分配。勞動技能可以用勞動者所承擔勞動的複雜程度和所能達到的技術水準體現,複雜程度和技術水準高的勞動理應獲得高勞動報酬。三是勞動轉化帶來的收入,主要指企業產品價值實現後所產生的收入。
從上述按勞分配內涵的角度,按勞分配的具體形式主要表現為基礎工資、技能工資和績效或獎勵工資等,它既涵蓋了勞動要素收入,也涵蓋了勞動貢獻收入,還突出體現了市場要素對收入的影響。如此,勞動收入能夠產生正效應, 它有利於消除部門內部因體制差異帶來的勞動收入差距問題,有利於促進企業間的公平競爭,更有利於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目的是追求分配效率。按勞分配的效率是勞動者能夠人盡其才,勞有適薪,薪適其勞。提高按勞分配效率的重點和關鍵是要對勞動貢獻做出準確評判。在競爭環境下,生產經營者能夠根據市場和經營狀況對不同勞動的貢獻進行判斷,這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是市場經營者自然和必然的行為。而在缺少競爭的環境裡,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勞動貢獻判斷的偏差,產生按勞分配失衡或失序的問題,從而降低按勞分配的效率。
按要素貢獻分配和按勞分配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但核心是按勞分配,這決定於勞動要素在整個生產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並不是排斥非勞動要素收入,而是強調勞動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比例和合理增長機制,避免出現勞動要素受到侵佔的現象。
總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符合生產力發展實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符合發展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本質,是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統一的分配機制,是極具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參考文獻略)
[本文是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資本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L18AKS001)、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特別委託項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方式研究」([2019]21171)、國家社科規劃基金一般項目「《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政治哲學研究」 (19BZX001)、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一般項目「當代中國社會主義『資本』實踐的合法性研究」 (16YJA7100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瀋陽師範大學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18期
公號內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並關注和傳播「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眾號(ID:ichinado),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智庫論壇 |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