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回來了,就在昨天。
先來看一下這段Come Back周一放送吧。
▼
Papi醬的周一放送——休完產假的我回來了自動播放
詳情點擊品友廣告剩餘: 44秒06:12
自從宣布懷孕,papi就幾乎處於半透明狀態。這次以一首「單曲」回歸,到現在還在被那句I'm still me.洗腦中。
▼
想當初papi醬懷孕還是引起了一段時間的話題:獨立女性papi醬勸別人做自己,結果自己去生孩子,還隨父姓?
▼
無獨有偶,上周《女人30+》馬伊琍的發言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讓那顆卵子成為它自己,不要賦予它過多的使命。
▼
這段原場景是
馬伊琍曾經看到過一個科普,女性排卵的時候,這顆卵子沒有受孕,它會隨著經血一起排出,那是卵子哭了。「我那時候看了這個的時候,我覺得,卵子它有這麼高的使命,懷孕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結果我看到破卵的結尾,卵子的最終使命,不是成為一顆受精卵,它就可以只是一顆卵子而已。」
▼
結果網友不買帳了,你生完孩子做了媽了,勸其他女孩「不要賦予它過多使命」,這是不是一種又當又立?
這樣的矛盾,在女性群體,真的不少見。鄔君梅就曾經在節目上說,「跟我說不生的女朋友,都生了。」當時想要再拼幾年的鄔君梅,突然有點「急」。
▼
即使已為人母,戚薇也曾經站出來diss過留言楊麗萍的網友,「兒孫滿堂不是女人唯一的成就。」
▼
到了馬伊琍,「證據」變得有些多了。
馬伊琍在生第一個寶寶的時候,就曾在微博上公開表示,為了孩子「身材沒有那麼重要,只想該吃什麼營養的食物讓母乳更好,讓寶寶更健康。」
▼
當時朋友誇她偉大,她說「當了母親的女人才完整。」這也成為了網友攻擊的最重要一環。
▼
其實細究,馬伊琍認為「當了母親的女人,才完整,女演員更是。」是在2011年,也就是幾乎十年前,初為人母的馬伊琍。
在《女人30+》裡,她自己說,「20多歲,為了父母活著;30多歲,為了孩子活著。」
▼
也是到了現在,到了40歲,馬伊琍才意識到,只有自己快樂,父母,孩子才會快樂。
▼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時的觀點,只能代表當下的學識和經驗的積累。
徐靜蕾說,我20多歲有的想法,30歲發現不這麼想了,到了35歲又不一樣了。
▼
雖然「網絡有記憶」,但是「這屆網友也是過於嚴苛」了。給別人一些時間成長,也讓自己的觀念,甚至社會的許多陳規,鬆動一下吧。
馬伊琍說,現在網友看到XXX分手了就說不相信愛情了,看到XXX在一起了說又相信愛情了。所以愛情觀,是依附在別人的身上嗎?
▼
如今社會,賦予女性更多的身份,她可以是人妻,可以是母親,可以是職員,可以是老闆。而與此同時,一方聲音出現了,為人母為人妻就是喪失自我,不結婚不生孩子拼工作就是實現自我?
▼
知乎上對於馬伊琍觀點有一個高贊的回覆:對於人類來說,卵子的意義自然是為了種族的繁衍,而對於女性個體而言,如今,讓它是否成為受精卵,我們自己,是可以選擇的。
在每一個年齡階段,按照自己的步調選擇側重於某一個身份,就是專屬自己的一種選擇。
▼
徐靜蕾選擇凍卵,就是因為給未來的自己多一個選擇。而卵子每個月到來一次,也是給你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
▼
女性原本就是一個容易迷失在身份中的人群,最終,決定成為哪個你的,還是你自己。你就是你,身份下的每一個你,都是你。
人的一生那麼長,「如今的30+就好像以前的20+。」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角色重點,重點的切換,不是一種違背,才是一種做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