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后常服樣式是十分華美的,關於明朝後服的考證,學者董進在紫禁城雜誌中發表的《圖說明代宮廷服飾(八)—皇后常服》一文中,如是說。明朝皇后常服的鳳冠中,明孝靖後三龍二鳳冠通高31.7、上寬34釐米,外口徑19、內口徑17釐米。冠裡以漆竹絲做成圓框形冠胎,冠口邊緣鑲金口圈一周。冠頂飾金龍一、正面飾翠鳳二,皆口銜紅藍寶石珠滴,鳳背滿綴珍珠。
兩側插金龍簪一對,各銜一串長珠結,結下分作兩行,中部系金珠花三個,上下為菊花形,花心嵌寶石一塊;中間為牡丹花形,花心嵌寶石五塊,兩行下端墜紅寶石一對。冠頂共鋪翠雲八十片,前後飾有大珠花四朵(皆牡丹花),每朵中心嵌紅、藍寶石七塊,翠葉七片;小珠花六朵(皆梅花),每朵中心嵌寶石一塊、翠葉四片(頂端一朵飾翠葉十二片)。
博鬢左右分開,每邊三扇,每扇各飾金龍一條、翠雲一片,嵌寶石二塊,邊垂珠絡、珠滴。冠上共嵌紅、藍寶石95塊,珍珠3426顆。共重2165克。
明朝皇后常服大衫為黃色,材質紵絲、紗、羅隨用,直領,對襟,領間綴紐扣三對,大袖敞口,後身比前身略長,背部縫有三角形「兜子」(明初兜子在大衫後身底部),用以收納霞帔末端。
江西省南昌市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過一件明代大衫實物,其前身長123、底邊寬152釐米,後身長138、底邊寬206釐米,兩袖通長240、袖口寬91、袖根寬41釐米。衣身兩側開叉至腋下,背部綴「兜子」一片,三角形,底邊長104釐米,與衣身縫死,高59釐米,兩條斜邊處留有開口,形成口袋狀。整件大衫以五枚素緞為主要面料,領部和衣緣內側用絹襯邊,領子的左右側還各有一個紐襻,用來固定霞帔。
大衫 正面 參考明代皇后畫像和寧靖王夫人墓實物繪製
大衫 背面 參考明代皇后畫像和寧靖王夫人墓實物繪製
霞帔為並列兩條,制度規定用深青色(明前期皇后畫像上為紅色,當系參考宋制),織金雲霞龍紋(或繡,或鋪翠、圈金),龍紋用升降龍或全用升龍,每條霞帔前後共飾八條龍,兩側邊緣飾以珍珠或圓珠紋樣。霞帔的前端裁成尖角,末端平直,兩條於尖端處縫合,並懸掛墜子,末端垂向身後,納於大衫的「兜子」內。霞帔上還橫綴青羅襻子一對,以使兩條系連。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的霞帔為羅質,兩條,各長245、寬13釐米,由一匹寬約56釐米的羅織物對裁,再對摺縫合而成。
霞帔墜子多呈水滴形或橢圓形,上端有鉤,掛在霞帔前端的橫襻上。墜子的材質與紋飾根據等級各不相同,皇后用玉墜子,上瑑(緣)雲龍紋。
明代皇后在大衫之下穿著鞠衣,紅色,圓領,大襟,寬袖收口,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仿深衣制。前胸、後背處織繡雲龍團紋,也可不飾雲龍紋(用素)以及使用其他的顏色,材質亦紵絲、紗、羅隨用。
《周禮》以鞠衣為王后六服之一。《禮記正義》說:「鄭注《內司服》云:『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菊者,草名,花色黃,故季秋之月雲『菊有黃華』,是鞠衣黃也,與桑同色,又當桑生之時,故云『黃桑之服』也。」唐代以鞠衣為皇后的親蠶之服,形制同褘衣但無翟紋,用黃羅為之,其蔽膝、大帶、衣革帶、舄均隨衣色。北宋皇后鞠衣與唐代大體相同。明初沒有皇后親蠶禮,因此將皇后的鞠衣用作燕居服(常服),與黃色大衫同時穿著,並參照漢晉皇后親蠶服使用「深衣制」,但改為圓領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