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明朝貴婦的方形鏈條包#上了熱搜,引起眾多吃瓜網友的熱議。精湛的工藝,華麗的配飾,就算放到現在比起眾多奢侈品也不遑多讓,欣賞之餘不禁驚嘆古人的創意和工藝如此超乎想像。
活在明代時期的嬪妃貴婦可不僅僅只有金包玉包來打扮自己,一個小小的包都能做得如此奢華,何況其他珠寶首飾呢。
今天不說別的,就來說一說大家非常熟知的「鳳冠霞帔(pei)」。
或許有好奇的網友要問了,「鳳冠霞帔」這身裝備不是新娘子在成親之日才會打扮的嗎,什麼時候不成親也可以穿戴「鳳冠霞帔」了呢?
原來新娘子是沒有資格穿戴 「鳳冠霞帔」的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是,「鳳冠霞帔」本來就不是古代新娘的妝扮,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一些中式婚服,也僅僅是仿古禮服罷了。
但是現在很多人說到女子出嫁衣著總會想到「鳳冠霞帔」這個詞,其實古代新娘出嫁是沒有資格穿戴「鳳冠霞帔」的,那這「鳳冠霞帔」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鳳冠霞帔」是一個組合詞。男子為龍女為鳳,其實在唐代之前龍與鳳都是形容男子的,到唐代才開始將鳳凰的形象與女子結合在一起。
「鳳冠」原是古代後宮嬪妃頭髮上所戴的冠飾,上面綴有鳳凰形狀,表示地位的尊崇。到了明代,在後宮嬪妃中鳳冠是只有皇后在出席重大場合時才能戴的禮冠,以此彰顯母儀天下之美。
清代時期,朝中有品級有誥命的大臣夫人、皇親國戚出嫁時戴著鳳冠已經是常見習俗禮節之一,而民間女子婚禮時用的彩冠也叫作鳳冠。
明代時鳳、翟、鸞等各種不同的鳥代表著不同的等級,一共幾隻,羽毛幾根,形狀如何,都有著明確劃分。但是尋常人很難分辨,所以後來就把這類冠上有鳥的形態一律叫做「鳳冠」。
明代鳳冠是在延續宋代鳳冠樣式的基礎上,加入了「珠結」的元素。上圖畫中鳳冠的層次一目了然,最高層是龍鳳金雕左右對稱,接著是點翠所做的簇簇翠雲,翠雲之是金色鳳凰花樣,鬢角兩側是珍珠寶玉所做的長珠結,華貴相間,極盡皇室之風。
「霞帔」是什麼?
「霞帔」如果不是和「鳳冠」組合在一起的話知道的人並不多,也不明白它究竟是一件衣服,還是披肩。而「鳳冠」其實可以搭配多種服飾,但是當它和「霞帔」放在一起時就會處於嚴格的體系制度中。
以明代朝廷品級服飾制度舉例,「鳳冠霞帔」是高級禮服,只有皇妃命婦才能穿的。
「霞帔」其實就是上圖中的皇后身上如同綬帶般的兩條帶子,常見大衫黃色,霞帔深青色。
進入清代以後,朝代的更迭變化使明代原有的等級服飾失去依託,這導致了「鳳冠霞帔」不僅被濫用成災,還在原有的服飾上加入了許多清朝文化,與原來的「霞帔」大相逕庭。
說到這裡總結一下,「鳳冠」和「霞帔」的組合是作為一種表示命婦品級的服飾,一般新娘是不可以僭越穿在身上的。現代人顯然混淆了這其中概念,不過圖個好寓意也就這麼傳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