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逢迎順口溜:文看禽,武看獸,后妃命婦看耳後。耳後看什麼?
廟堂上的皇帝以及官老爺有各自的地位品級,朝廷為了讓眷屬更多更好地支持工作,會發給嫡母、正妻一個榮譽證書和榮耀身份——誥命。誥,即以告天下之意,命,即命令,因此被封誥命的官員妻子又稱朝廷命婦、誥命夫人,是古代女性望夫成龍、望子成龍夢寐以求的榮耀,她們跟後宮嬪妃共同構成了數量龐大的官場女性群體。
清末真實誥命夫人
1.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官場逢迎全靠猜補服紋飾,后妃命婦靠什麼
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官場逢迎應酬全靠官服形制,文看禽,武看獸,說的很明白,就是能從一個人官服上的紋飾大概猜出品級。清代官員補服制度承襲明朝,稍加變通,從清宮劇中可以看出,無論是王爺貝勒還是文武大臣,胸前的補子圖案代表了各自的品秩等級。文官用瑞禽,武官用猛獸,在瑞禽和猛獸的選擇上,不同級別的官員有所差異,這點不贅述。
官員補服上的紋樣
在封誥命的禮儀規制中,清仍沿襲明制,誥命夫人有鳳冠霞帔,霞帔的胸前和背後有與丈夫品級相對應的補服。若誥命夫人奉旨入後宮,需要按照官場禮節穿上補服覲見后妃才算合制。鳳冠霞帔畢竟隆重,穿戴起來十分不方便,朝廷命婦在平日若要體現自己的品級,就會在耳朵上下功夫,這也是官場富貴順口溜中所說的,文看禽,武看獸,朝廷命婦看耳後之意。
耳後究竟看什麼呢?清代在官吏補服制度沿襲明代之外,還加入了滿族特色——耳環。清代滿族人由女真族演進而來,女真族的貴族男女都有戴耳環的習俗,實際上,草原民族中無論是蒙古族、契丹族還是匈奴、鮮卑,都有貴族戴耳環的愛好,現今人們看古裝劇中的草原大汗,無不耳朵上佩戴碩大無比的金耳環,這是草原民族的典型特徵。
戴耳環的草原民族影視形象
2.后妃命婦「一耳三鉗」的特殊耳飾,是滿漢文化融合折中的體現
儘管從故宮所藏努爾哈赤、順治等清朝前期帝王畫像中並無耳飾的痕跡,但在清廷畫作廣泛流傳的《雍正帝行樂圖》中,身穿滿族服飾的雍正耳邊就佩戴大大的金耳環,有些版本甚至還有手鐲和腳環,這應是雍正帝對滿族風俗的追憶和紀念。滿族女子的耳飾傳統也是從女真族沿襲而來,並在清兵入關後,隨著宮廷服飾制度的完善,逐漸成為定製。
滿清剛入關時要求漢人一律剃髮易裝,遵從滿俗,政策過激時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酷苛,極大傷害了漢族人民的自尊心,導致反清情緒高漲,政局不穩。清廷為了維護政局穩定,採納了明末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十不從中跟服飾制度相關的有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這種折中之計為以後滿漢風俗融合,乃至滿俗被漢俗同化奠定了基礎。
影視劇中的一耳三鉗
具體表現在官場上,便是清代文武大臣按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傳統不再打耳洞、配耳環,只需剃頭就行。后妃命婦則在補服的基礎上,用耳飾區分尊卑。一洞稱為一鉗,滿清女性初時以耳鉗多寡認定身份貴賤,以至於有些女性耳洞有八九鉗之數,部分王公之女甚至會在鼻子的左邊打一小鉗。耳鉗太多,有損姿儀,必然顯得不莊重,滿清在對漢文化折中接受的基礎上,統一規定每個耳朵打三個耳鉗,此即「一耳三鉗」之定製。
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命婦宮人,都按滿俗「一耳三鉗」太過整齊劃一,也分不出貴賤,禮部便開始在耳飾的材質上花心思。滿族女性的耳飾跟男性一樣,都是金環沒有任何裝飾物,清兵入關前後,開始從素金無飾演變為嵌珠為飾。於是,耳環的紋飾和鑲嵌的珍珠開始作為朝廷命婦品秩高低的依據。
乾隆孝賢純皇后的一耳三鉗畫像
3.「金龍銜珠」與「金雲銜珠」很好區分,關鍵從耳後看「東珠」的等級
紋飾可以按照漢族文化的風俗,但在珍珠的選擇上,清廷一定要用「東珠」,這種跟明廷流行的「南珠」最大的不同在於缺少光澤,且圓潤不足,有點像南珠掉了皮。但「東珠」之所以被清廷重視,在於其產於滿清的龍興之地,即東北松花江下遊等河川的淡水珍珠及近海珍珠。東珠儘管質量不優,但基於特別的文化因緣,清廷很願意「給家鄉帶貨」,這種微青無光的東珠便是朝廷命婦一耳三鉗上的固定裝飾品。
故宮藏金龍銜東珠局部
有了材料和形制,禮部便開始制定品級,按《皇朝禮器圖》規定,一耳三鉗共分五等:第一等為太后、皇后,紋飾為金龍銜珠,每鉗上鑲嵌一等東珠2顆;第二等為皇貴妃、貴妃、皇太子妃,紋飾為金龍銜珠,每鉗二等東珠2顆;第三等為妃,紋飾為金龍銜珠,每鉗三等東珠2顆;第四等為嬪,紋飾為金龍銜珠,每鉗四等東珠2顆;第五等範圍很廣,包括皇子親王福晉、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固倫和碩公主乃至七品命婦,紋飾均為金雲銜珠,每鉗五等東珠2顆,第五等又在金雲的具體紋飾上有所差異。東珠的等級按大小和光澤度來劃分,無論是金雲還是金龍,都有固定清晰的圖樣,不能僭越逾矩。由此,上至太后皇后,下到七品縣官夫人,耳飾均為左右各三排縱向排列的銜珠耳環,只有從耳朵後面,才能一目了然看到金龍、金雲紋飾以及東珠等級。
金雲點翠一耳三鉗
4.從愛美之心到王朝覆滅,后妃命婦的「耳後」再也看不出差別
滿清后妃命婦一耳三鉗的定製,跟皇家官場禮儀密切相關,不同級別所能佩戴的款式和東珠類型都有固定要求,無個性表達。但女人愛美之心由古至今從未改變,一耳三鉗能夠約束大多數人,但對於皇后、太后這些母儀天下的後宮之主,顯然無法約束。從流傳至今的后妃畫像中就可以看出,清順治時期的孝惠章皇后,康熙時期的孝誠仁皇后都是一耳四鉗以彰顯身份尊貴。
嚴格的禮服制度跟封建王朝國力一脈相承,到了清代後期,西方列強入侵,清室無力維持一耳三鉗的定製,各式明代傳統紋樣,如福壽平安紋、瑞鳥花卉紋、節慶豐收紋開始用到后妃命婦的耳飾之上;金質耳環上鑲嵌的東珠,也逐漸被鑽石、琉璃、琺瑯等材質所取代,「文看禽,武看獸,后妃命婦看耳後」的官場順口溜已無用武之地。
如懿傳中一耳三鉗顯然不對,鑲嵌的不是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