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物理學-《墨經》光學

2021-02-08 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以墨翟為首的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科學成就最大的學派。他們的著作《墨經》以連續八條文字記載了光學問題。它們依次為:1)影的定義及影子生成的道理;2)光線與影的關係;3)光的直線行進的性質並以類似小孔照像匣的實驗證明這種性質;4)光反射特性;5)從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來確定影子的大小;6)平面鏡反射成像;7)凹面鏡反射成像;8)凸面鏡反射成像。這八條文字,是墨家從事光學實驗、進行精密觀察的忠實記錄。前五條,論述光源、物體與影子二者的關係,從影的定義到這三者的複雜關係的綜合論述,光學中論影的部分大都完備了。從第六條開始,詳細記述在各種鏡下物與像的位置、大小關係,光學中有關像的部分也大都具備了。既有論影,又有論像,幾何光學的基礎也就奠定了。前後八條文字,寥寥數百字,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可稱得上是2000多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光學著作。


關於影的定義,《墨經》指出,影子是物體阻礙光線的行進造成的。當障礙光線的物體移動時,表面看來影子也在移動,實際上這是原影不斷消失,新影不斷形成的物理過程。《墨經》由此斷論:「影不徙。」名家惠施也與墨家作出相似的結論:「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大概名家的理由也與《墨經》相同。進而《墨經》討論了具體的影子,如兩個光源一個障礙物,因而形成了重影:一個本影,一個半影(圖4-2)。

圖4-2 重影


《墨經》就光的直線行進問題說,光照人如同射箭,是筆直前進的。為了證明這一論點,墨家在世界上最早作了小孔成像實驗。築一無窗木屋,在其朝東的木板牆上有一小孔洞,屋內西牆粉刷潔白,當太陽剛露出地面時,木屋外小孔前方的人成像於屋內西牆上,屋內的人就看到西牆上一個倒立的人像。為什麼是倒像呢?墨家解釋說,關鍵在於小孔,光線經過小孔時上下位置要發生交錯。從上面射向孔的光,經過小孔後射到下面;從下面射向小孔的光,經過小孔後射到上面。人的足部遮擋了下面的光,因此成影在上面;而人的頭部遮擋了上面的光,成影就在下面。


  繼而,《墨經》討論了反射光成影的情形:平面鏡反射太陽光後,由反射光所成的像位於人與太陽之間。這就是《墨經》所謂的「影迎日」的現象(圖4-3)。關於影的最後一段文字,詳細論述了影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物與光源距離的遠近等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


圖4-3 「影迎日」現象


關於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墨經》首先指出,以水面作鏡或者將平面鏡放於地面,這樣站立鏡旁照鏡,影是倒的。同時還指出平面鏡只有一種像,而且與物相對稱,物移近或遠離鏡面,像也移近或遠離鏡面。


  關於凹面鏡的成像規律,《墨經》中說:「鑑窪(凹),景(同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說在中之外內。」墨家在研究時,可能還沒有焦點的概念。他們將焦點與球面鏡的球心之間的一段距離稱為「中」。他們在實驗時是直接對著凹面鏡看,也就是說,以自己的臉為物,以自己的眼睛作為屏。因此,當他們從遠處向著凹面鏡走近時,發現自己縮小的倒像迎面而來;走到接近「中」的位置時,像逐漸模糊;而在「中」這段距離內,成像在人的背後,因此,觀察者或實驗者自己什麼也看不見了;一旦走過「中」並繼續前進時,又看到一個放大的正像(圖4-4),這個實驗及其記錄沒有用物與屏,因而沒有觀察到在球心與焦點之間的成像情形,似乎令人遺憾。然而,以人自己的臉和眼睛當作光學實驗的物與屏,在習慣於光學實驗條件齊備的近代,並非人人都曾想過或實驗過的課題。據說,1907年英國劍橋大學馬達萊恩(Magdalene)學院在考試時就有這樣一道有關凹面鏡的考題。而墨家學派在2300多年前對此就作出了完滿的答案。難道這不令人驚訝嗎?


圖4-4 凹面鏡成像示意圖


當人從遠離球心的A走到B,成像於A′和B′;當人走進球心和焦點之間C點時,成像於人的背後C′;當人走過焦點而抵達D時,人眼看到鏡背後放大正立的虛像。


圖4-5 凸面鏡成像示意圖


關於凸面鏡成像,《墨經》只用「鑑團,景(同影)一」四個字作了總結。「團」為凸形,意思是說,凸面鏡只有一種縮小的正立像(圖4-5)。


  除了這八條光學記載外,墨家在回答「為什麼能看見周圍的物體」這一問題時,作出了正確的答案:人依靠眼睛見物,而眼睛依靠光見物。這個答案成為中國科學文化的傳統觀念。然而幾乎同時古希臘的一些學者,如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前430年)、柏拉圖主義者和大數學家歐幾裡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都主張一種奇怪的眼睛發射說。他們認為,眼睛能發射一種射線,一旦它遇到物體發出的射線時就產生視覺。


  可惜,《墨經》光學中沒有關於反射角、入射角的記述,由於當時沒有玻璃製造的透鏡,也就沒有關於折射的知識。這方面,確實又有點令人遺憾。



相關焦點

  • 天美公司助力第一屆光學材料與器件物理學國際學術會議亞洲論壇
    「第一屆光學材料與器件物理學國際學術會議亞洲論壇」於2020年12月10日-14日在重慶市召開。本次會議由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光材料實驗室、重慶文理學院光電功能材料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維察核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協辦。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一、文房四寶-墨文化 要問古人為何如此愛墨,這就和士兵如此愛槍是一個道理,在士兵的眼中槍不經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信仰,當然文人也不裡外,對於文人而言筆就是他們的武器而筆的子彈便是墨一種好的墨可以讓文人寫出好的字,所以古人熱愛墨原因。
  • 2020中國高校物理學專業排名,北京大學第一,中科大第八!
    或許有很多高考生,想報考物理學專業,結果經常會遭到父母的反對,爸媽會認為,學物理畢業後難招對口工作,或者說物理學在他們眼裡就像哲學一樣,令人費解,摸不著,看不見的感覺。其實,一般情況下,想報考物理學的考生成績都不會太差,因為學渣早就被物理碾壓的稀碎。高校物理學專業要求學生必須精通數學,同時計算機和電子信息的一部分課程,也是物理學的必修課。物理學學專業高校排名前五名位依次是:第一名:北京大學,第二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名:清華大學,第四名:復旦大學,第五名:上海交通大學。
  • 被抹去50年的中國物理學奠基人
    他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奠基人,9位兩彈一星科學家是他的學生,他12歲上清華,27歲建清華物理系。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是他力排眾議,讓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到清華任教,一年後又送去劍橋進修,成就了「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楊振寧出國多年後,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諾貝爾物理學家李政道更是飽含感激地說道:「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因為光學鑷子,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的工作,為1986年光學鑷子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關鍵現象是光的輻射壓力 ; 這種壓力可以分解為光學梯度和散射力。Ashkin被許多人認為是光學鑷子領域之父。
  • 廈大人文學者:《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楊伏山 攝廈大人文學者探秘重建中國傳統文化之起點:《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中新網廈門6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中國古代『聖經』是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在20日於廈門舉辦的其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上如是說。汪曉雲認為,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誤解,而且這些誤解是根源性。
  • 科學有故事,從光到光學的一路坎坷
    光學是研究光的發生、傳播、接收和顯示等性質以及光與物質相互 作用的科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與其它應用技術緊密相關的學科。隨著研究的深入,光學不再局限於人的感知和視覺範圍,研究範圍涉及微波、紅外、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的寬廣波段範圍內的電磁輻射。從光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光學大致可分為幾何光學、波動光學和量子光學幾個 分支。二、什麼是光?
  • 【物理故事】索爾維會議,二十世紀物理學,和物理學史上最珍貴的一張歷史照片
    威耳孫(CharlesT.R.Wilson,1869-1959),英國物理學家,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耳孫最重要的物理學貢獻是他在1896年建立了威耳孫雲室,並用之於雲霧中的光學現象的研究,發現和記錄到雲室中α粒子和β粒子的徑跡;威耳孫雲室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核物理學與粒子物理學最重要的實驗研究手段之一。
  • 「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光學」之父--Roy J. Glauber 教授:什麼是量子光學(上)
    在美國,有個「搞笑諾貝爾獎」,這裡有這麼一位不起眼的「掃地神僧」——物理學教授Roy
  • 量子物理學的裡程碑:把光存進「手提箱」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量子光學4個撰稿 | Pavia(清華大學 博士生)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任何計算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量子計算系統也不例外,光量子信息的受控操縱、存儲和讀取,對於量子通信和計算的發展至關重要。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此文內容由馮端先生在中國物理學會第7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報告整理而成。為修改好此稿,他寫幹了三支筆。在馮端先生看來,由於物理世界的層次化諸層次之間既可能存在耦合,又可能出現脫耦,因而大量粒子所構成的複雜體系中所湧現的各種層展性質就不能簡單地還原成個別粒子所服從的規律。因此他從物理學歷史發展的角度,窺測未來的前景,並表示了物理學有光明的未來。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
    2020年12月15日,這位98歲的物理學巨擘與世長辭。  教書育人:老師的責任是培養超過自己的學生  1946年,23歲的馮端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助教,從此開始了他在南京大學長達60餘年的執教生涯。  1949年,馮端走上講臺,講授普通物理課程。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2020年12月15日,這位98歲的物理學巨擘與世長辭。  教書育人:老師的責任是培養超過自己的學生  1946年,23歲的馮端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助教,從此開始了他在南京大學長達60餘年的執教生涯。  1949年,馮端走上講臺,講授普通物理課程。
  • 2020中國物理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20世界一流專業(8★)、中國頂尖專業(7★和6★)和中國一流專業(5★)行列?哪些專業是2020年中國物理學類的最好專業?> 中國一流專業 物理學 16 武漢大學 5★ 中國一流專業 物理學
  • 納米操控:光學物質「布朗式棘輪」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光鑷4個招募撰稿人/主筆撰稿 | 楊大海(哈工大 博士生)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機械傳動裝置。正是得益於工程師們靈巧的設計,使得這些機構能夠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
  • 誨人以誠——物理學泰鬥吳大猷
    私立大學這樣的不幸,對吳大猷個人和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來說,卻是「禍兮福之所伏」。否則,中國近代史上可能多一個能掙錢、事業也可能很成功的礦業工程師,卻少了一個物理學的大師。當然,對急於尋求自立的吳大猷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礦科停辦,吳大猷面臨選擇。權衡再三決定留在南開轉入物理系。
  • 中國古代的隱身術門檻很高
    墨家有」三經「:《墨經》《素書》《五行記》。《墨經》講的是邏輯學和物理學。《素書》就是張良在橋上遇見的那個老頭,百般捉弄張良後,丟給他的那本書,講的是辯證法。《五行記》失傳,據說讀了這本書,可以點石成金,畫地成河,所以看樣子《五行記》講的是化學和土木工程。
  •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二)
    頭一年將拉比(Rabi)的早年的分子束實驗裝置重新裝配,研究核力介子理論,指導研究生,講授近代物理學,第二年到紐約大學兼講量子力學課程。1949年秋受加拿大國家研究院之聘到那裡主持理論物理組工作,直到1963年。這期間,1958年9月至1959年4月應邀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研究員,在這裡他開始對氣體和等離子體物理學發生了興趣。
  • 言有三表:墨者無疆
    然後才去言說——這一點構成了有記載的中國哲學經驗中,最早的關於論證方法的描述。讀過《墨經》的人,一定會對墨子的知識涉及面之廣感到震驚。整部《墨經》給人的初體驗就是無所不包的雜學——關於形上學、邏輯、論證、光學、力學、治國之道、鬼神之道、大同思想、和平主義傾向等等。但其實,這所謂的「雜」是指領域的「雜」,關於「是什麼」的話題很雜。
  • 物理哲學簡介(I):物理學中的哲學基本問題
    所以哲學又常劃分為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等;東方哲學中又常劃分為中國哲學、印度哲學等;在中國哲學中又常劃分為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現代哲學等;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又常劃分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哲學流派等。上面是哲學的基本簡要解釋,有人自然會問:物理哲學指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