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沉澱自己

2020-12-23 如風輕似雲淡

人到中年,需要沉澱自己。

就像煮一鍋清湯,要不斷拂去泡沫,才得美味。

人到中年,要與同頻的人做朋友。

人們常說:「雞不同鴨講」,兩個不同頻率的人,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

雖然,彼此都想將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並渴盼對方能夠享受其中樂趣。但越是想方設法要融合,越是感到尷尬,最後只能漸行漸遠。

上中師時,來自同一個鄉村的我和志珍是形影不離的好友,學習上,相互鼓勵;生活上,彼此照顧。在畢業來臨之際,面對著不再包分配的政策,我和志珍都決定,參加對口高考,繼續上學。

那段時間,我們租住在一起,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複習,一起背書,刷題,相互點撥。最後,志珍上榜了,我卻落榜了。我們的生活從那時起,就悄悄走向了不同的軌道。

志珍在大學裡,繼續充電學習,逐漸成長為優秀大學生的時候,我卻在努力適應著一名鄉村寄宿制學校教師的種種日常,上好課教好書自然不必說,此外,還是孩子們的生活老師、心理老師,事無巨細,事必親躬。

再後來,志珍去了一家上市央企,成為了一個部門的負責人,開口閉口都是「國際化」視野;而我也成為了學校的教學骨幹,對鄉村學校教育有了自己的見解。

只是,我和志珍,除了彼此祝福,以及,我對於她的仰視,她對於我的惋惜,我們之間,再也難以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再也回不到求學時,那種無話不談的親密狀態。

如今,我們已經好幾年不聯繫了,就連朋友圈,也難覓對方的蹤影。我的朋友,多半是同事,以及中師畢業後,同樣處在鄉村教師崗位的同學。和他們在一起,似乎,才能看清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也才更能能明白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以及近期和將來可以實現的目標。

人到中年,朋友不在乎多,而在乎彼此懂得,那些與自己相去甚遠的人,還是算了吧。

人到中年,要與無望的愛情說再見。

心中有一個愛人,一直念念不忘,但錯過了相愛的時間,錯過了青春年華,最終,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只能把這份愛,當成不可言說的秘密,在夜深人靜時,常常忍不住想起。

究竟何為真愛?

年輕的時候,覺得真愛一個人,就是情投意合,就是心有靈犀,是那種一遇見就怦然心動,再見面依舊臉紅心跳的感覺,就是除了這個人之外,再也無法愛上別的人,甘願等待對方一生一世。

走過半生,才深切地懂得,理想與現實,有著天壤之別。真心相愛的人,並不一定就能攜手步入婚姻。一個不經意地轉身,就已經成為了一生的抉擇,從此再也無法回頭。

就像張愛玲小說《半生緣》中世鈞和曼楨,他們一見鍾情,半生痴戀,可在命運的捉弄下,最終還是決定放手。就像文末最後描寫的一個片段描述的那樣:十幾年過去,一天,曼楨帶著孩子在街上走著,突然發現人群中,有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世鈞啊。

似乎心有靈犀,世鈞在回頭的一剎那,也望見了曼楨,可此時,身邊的孩子在喊著他「爸爸,走吧。」世鈞的思緒迅速被拉回現實,再望向人海,曼楨已經不見了,他只得牽起孩子的手,一家人繼續朝前走去。

此生,刻骨銘心地愛過,人生便得以圓滿和豐富。但愛情的真諦,在於陪伴,那個能夠一直陪在我們身邊的人,才是攜手到老的人,才是最應該珍惜和真心以待的人。

人到中年,是時候跟愛而不得人,鄭重地說「再見」了。往後餘生,把所有的愛,給身邊的人,其實,也是讓自己的情感得以有個最終的歸宿。

人到中年,對於看不起自己的親戚,不來往就不來往了吧。

作為親戚,我們也只有此生的緣分了,因為下輩子,再也不會相見了。

人到中年,親戚們因為貧富差距的拉大,有些,已經漸漸不再往來了。曾經,時常念叨的「血濃於水」的情感,在財富、名望、地位的巨大差別之下,也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鄰居小林,前段時間回到老家,把她爸爸媽媽都接走了,還把老房子租給了一個外來打工的人,籤下了三年的合同,看樣子,是有一段時間,不會讓她爸爸媽媽回來了。

這一次,小林沒有去任何親戚家,只是作為鄰居,臨行前,和我們打了聲招呼。

小林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因為家中三個女兒,小林的爺爺奶奶把他們一家趕出了家門,所以,才另起爐灶。因為窮困,小林家常常連買油的錢都沒有。因此,常常到我們家借些茶油回去。我們家同樣是三個女兒,好在爺爺奶奶不嫌棄,也時常送米送油接濟一下小林家。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小林三姐妹個個都考上了大學,嫁到了大城市,有房有車,衣食無憂。從前對她們嫌棄至極的親戚們,也漸漸上門套近乎,但小林三姐妹的態度很明確,讓他們的爸爸媽媽不要太熱情,說:「以前他們怎麼對待我們家,現在我們就如何對待他們。」

反倒是對我們家,小林三姐妹每次回來,都要帶著禮物上門,表示感謝。

小林說,也許,應當感謝親戚們的看不起,才激勵著她們三姐妹努力走出農村。但這種冷酷的感情,是一生都無法彌合的傷口,還是不要再繼續了吧。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晰自己想要什麼,也越來越懂得,時間寶貴,經不起浪費。

好好沉澱自己,和不再同頻共振的朋友說再見,和無望的愛情告別,和無法再有交集的親戚不再往來,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人生,才會愈加純粹,愈加幸福!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女人的「有靈性」,是這樣的
    01人到中年,女人的「有靈性」在于越發柔韌,有女人味女人到了中年,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審視,看待事情、看待人,早已不再像年輕的小姑娘一樣簡單直接,而是在接人待物中有了自己的態度和主見。周國平說:「彈性是性格的張力。有彈性的女人,性格柔韌,伸縮自如。
  • 人到中年,百廢待興
    【無奈】其實,這是很多人面臨的現狀。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自己學習能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雖然有經驗,但這經驗的積累和飛速向前的社會來比,又遠遠不足以應對當下的生存場景。於是,當今很大一部分中年人中,會瀰漫著一種莫名的焦慮。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在家事與公事之前日日撕扯,夜夜渾噩,直至身心疲憊。
  • 中年再次翻紅,劉敏濤的成功離不開她早期歲月的沉澱
    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女演員到了中年都會被命運所安排,那些有實力的女演員中年依舊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徵服觀眾,讓自己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孫儷、劉濤、馬伊琍、劉敏濤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劉敏濤。,而且在此之前她為了家庭放棄事業在家裡相夫教子7年之久,可見除了導演慧眼識珠能識的她這匹「千裡馬」外,她早期自身的沉澱無疑是她再次翻紅的重要原因。
  • 人到中年,要學會控制自己
    一個人到了中年,就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做事也更加踏實。而在中年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忌。不亂說話其實一個中年人,最忌諱的就是亂說話,因為無端的亂說話,會給自己招來很多的禍事,只有學會不亂說話,才是一個中年人應該做的事。
  • 人到中年真正的智慧:沉默寡言
    來源:網絡走過半生,看清了很多人,明白了很多事,前半生重在歷煉,後半生重在沉澱,在變老的路上,我們漸漸學會了獨處,懂得了沉默,享受一個人獨處的孤獨,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人到中年,終會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喋喋不休的爭執,而是沉默寡言。沉默寡言,是一個人的清簡。
  • 人到中年,靠自己,熬下去
    人到中年,一切都已看穿。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兒孫,各自有各自的福氣。名利,爭來爭去,只是一聲空。人到中年,萬事皆可放下。年輕的時候,比較迷信「靠山」,總覺得有個依靠,是最安全的。在家,想要依靠父母;出外,想要依靠朋友。
  • 人到中年才發現,聰明的女人,都給自己留了3條後路
    人到中年,生活的苦辣酸甜已經開始品嘗,那些越過越好的人,都懂得給自己留條後路,才能在人生的長河裡立穩腳跟。01聰明的女人,永遠都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02無論如何,要有一個好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尤其人到中年,身體健康已經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復旦教師于娟,從小成績優異,後來考上名校,出國深造。
  • 人到中年後,為什麼開始喜歡聽純音樂了?
    一、經歷人到中年之後,心境相對而言比以前來說要變得更沉穩一些了,而且自己經歷的事情多了,慢慢的就不喜歡那些嘈雜的音樂了。我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還挺喜歡那些流行音樂,但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再去聽那些音樂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煩悶,甚至是還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大增,所以在那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聽過那些流行音樂了,而是更喜歡聽一些民謠,或者是一些輕音樂。三、逃離大多數人到中年的時候會逃避喧囂,多多少少有些孤獨感,喜歡邊聽純音樂邊幻想美好的生活 。
  • 人到中年,不要為難自己
    " 他們在經過數十年的磨鍊之後逐漸認識到生活的真諦,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但生活中的負擔卻會時時刻刻束縛住他們自由的靈魂,於是很多人在應該奮發的年紀中陷入兩難處境。 歸根到底,很多的中年人之所以在生活中鬱鬱寡歡,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為難自己,一方面糾結於自己的靈魂,另一方面懼怕自己承擔不起後果。
  • 伴讀 | 沉澱自己(深度好文)
    人生的得失悲歡,就像是月亮的圓缺一樣難以改變。 人力有時盡。 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除了接受沒有別的辦法。 看過花開花落,看過月圓月缺。人生自然會有一份淡定心情。 萬事萬物都在人心裡,只要此心不動,自然萬事從容。
  • 哲思|沉澱自己,找到人生最好的狀態
    沉澱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人生狀態。人到中年,不要幻想歲月靜好,要直面世界的高壓和生活的苦難。放下無謂的面子,放下一身的抱怨。05 最好的狀態:沉澱自己播種善良雨果說:善良優於偉大培養愛好人無癖,不可交。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愛好。
  •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說的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該看看
    而在老百姓中間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叫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跟自然非常貼近,所以人們經常會用自然界的一些動物來形容人的狀態。三十如狼,狼是非常兇猛,非常的貪婪,勇往直前的一個形象。那麼人到三十歲正是人一生體力、精力的一個巔峰狀態,這個時候正是應該像狼一樣勇往直前、拼搏奮鬥的年紀。
  • 人到中年,要沉得住氣
    人到中年,要沉得住氣。事業也好,家庭也好,教育孩子也好,一切都如爬坡過坎,需要咬緊牙關,鼓足幹勁,一直到底。任何一次鬆懈,或者放縱,都有可能讓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沉得住氣,才終能迎來你想要的人生。你只管努力,其餘的交給老天安排。
  • 人生最好的升華方式,莫過於學會沉澱自己
    要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自己而活才是真理。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用一種最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指縫滑過如滴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學會沉澱自己,這是最好的升華方式。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沉澱方式。
  • 沉澱自己,取捨人生
    沉澱心情,心情才會變得明朗;沉澱閱歷,人生才會更加的智慧;沉澱思緒,才能換來寧靜;沉澱心靈,才會變得通透。 人生路上,我們會碰到什麼樣的人,碰到什麼事,他們會給我們的人生留下些什麼?
  • 人到中年,如果活出精彩的自己?
    隨著時間的流逝,時間帶走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生活,還有就是我們的年齡,人一旦活到了這個時候,度過漫長歲月,恍然回顧自己的半輩子,似乎有了些不同的見解,當初的誓言早已不復存在了,看著身旁的另一半,感覺又有些陌生。
  • 人到中年宜自斂(深度好文)
    一、沉澱朋友 「窮在大路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要知道,對發生在身邊的事,你已經完成了從「看不慣」到「看得慣」這個過程了,如果你還不習慣,說明你心裡還不夠成熟。不要怨完山神怨土地,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給自己添堵。
  • 人到中年,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下半生吧
    從矯情到自然,幾乎是長大必經的流水線。百歲老人楊絳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平淡。可放在年輕時候,誰肯信啊。年輕就是愛跟自己較勁,拒絕塵埃落定。也正因為前途未卜,才野心勃勃衝向未來。如果二十年前,我就能預知到今天,那還有什麼意思?現在就不同了。人到中年已經明白,心靈雞湯可以解渴,但不能填肚。
  • 人到中年,真正的成熟,是活成自己的擺渡人
    前日與朋友閒聊,說到輔導孩子功課,學習四字成語:一言難盡,兩面受敵,三分像人,四面楚歌.朋友笑言,這不正是中年人的生活!心有戚戚焉。人至中年,上有白髮高堂,下有嬌妻稚子。前是茫茫煙塵,未來不明;後有莽莽追兵,窮追不止;唯有自己夾在中間,兜著生活這張網,舉步艱,行路難。
  • 沉澱自己(深度好文)
    沉澱不是沉默、封閉,也不是孤獨、寂寞。沉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境界。沉澱更是人生當中的一種心態,沉澱自己,收穫風景。小張高考落榜,心情糟透了,此時的他為了排解心中的憂慮,找到了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