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的這筆融資,為今日頭條帶來1億美元。而去年年中,今日頭條獲得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海納亞洲和DST。
據了解,C輪融資的領投方是紅杉資本,與今日頭條合作密切的微博則進行了跟投。坊間傳言,兩家公司對今日頭條的估值高達5億美元,而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對媒體表示,實際數字還要高一些。
今日頭條的早期投資人、海納亞洲創投基金合伙人王瓊說:「這個(指30億的估值)在今年2、3月份談定的價格,在今天看來,還是低了」。
王瓊認為字節跳動(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即今日頭條的公司)更大的價值在於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移動端的信息入口,今日頭條的潛在價值是背後的一套引擎,可複製性非常強,在不同的垂直領域都可能有發展,從而形成各種入口,如電商入口、遊戲入口等。這套後臺引擎,是對今日頭條如此估值的主要理由。
從2012年8月上線,今日頭條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獲取了1.2億的激活用戶,日活躍用戶量達數千萬。
根據艾瑞資訊mUserTracker的監測結果顯示,在近半年時間裡,今日頭條的月度覆蓋人數穩居新聞資訊類App第四名,甚至超過了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客戶端,僅次於搜狐新聞、網易新聞和騰訊新聞客戶端。
之所以能獲得廣泛的認可,是因為與其他新聞客戶端相比,今日頭條有一個明顯的區別——當用戶打開今日頭條看新聞的時候,今日頭條也在看用戶。
用戶瀏覽了哪些標題、點擊了哪些新聞、有沒有看完、有沒有寫評論以及用戶分享和收藏的情況,都會作為今日頭條進行用戶興趣分析的數據依據。此外,採用新浪微博等合作夥伴的帳戶體系,也使今日頭條掌握了更多的用戶關係,從而能夠更加精準地為用戶推薦提供參考。可以說,這與當下大數據和精準營銷等的潮流概念頗為吻合。因此,今日頭條不僅收穫了大量的用戶,也獲得了不少行業人士的肯定。
有媒體認為,「今日頭條」之所以能成為黑馬,是因其有著一項強大的技術武器——推薦引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的選擇越來越多,選擇過多,信息超載,也常常會使人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推薦引擎便開始展現技術優勢,發揮出威力。
《南方日報》記者葉丹認為,今日頭條的「聰明」之處在於,它首先會採集海量的信息,然後通過數據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時每刻最熱門最值得用戶關注的資訊;其次,推薦引擎會根據用戶對用戶瀏覽、收藏、轉發、評論新聞資訊的行為不斷進行分析,再結合其閱讀習慣、閱讀時間、閱讀位置等多個維度,建立起個人用戶模型,兩者結合後,智能地為用戶推薦越來越精準的個性化信息了。
她表示,如果「今日頭條」能夠掌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的入口,自然價值不低。
但是,就在這場移動新聞客戶端與技術搜索個性化推薦的平臺的對比當中,今日頭條的成功讓很多人覺得彆扭……原因很簡單,今日頭條並不生產內容,只做新聞的搬運工。張一鳴也曾在接受採訪時堅稱,今日頭條不會親自做內容,只想做平臺。也正是「平臺」的定位,成為了今日頭條的危機。
今日頭條從一開始做的就是內容分發,今日頭條沒有一個員工做內容的生產和推薦,只有少數幾個人負責內容的違規審核。「儘量減少人為幹預內容」、全部交給算法來解決,是今日頭條的目標。
但是,內容版權的合法性引起廣泛質疑。儘管今日頭條的技術設計是通過搜索連結,轉至原媒體網站上去以規避版權的風險,但事實上更多的內容還是來自於一些門戶網站和紙媒的官網,似乎故意弱化了內容的製作方、來源等信息。最關鍵的是,也弱化了內容來源方的廣告展示。
這也不難理解當今日頭條拿到三輪融資之時,許多人會為一些舉步維艱的傳統媒體鳴不平,認為今日頭條大量竊取了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侵犯了內容來源方的智慧財產權。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仍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當騰訊、ZAKER、鮮果、網易等都在付費籤約傳統媒體的獨家內容時,今日頭條又如何與他們展開競爭。
在第三輪融資之後,今日頭條的市場估值激起行業爭論。資深網際網路媒體人、投行從業者卞海峰認為,今日頭條並不值30億元。對此,他也給出了三個理由。
首先,目前包括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移動閱讀,也都在嘗試同樣的「推薦引擎」,並且推薦的準確率與今日頭條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同時,這些新聞客戶端還配有編輯推薦,從而提升了內容的質量與用戶的閱讀體驗。
其次,今日頭條基於興趣的「推薦引擎」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還有待時間驗證。畢竟這是一套滯後的算法,它是基於用戶的閱讀記錄、微博好友關係等既定事實,為用戶做出的推薦,這種算法很多時候談不上精準。
再次,就移動信息入口的說法,所謂入口即產品與用戶的關係(用戶帳戶體系)尚未構建成功,何來入口之說。今日頭條艱難的變現之路,也側面了反應了其信息入口的價值。現在的網際網路競爭,已經從內容走向了用戶(使用時長等)的競爭。
然而,對於今日頭條的未來,張一鳴也有過自己的思考——仍然把內容的生產環節交給媒體和自媒體來做,今日頭條只扮演渠道的角色,幫助優秀的內容觸達用戶,以及變現。
4月上線的「媒體平臺」可以看作是今日頭條在內容為王時代的一個自我革新。在媒體平臺上,媒體和自媒體可以開設官方帳號,每天發布內容。在經過人工審核後,機器將把優質內容匹配到相應的關鍵詞下,並進行個性化推薦。它的宣傳口號是「再微小的聲音也能上頭條」。
雖然張一鳴反覆強調「不做內容」,但在「媒體平臺」的助推下,今日頭條推送的內容將越來越多地打上「自製」烙印。從積極的角度看,「媒體平臺」不僅有望為今日頭條築起差異化內容的競爭壁壘,還將大大緩解有關版權的爭議。
此外,對於今日頭條未來的推廣和營銷,也有較為清晰的方向可循。據了解,2014年的今日頭條不僅要堅持傳統的推廣渠道,還把目光瞄準了手機預裝。在廣告收入方面,今日頭條的「廣告位」——信息流廣告已經吸引了不少汽車、快消、金融和電子產品領域的廣告主。若在推廣、營銷和商業化方面有更明顯的收穫,今日頭條未來的成長將能獲得更多保障。
與此同時,搜狐、騰訊、網易、新浪和鳳凰等移動新聞客戶端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和更新,在這些有著深厚門戶網站資源依託的競爭對手面前,今日頭條究竟如何發展下去,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三輪融資之後,上線不到兩年的今日頭條至少「不差錢」了。無論是成功學的經驗之談還是道德派的質疑之聲,今日頭條所面臨的讚譽和批評將推動它的自我變革。至少,現在今日頭條已經在內容、營銷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作為。
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今日頭條究竟值多少錢並不重要。關鍵是在信息泛濫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讓用戶得到更多精準、豐富、有營養的訊息,這才是新聞資訊類應用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