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打敗了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豪華科幻巨製《阿凡達》,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六個獎項!《拆彈部隊》的得獎備受爭議,畢竟《阿凡達》建立起了不可超越的科幻境界,很多人現在都能說出《阿凡達》中那些經典的場面。
這部講述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故事的《拆彈部隊》能獲獎,原因來自於影片對戰爭的反思,展現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傷害。影片裡沒有軍隊對峙的宏大場面,沒有上天入地的尖端科技,只有一個三人拆彈小分隊。通過這三人的行動任務,我們看到戰爭中逼近死亡的威脅,面對一顆顆炸彈,任何人,要麼死,要麼活!
《拆彈部隊》的高深之處在於,它主要寫活著!這些成功執行完任務退下戰場的人,他們活著!但,那一場場死亡的威脅、震撼和陰影,卻像「癮」一樣揮之不去,由此影片闡釋它的深層寓意:戰爭本身就是毒品!哪怕成的王敗的寇,都是它的受害者!
因為前隊長在一次任務中死亡,詹姆斯來補替,他身經百戰,身手不凡, 一共拆過873個炸彈,長官問他:「最好的拆彈方法是什麼?」他說:「活著拆了它!」
第一次任務中,詹姆斯穿上防護服,腳步輕快,技術兵歐文說:「急躁的傢伙!」桑伯恩反駁:「是魯莽!」兩個隊員對於詹姆斯盲目自信非常擔憂。此時只聽到防護服裡的呼吸聲,搖晃的鏡頭,詹姆斯距離炸彈越來越近,順著導線,他找到7顆炸彈。他們的威脅不僅僅來自於炸彈,還有周邊的阿拉伯人以及各種建築,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有威脅都是敵人,他們必須密切監視周圍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這一次,詹姆斯又成功了,7顆炸彈全部安全拆除!
後來幾次任務中影片都有展示詹姆斯高超的排險技能,當然還有他那不受管束自由不羈的作風。在拆轎車後備箱炸彈時,他受不了桑伯恩的撤退催促,索性扔掉耳麥專心找導線,當歐文提示他戴好耳麥,他只豎起了中指。後來成功排險!
好像影片就只是在塑造一個強悍的拆彈英雄,並不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詹姆斯強悍的外表下也有柔軟的心,他有家庭有兒子,只是不知道怎麼去相處。他喜歡跟軍營旁自稱貝克漢姆的賣DVD的小男孩踢足球,買他的碟片。這個強悍粗獷的男人,也有細膩溫柔的一面。他把每次拆彈後的裝置放在床下的箱子裡,他說:「這些東西差點殺了我!」其中也包括結婚戒指。
表面上詹姆斯好像看慣了殺戮和生死,其實他已深受戰爭帶來的困擾,他失眠焦躁,習慣戴著頭盔坐著睡覺、喝酒、聽重金屬。影片情感最高潮部分,當詹姆斯看到那個賣DVD的小孩的屍體後,他無法自控,忍住憤怒劃開了小男孩的腹部拿出炸藥,再用毯子蓋好,抱著屍體走了出去。
這一次後詹姆斯打了電話回家,但是一句話也沒有講。此時的他其實很矛盾,面對殺戮面對屍體是他的日常,但那無辜小男孩的死去讓他無法讓內心平靜。他私下行動去查小男孩死亡的真相,最終只能在一片混亂中回到軍營。後來再有其他小男孩出現,詹姆斯便冷漠起來,這是一種自我情感保護,詹姆斯怕再次看到DVD小男孩那樣的慘劇,他不能面對。
最後一次任務,沒有成功拆掉阿拉伯人身上的炸彈,詹姆斯與桑伯恩在車上的對話,兩個人都說,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變成這樣子。其實他們都知道答案:是戰爭,讓他們不得不面對各種無辜的人的死亡,是戰爭讓他們變成只能壓抑情感的怪物。
影片另一條線就是技術兵歐文的心理治療,兩次跟心理醫生交流的場面,歐文非常懼怕死亡,但又不得不面對,他甚至不敢開槍,在開槍打死人後又無限自責。他跟心理醫生說:「你不知道我們在前線經歷了什麼!」
值守日期滿了以後,詹姆斯回了家,他與安寧的環境格格不入,在超市面對種類繁多的麥片他不知道買哪一種。多麼容易的選擇,選麥片至少比選炸彈導線簡單得多,但詹姆斯好像是一個失能的人,機械地做著事:下雨天修葺房頂、看電視發呆、聊戰場死亡以及切蘿蔔。他給兒子說:人長大了,喜歡的東西就只有一兩件了。而我,就只剩一件了。是的,詹姆斯又返回了巴格拉戰區,進行新一輪值守。
巴頓將軍的名言:「一個職業軍人的適當歸宿,就是最後一戰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而乾淨利落地死去!」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這些經歷過戰爭殺戮活下來的人歸宿到底在哪裡?一個人的價值只能依賴戰爭,遠離了戰場反而活得不正常,這本身就很畸形。所以電影開頭說:戰爭是毒品。沒有贏家,只有受害者。
(快點看電影:有趣的影評這裡都有!歡迎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