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ad
1500萬美元一集成本網劇!
迪士尼上線一個月的視頻平臺Disney+,以「星戰」衍生劇《曼達洛人》昂貴的製作預算一鳴驚人,高調打響進軍流媒體的頭炮。
此前,行業內盛傳HBO《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從每集預算600萬美元提升至1500萬美元。不知不覺,1500萬美元一集的預算標準,已經成了高質量美劇的代名詞。
上個月,與迪士尼前後腳上線的蘋果Apple TV+,推出的重磅劇《早間新聞》,據美媒《The Guardian》報導,每集預算在1200萬至1500萬美元之間。這還不算什麼,蘋果即將推出的《兄弟連》系列電視劇《空戰群英》,每集預算甚至達到了2000萬美元,創下了行業新高。
亞馬遜也不甘示弱,先是為《指環王》系列劇向J·R·R·託爾金支付了2.5億美元的版權費,接著又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的預算製作《指環王》劇集。
一山高過一山的製作費,震驚行業內外。沒想到,在國內行業「過冬」,控制預算、精打細算的情況下,國外流媒體巨頭們,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預算,抬高行業標準。那麼,砸錢到底能砸出個什麼來,誰又會從這波砸錢混戰中勝出?
我們從老大哥迪士尼的《曼達洛人》說起。
眾所周知,迪士尼是IP帝國,IP的衍生價值才是迪士尼真正所看重的。據美媒報導,《星球大戰》票房收入95億,卻不及衍生品的四分之一,衍生品收入高達400 多億。
所以老謀深算的老大哥,在流媒體上打頭陣的劇集,選擇的自然是《星球大戰》。《星球大戰》這一個被擱置14年之久的IP系列劇,終於重見天日。
時間回到2005年《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慶典上,當時花甲之年的喬治·盧卡斯,還懷有一腔熱血的創作熱情,宣布接下來的願望,是製作一個真人星戰劇。
2005年《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慶典照
消息一出,盧卡斯影業大張旗鼓地招募編劇,一群慕名而來的編劇圍著盧卡斯,去落實他的想法和創意,最後一共有50多個劇本被創作出來。就在外界以為一切都將水到渠成時。2010年,盧卡斯突然宣布,因為預算的問題,項目擱置了。
「它必須在經濟上變得可行。」盧卡斯無奈地向當時的媒體解釋,「我們必須要以比現在低十分之一的成本來製作它,因為它是電視劇。」
據《The Guardian》報導,當時盧卡斯所放棄的預算是每集500-600萬美元,也即是說,被允許的「合理預算」只有每集50-60萬美元。誰能想到九年後的今天,製作一部電視劇,比當時的「合理預算」竟高出30倍。
久等的星戰粉失望情緒一直持續到2013年,又被迪士尼重新點燃希望。迪士尼40億美金收購盧卡斯影業時,放出消息說,星戰系列劇也在他們接下來合作的範圍內。
但迪士尼還是遲遲沒有動靜,直到2017年才正式被確定下來。因為此時的Netflix等流媒體巨頭們發展正猛,迪士尼終於坐不住,宣布將開發自己的流媒體平臺,並將星戰劇作為首張上線「王牌」。
時局所迫,戰略推動的星戰劇項目,這一下,進展神速。隔年3月,一手「救活」漫威影業的《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宣布加入星戰劇,擔任製片與編劇;5月,劇本完成一稿;11月,盧卡斯影業子公司視覺效果工作室Industrial Light&Magic,專門成立了一個新部門,製作流媒體電視劇;2019年2月27日,正式更名的星戰劇《曼達洛人》第一季,完成拍攝。
「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與《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
就這樣,當年500萬美元一集,被認為「天文數字」的星戰劇,現在卻翻了三倍成本。在這個流媒體混戰時代,仿佛「1500萬美元一集」的製作成本,已經成了高質劇的起步費。
大家都知道,以Netflix為代表的美國流媒體不依賴廣告收入,在原創內容上的投入都是入不敷出的,收入全靠會員數的增長。那麼迪士尼砸星戰IP的策略是什麼?靠什麼回本?
我們先來看,這部劇到底算不算成功。
目前國內社交媒體上,關於《曼達洛人》的討論遠不如美國本土,除了粉絲向的情懷文,很難有一個清晰維度衡量這部劇的成功。豆瓣上《曼達洛人》的評分雖然高達9.3分,但評分人數僅為1萬人左右,只有IMDB上打分人數的四分之一。
所以美媒的討論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綜合來看,他們認為《曼達洛人》最大的成功在於又一個IP形象的誕生——尤達寶寶(《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中尤達已經存在900年),現在一個50歲的栩栩如生的嬰兒尤達形象出現,俘獲了一大批粉絲的心,這種回報是立竿見影的。
「尤達寶寶」的周邊已經在大量預定生產中,相信未來將會成為各大商場迅速售罄的熱門商品。可以預料到,它的人氣將給迪士尼帶來後續的巨額回報。
這是《星球大戰》系列第三次嘗試創造出人氣IP形象,第一個是《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中一個早熟、固執的阿納金·天行者;第二個是動畫片《星球大戰:複製人戰爭》裡赫特人賈巴的後代羅塔。
第三次尤達寶寶終於成功了,不得不歸功於背後的特效團隊,也就是14年曾努力與盧卡斯一起並肩作戰,試圖以低成本製作星戰劇的他們。有了1500萬一集的充足預算,團隊不用再捉襟見肘。「奢侈的預算」促進了技術的進步,這也是為什麼卡梅隆苦等15年,在《阿凡達》成功之後,才能完成最初的夢想《阿麗塔》。
不過也有美媒提出批評,認為迪士尼正在將《星球大戰》系列作品變成一個形象IP的泥潭,只有粉絲熟悉的情懷與迎合其喜好的形象,而內容沒有本質上的創新。其實當迪士尼選擇IP帝國之路時,創新早就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如何玩轉既有的IP賺取穩定的利益,才是資本家的邏輯。
進入流媒體領域的迪士尼,同樣用的是IP邏輯,國內12月18號上映的《星球大戰9》和《曼達洛人》實現「劇影聯動」。原本每周一更的《曼達洛人》應該是在20號更新,迪士尼提早到18號更新就是為了配合國內上映時間,在劇中釋放出與《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相關的預告內容。
到時星戰粉為了不遺漏信息,一定會在進院線看《星球大戰9》前,惡補《曼達洛人》。守著18號更新的《曼達洛人》粉絲,在第一時間走進了院線。
溜了一圈粉絲,你會猛然發現在Disney+平臺上,似乎沒有流媒體觀眾與傳統院線觀眾之分,只有迪士尼的IP粉,迪士尼正在造成一種獨特的流媒體現象。
據美媒預估,迪士尼曾經從Netflix等流媒體手上賺了大約3億美元的版權費。現在Disney+上線,迪士尼徹底和這些收入說再見,並將入不敷出的投入原創內容砸錢大戰。
「迪士尼可能會在將來統治整個行業。」電影金融市場的執行長Stephan Paternot在美媒《techradar》上分析得出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結論,他認為迪士尼的業務範疇很廣,比Netflix有著更多的流動資金,因此可以自由地承擔更大的財務風險。
迪士尼在做流媒體時,明顯靈活性與選擇更多。雖然還沒有官宣,但迪士尼在最近一次演示中無意透露將與遊戲巨頭任天堂Switch合作,而Netflix並無任何遊戲方面的布局。
不過就流媒體業務來說,迪士尼作為新人,還是有很多不及Netflix的地方。比如在用戶體驗上,Netflix會根據影視劇的類型來劃分出,喜劇、動作等不同類別供用戶選擇,而Disney+點進去只有五個頻道——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球大戰和國家地理,不在這個IP範圍內的受眾,基本被排除在外。
Netflix從整體數量上,明顯為更多的用戶提供了多樣性選擇,而Disney+更多的是像一個相對小眾的選擇,如果你不是一個IP粉,很難將Disney+當做一個像Netflix一樣,作為日常消遣的工具。股票分析師本•斯溫伯恩(Ben Swinburne)在一份報告中稱,Netflix用戶平均每天會在上面耗費約2小時,這是其他任何流媒體都無法相比的。
退一步說,迪士尼做流媒體業務始終向一個偽命題,既然可以在流媒體上看到迪士尼的院線電影,觀眾一定會想最好在上映第一天就能看到。院線收益與流媒體利益的衝突點,依然存在。迪士尼無法顧忌兩頭利益,行為必將是矛盾的,比如現在,雖然加入流媒體,但是今年的《阿拉丁》到《星球大戰9》都將延後一年在迪士尼上線。
迪士尼與Netflix,誰將統治未來,還說不一定。
正如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分析師所說,「全球的流媒體競爭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現在就拿有限數據做結論,還為時尚早」
近期熱文
為什麼情節簡單人物複雜電視劇出爆款
為什麼群戲結構的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
為什麼經典敘事的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
商務合作 請聯繫:
17710781131/649778177(微信ID)
約稿 請聯繫:
zsh762079852(微信ID)
轉載/加入社群 請聯繫:
SurperZY216(微信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