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澹臺滅明的武城(今屬山東省德州市)人,子字羽,他的年齡比孫子小三9歲,求學到孔子門下,想侍奉孔子。
孔子收徒之時,澹臺滅明走到孔子的跟前以後,孔子抬眼一看,頓時皺起了眉頭。因為這個澹臺滅明長相實在是太醜陋了,不僅相貌醜,而且他的體型也七扭八歪不端正。所以孔子當時斷定,這個澹臺滅明沒什麼大的出息,不過孔子老夫子還是很厚道的,心想人家既然求上門來了,就讓他跟著學吧!但又覺得整天看著個醜人,心裡難免不爽,就免了讓他隨在身邊侍候的工作。就這樣,澹臺滅明因為樣貌醜的原因,最終失去了在身邊侍奉孔子以求教的機會,他在這裡跟孔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掌握了孔子學會的大義後就回去了。
雖然澹臺滅明沒有受到老師的重視,但是他回去以後卻腳踏實地地領悟和實踐了孔子的仁德理念,他處事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寬諒別人無心的過失,卻對自己的品德嚴格要求,不是為了公事的話,從來不登公卿大夫的門。
在布道的行動上,他也以自己的老師孔子為榜樣,一直遊歷長江一帶,傳授孔子的仁德思想,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奉他為老師,向他虛心求教。而澹臺滅明卻要求自己更加嚴格,無論他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或是給予別人些什麼,又或者是他離去某一個人,願意趨就某一個人,都是從堂堂正正的德義之理出發,可謂達到了完美無缺的程度。
澹臺滅明修身養性,傳布仁德的名聲,很快在四方諸侯之間傳開了,願意追隨他的門人弟子越來越多,在他去楚國講學時,跟隨他一起去的弟子超過了300人。孔子聽說後,不由感慨地說:「我當時以貌取人,真是失之子羽啊。」這就是成語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