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基本釋義: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典故: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相關成語:表裡如一 量才錄用 任人唯賢 量材錄用 量才錄用
2.奉公守法 [fèng gōng shǒu fǎ]
基本釋義: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矩。
出處: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韓公平昔奉公守法;廉於公謹。」
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英勇善戰,屢戰屢勝,建立了顯赫的功勳。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有一次,他來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但是趙勝的管家仗勢欺人,戲弄趙奢,拒付稅款。趙奢並不怕趙勝的權勢,他毫不客氣地,果斷地處理了這件事,且依照趙國法令殺了那些無事生非的鬧事者。趙勝聽說後,怒氣衝天,一定要趙奢抵命,以顯示他的權勢。趙奢得知趙勝的想法後,馬上去找了趙勝,真心誠意的對他說:「您是趙國棟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現在您的管家卻依靠您的權勢,公然違反國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稅,那麼天下還會太平嗎?國家還會富強嗎?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在這樣顯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麼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麼能輕視呢?」,趙勝聽了這番話,慚愧萬分。繼而轉怒為喜,將趙奢保舉給趙惠文王,趙王封了他一個掌管整個趙國稅收的官。趙奢上任後,沒有仗著權勢欺壓百姓,仍然公正、無私的處理一切事務。後來,趙奢又被趙王任命為大將,為趙國建立了很多戰功。
相關成語:循規蹈矩 安分守己 奉公不阿 惹是生非 橫行霸道 為非作歹
3.禍國殃民 [huò guó yāng mín]
基本釋義:禍、殃:損害。 使國家受害,百姓遭殃。
出處:清·章炳麟《正學報緣起·例言》:「如去歲兗州之變;西報指斥疆臣;謂其禍國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相關成語:蠹政害民 病國殃民 蠹國害民 保國安民 安邦定國 成仁取義
4.守身如玉 [shǒu shēn rú yù]
基本釋義:保持節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
出處:《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相關成語:守身若玉 潔身自好 潔身自愛 人盡可夫 同流合汙
5.忠孝節義 [zhōng xiào jié yì]
基本釋義: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相關成語:忠孝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