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8日《南昌日報》
黨委(黨組)書記談改革專題報導
刊發
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黃俊
署名文章
▼▼▼
全文如下
南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黃 俊
近年來,南昌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改革部署,對照市委提出的「四個擔當」要求,充分利用「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幹」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成果,努力在推進改革開放走深走實上彰顯「高新」擔當。重點做到了「三個新」:
一、突出理念更新,推出了一批改革舉措。
一是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提升。創新供應鏈招商,開展資本招商、平臺招商,使招商更為精準高效。1-10月,全區新入統籤約項目75個,其中「152」工業項目10個。
二是更加注重以人民為中心。按照「科技、產業、生態、城市、人文」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打造產業綜合體,建設1+5+X鄰裡中心;引進了全省最好的醫院、全市最集中的中小學名校,構建了和諧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三是更加注重政策集成創新。整合形成「60條」精準幫扶政策、主導產業、企業梯次培育扶持政策、高層次人才產業園「雙十條」。疫情期間及時出臺「穩經濟十條」和「用工服務十條」,實現企業有所呼,政府有所應。
二、突出機制創新,形成了一批改革經驗。
一是深化人事機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啟動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別是今年5月啟動的機關內設部門正職崗位競聘,新任職的部門正職幹部大多來自經濟一線且經過多崗位歷煉,基本實現了「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目標。
二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走出了一條產業園區項目整合打包、收益性項目與公益性項目有機結合的融資道路。
三是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按照「一區多園」模式,建設航空科創城、南昌大學科技城、電子信息產業園、進賢產業園、高層次人才產業園等一批專業園區,形成「一個園區、一個平臺、一套服務」的運行機制。
四是深化地票制改革。由管委會根據徵用村集體土地面積,開出「地票」,虛擬供應村級產業用地。目前虛擬劃定近6000畝村級產業用地,支付村集體約1億元「地票款」,有效地破解了產業用地不足和村級產業發展的難題。
五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開發區政務服務系統啟動「一窗」「一鏈」審批改革工作。率先建成「贛服通」高新分廳,區本級政務服務事項「一張網」運行。今年8月,在全省率先推出新開辦企業首套印章政府買單,企業設立登記「3小時」辦結制度。
三、突出操作求新,取得了一批改革成果。
一是圍繞「項目為王」,深入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和招商引資提升年活動,建立了項目三級調度制度和「六個一」推進機制,保障了項目招得來、落得下。
二是圍繞「築巢引鳳」,大力創新「重資本、輕資產」招商模式,連續四年每年建設100萬平方米以上的工業標準廠房、研發用房和員工住房,一大批產業項目實現當年籤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三是圍繞「文化高新」,率先開啟「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一體運營、科學管理、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打造了南昌高新區圖書館、美書館等「網紅文化打卡地」,「一圈、兩節、三館、多點」的「文化高新」高質量發展體系正在形成。
下一步,高新區將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衝刺四季度、奪取全年勝,為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大新動能。
一是爭當改革創新的「撐旗手」。
搶抓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和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建設契機,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每年引進建設各類創新平臺30個;重點推進江西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和國家級技能人才培養綜合園區,真正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全省的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
二是爭當產業轉型的「領頭羊」。
大力發展「一智」(智能終端、智能製造)、「一芯」(晶片研發、製造)、「一屏」(光電產業),打造5G+VR產業園、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不斷壯大產業集群。
三是爭當產城融合的「排頭兵」。
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道路,著力打造一批「城市綜合體」、「科技產業綜合體」、「都市田園綜合體」。
總之,高新區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實的舉措,甩開膀子加油幹,撲下身子抓落實,堅決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為彰顯省會擔當、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END
來源:綜合《南昌日報》
原標題:《勇當改革「急先鋒」,爭做創新「撐旗手」!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黃俊這麼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