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部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的電影《聚焦》。這部擁有巨大震撼力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聚焦組——一群專門從事秘密調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記者。
他們發現了一起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據受害人律師的披露,當地主教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法院保護了這樁醜聞的大量黑材料,當地的知名報刊對於這樣大的醜聞,報導極少。
於是他們逐步深挖,發現了隱藏的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
教會內、教會外的勢力都在向他們施壓想讓他們放棄這個案件,越來越多的黑暗進入了我們視野中。不僅是神職人員,在波士頓以外的地方,甚至全世界,都有著類似的暴行。
他們不止要批鬥這些犯了罪依舊逍遙法外的教父們,他們還想要整個世界認識到這樣的自上而下的包庇著這些犯罪的教父的黑暗教會。
他們最後收集到了足夠的證據,寫了最有力的報導讓受害者可以不再沉默。
電影映射下的現實是很多調查記者自身有一個悲慘的結局。
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他們通常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報導出一個大事件,報業廣告收入又在不斷下降,他們的工資水平不高,還要高強度的工作,收集資料,報導寫出以後還要提防利益相關者的報復。
對他們而言,報導一例可以解救他人的事件,他們自身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現實,往往比電影諷刺的多的多。
王克勤是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有《山西疫苗亂象調查》,《重慶:洗浴中心包圍千年古寺》,《山西煤窯真相調查》,《北京計程車業壟斷黑幕》………
每一篇都在對抗遮天蔽日的黑暗,維護著屬於無數老百姓的安全和健康。
他認為,「調查記者必須深入一線,主要從事揭黑報導,且揭露對象為公權機關、強勢企業,並作出有公心的獨立調查。」這也許就是調查記者的定義。
他最後解職離開了媒體圈。
蔣衛鎖在2006年調查並整理出了《中國西部乳業瀕臨崩潰邊緣》調查報告,詳細披露了奶業的造假、摻假現象,也真實地反映了奶農的生存狀況。
2007年1月,《南方周末》一篇《可怕的牛奶》的報導,讓蔣衛鎖成為全國的新聞人物,但也給他帶來巨大壓力。
他被媒體和業界譽為「中國乳業打假第一人」。
2012年11月,蔣衛鎖不幸遇害去世。經審查發現,蔣衛鎖生前因曝黑幕曾遭到多次威脅。
簡光洲用一篇《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成為第一個敢於直接點名三鹿奶粉的記者。
報導刊出後,三鹿集團破了產,很多奶農也因此受了額外的損失。
最後簡光洲離開了新聞行業。
河北青年報常務副總編輯樂倩,被歹徒毆打受重傷。
……………
太多的人付出真心,只希望擁抱陽光的一角。可事實表明,真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
深度報導越來越少,也不知是幸事還是哀事。
臺灣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架後,媒體很快包圍了她的家,所有人都想挖出一點爆炸性新聞,但都沒想過還有一個17歲的女孩在窮兇極惡的歹徒手中。
白冰冰哀求過這些記者說她的女兒還有生命危險,求大家離開,不要報導。但情況還是沒有改善。
之後,惱羞成怒的歹徒慘無人道的毆打和強暴這個17歲的孩子,使得她的生命就定格在了17歲。
媒體人要有良心!
如今的新聞,幾乎都是反轉反轉再反轉,引導著大眾輿論的憤怒,卻讓大眾在憤怒過後忘記了反思。
一些掌握了文字技巧的自媒體人,有了顛倒黑白曲直的能力,便昧了良心,失了道義。
為了生存,為了避開那些壓力,很多媒體與企業達成了各種各樣的交易,對真相選擇避而不見,敬而遠之。
但我們需要看到真相。
最後看到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記者有兩種,一種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他人的利益,一種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自私的奢求後者多一點,只希望前者可以少一點。」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才是媒體人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