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發展半導體產業,歐美和日本都是半導體大國,而我國發展半導體這是在80年代以後,甚至在2000年才有了晶片代工產業。
不可否認,晶片的自主研發和生產一直是我國的薄弱環節,我國大部分的晶片都依賴進口。據統計,我國僅19年在晶片進口方面就花費了大約3000億美元。
可以說直到這次晶片禁令出臺,才讓我國全體國民意識到,晶片如果再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那麼一旦遇到危機,將會被卡脖子。這對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來講,將命運交到別人手裡,這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國家隊終於出手了。近日,華為CEO帶隊訪問中科院,探討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合作,隨後中科院宣布,將集中所有的力量去攻克晶片生產的核心技術—光刻機。
中科院的技術力量是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忽視的,畢竟在全球學術排名中,中科院是長期穩居世界第一的研究機構。
這一消息,也讓晶片設備商和製造商有些心慌了。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作為官方研究機構的中科院宣布這一消息,有著中國與歐美科技脫鉤,自主發展一套晶片體系的意味。
我們知道,如果未來中國有能力生產高精度的光刻機,即便不能生產EUV光刻機,只能生產DUV,那麼也會讓三星、臺積電失去一部分中國市場。同時也會劇烈影響光刻機的生產廠商-荷蘭的ASML的全球市場份額。
在消息發布後不久,ASML總裁就對外宣稱,ASML將加快對中國晶片市場的布局的步伐,有喊話示好的意味。
因為,理論上,中國一旦能夠自主研發高精度光刻機,哪怕是28nm和12nm,也會很大波及AMSL的市場份額,畢竟大部分晶片對製程要求沒有那麼高。
在中科院發布消息後不久,一直沉寂的如老僧的三星坐不住了,他們宣稱將會為中國客戶提供3nm的晶片技術的代工服務。示好意味濃厚。
從中科院宣布研發高精度光刻機,到三星,臺積電,ASML的紛紛發聲,可以看出,中國晶片市場對於他們的重要性。
從禁令發布,到所有晶片生產製造商終止與華為的合作,再到後來他們紛紛申請恢復對華為的晶片供應,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著中國晶片市場巨大的誘惑力。
同時,也警示了我國晶片的生產製造能力的薄弱,國內企業創新創造的空間還很大,需要加快腳步。
這次禁令也讓我們徹底清醒。只有實現晶片製造的核心科技,才是最好的出路,這樣才能打破外國的技術壟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表明了全球化合作的密切關聯性,歐美企業以利益利潤為導向,這是商業設備的通用法則,華為也不例外,如果徹底跟華為乃至中國斷絕技術合作,無異於自斷一臂,因為很多歐美的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利頗為豐厚。
徹底放棄中國市場,跟中國死磕到底,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中科院對晶片生產技術的重視,也讓這些晶片生產製造商意識到,如果他們不加快對中國晶片市場的布局,他們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中國市場。
結尾
在商業的領域裡,永遠是利益至上。
無論是中科院的入局,還是美國晶片生產製造商對華為晶片的恢復供應,他們都是為了本國企業的生存,以期望長期的在中國晶片市場獲取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