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中,關於偷窺的電影非常多。有網友提供了所謂世界十大偷窺電影的名單,它們是:
《偷窺狂》(導演麥可·鮑威爾)
《藍絲絨》(導演大衛·林奇)
《後窗》(導演阿尓弗萊德·希區柯克)
《傀儡人生》(導演斯派克·瓊斯)
《竊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性、謊言、錄像帶》(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鄰居》(導演喬·丹特)
《楚門的世界》(導演彼得·威爾)
《粉紅色殺人夜》(導演比萊恩·德·帕爾馬)
《美國麗人》(導演薩姆·門德斯)
希區柯克電影《後窗》中的偷窺場景
其實,將偷窺作為電影主要內容、故事線索、重要橋段的電影何止以上十部,在電影的世界中,「偷窺」比比皆是,幾乎充斥著銀幕。不但是歐美電影、日韓電影,即使在「不屑偷窺」的社會主義國家電影中,「偷窺」也會以偵察、監視、偷聽、偷看等變種的形式出現,比如之前馮鞏主演《埋伏》和新近上映的、滿足了馮小剛青春時期沒完成的「偷窺欲望」的《芳華》,它們都與人類最原始的心理底色「偷窺」有關。
在世俗的詞語解釋中,「偷窺「往往和道德聯繫在一起,而在電影理論研究中,「偷窺」卻和一個電影術語「觀淫癖」有關係。20世紀70年代,「觀淫癖」成為電影理論的一個關鍵語彙。英國學者蘿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和敘事電影》一文揭露了好萊塢電影滿足男性觀眾窺視欲和觀淫癖的男性中心主義本質,開創了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研究領域。法國電影理論家克裡斯蒂安·麥茨指出,電影放映的條件為窺視欲創造了適宜的情境:黑暗的放映廳中的銀幕方框猶如鑰匙孔。法國導演戈達爾在1963年的影片《輕蔑》的片頭,引用了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的一句話說:「電影為人類的欲望提供了身體」,美國學者梭羅門在《電影的觀念》也中指出:「電影業認為當代人是有觀淫癖的,這就促使製片人使用兩性關係的場景,而不問它是否與敘事有關。」
電影《粉紅殺人夜》海報
無論理論研究是在為銀幕上的「偷窺」「保駕護航」或者「揭露批判」,但電影業依然我行我素,有關窺視電影的生產從未停歇。從義大利導演丁度·巴拉斯的影片《暴帝卡尼古拉》的那個偷窺孔,到日本「日活」出品的粉紅電影,再到文質彬彬的李安導演的《色戒》,窺視電影跨越東西、橫貫全球,長盛不衰,以至於到今天仍然是全球產量最大的片種之一。
《色戒》劇照
一個讓「道德家們」感到沮喪的現實是,偷窺電影之所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人類。如果沒有人類的「剛性需求」,如果人類沒有「偷窺」甚至「觀淫」的潛意識和性心理,偷窺電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它自然會銷聲匿跡,但是很不幸,人類暫時還不會滅亡。
但是,不能「消滅「電影中的窺視,不意味著不能「管理」和疏導它們。事實上,電影常常被人忽視的是它的「宣洩」功能,而這幾乎就是電影的最重要的功能。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觀眾讓心中的「英雄欲」、「徵服欲」「航天欲」「長生欲」「愛情慾」「成功欲」等五花八門的欲望得到宣洩和滿足,同時也會滿足深藏在心中、平時受道德約束而不敢實行的「偷窺欲」和「觀淫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難以啟齒的欲望和前面堂而皇之的欲望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都只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欲望而已。
各國關於電影「窺視」的管理尺度不一,有的以分級的形式進行,將電影按不同的尺度分配給那些需求不同的觀眾,而有的則將此視為洪水猛獸,企圖在「高壓和嚴管」中掐斷觀眾的慾念,並一廂情願地希望觀眾「遠離窺視,做一個高尚的人」,而頗為反諷的是,這些國家因為封堵了可控制的宣洩途徑,反而造成心理變態的人群比例較高。
其實,最早也最為全面地為電影立法的是看上去最為自由的美國,1930年,美國頒布了有關電影審查的法典《海斯法典》中就有針對和偷窺有關聯的條款。
《海斯法典》主要內容有:遵守禁酒令,不得宣揚燒酒;不可詳細描述謀殺、盜竊、搶劫的方法;不得出現拷打場面;不得表現不道德的性關係;不得表現黑人與白人的兩性關係;不準出現墮胎或分娩的鏡頭;不準出現裸體鏡頭;不準出現男女唇間接吻;不許對國旗不敬;不許出現粗暴對待動物的場面,具體的條款有:
1、違法的罪行:表現違法的罪行不準(1)講授犯罪的方法;(2)使潛在的犯罪分子產生模仿的念頭;(3)讓犯罪分子顯得富於英雄氣概和理直氣壯。
2、性:出於對婚姻和家庭的神聖性的關注,必須慎重對待三角戀愛……不能使觀眾對婚姻制度產生反感。(1)決不可把不純潔的愛情描繪成誘人和美麗的;(2)它不能成為喜劇或笑劇的題材;(3)決不可由此喚起觀眾的情慾或病態的好奇心;(4)決不可給人以正當的和可接受的印象;(5)總的來說,在表現方法和方式上決不可細緻入微。
3、庸俗;
4、淫穢;
5、瀆神;
6、服裝:決不能因情節需要而裸露。
7、舞蹈:總的來說,跳舞被承認是一種藝術和一種表達人的情緒的美麗的形式。但是暗示或表現性動作的獨舞或雙人或多人舞、意在挑動觀眾情慾的舞蹈、搖擺胸部的舞蹈、雙腿不動而作過度的軀體動作的舞蹈都是不雅觀的和邪惡的。
8、宗教:神職人員之所以不能成為滑稽可笑的角色或歹徒,是因為對待他們的態度很容易轉化為對待宗教的態度。觀眾對一位教士不夠尊重,宗教在觀眾心目中的位置也就下降。
9、外景地:某些地方是和性生活或性犯罪有密切的聯繫,在選景時必須慎重對待。
10、民族感情:必須妥善考慮和尊重對待任何民族的正當權利、歷史和感情。
11、片名:一部影片的名字是特定貨品的標識,它必須遵守這方面的職業道德規則。
12、令人厭惡的事物:這類事物有時是情節所必需的,對這給養的處理既不可淪於粗俗也不可傷害觀眾的感情。
可以看出,《海斯法典》雖然沒有出現專門「限制偷窺」的字樣,但偷窺無疑是一種被禁止或者「不提倡」的「表現方法和方式」。
不過,《海斯法典》一問世,就遭到了電影從業人員「不屈不撓」的反對與抗爭,他們和「法典」進行了長達30年的「持久戰」,期間違規影片層出不窮,「打擦邊球」的策略也廣為使用,其中大導演希區柯克在《美人計》中以讓加裡·格蘭特和英格蘭·褒曼用吻三秒停下來再吻三秒的方式鑽了「法典」中規定「接吻不能超過三秒」的空子並讓這個接吻的場景持續了兩分半中就是最好的一例,而「看人接吻」其實也是「窺視」的一種。
希區柯克《美人計》劇照
到了1966年,《海斯法典》終於被廢止,但是,其「精神」卻被其他許多國家所接受和傳承,仔細對比如今中國電影的相關法規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大同小異,因而,我們對於電影及「窺視」的管控還和半個世紀前的美國處在同一水平。
所以,看不看有關「窺視」的電影始終是觀眾個人的事情,而管不管、如何管理,則是有關一個國家電影發展的問題。(圖片來自網絡)
版式編輯 ∣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