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瞧這次蝗災,看過這片就懂了

2021-02-15 獨立魚電影

2020年,在電影中曾被描繪為科幻感十足的一年。

果然,一開年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各種妖魔鬼怪齊齊上陣,打的人措手不及。

新冠肺炎還如同一朵烏雲籠罩在我們的頭頂之上久久不散;

蝗蟲又來勢洶洶,急匆匆地闖入了我們的視野。

2020年,太難了。

今天魚叔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關於這討人厭的——

《吞噬非洲的蝗蟲》

網上最近流傳著的一張圖,實在赫人。

就是這隻如同災難片怪獸一般的蝗蟲。

看起來不像是雞能吃的,倒像是能吃雞的。

不過,微博科普帳號「博物雜誌」已經闢謠,上圖並非本次蝗災的蝗蟲;

而是一種來自南美洲的學名為Tropidacris cristata(雞冠花巨蝗、橙斑翅巨蝗或堇色花癩蝗)的蝗蟲。

而本次蝗災真正的主角,外貌並不如上面那隻巨蝗一般兇神惡煞。

但殺傷力卻不可小覷。

它就是——

沙漠蝗。

沙漠蝗是蝗蟲科中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腳蝗蟲。

這一類型的蝗災已經威脅了亞非農業長達數個世紀。

在全世界,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受到過這種飢食昆蟲的影響。

這種看起來體型小小的昆蟲,卻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

這個困擾多地的詛咒到底從何而起?

是什麼引起蝗蟲災害爆發?

我們對於遷移性蝗蟲到底了解多少?

以上是本部紀錄片中所要探討的問題。

在古代,遷移性蝗蟲就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最大的禍害。

幾十億蝗蟲成群入侵,能夠從印度一路攻到大西洋。

所到地區,顆粒無剩。

西非通常是蝗災爆發的起點,可見當地必然有某種孕育蝗災的根源性問題。

為了解開沙漠飛蝗的秘密,法國昆蟲學家安東·福卡展開了詳細研究。

答案就在西非薩赫勒地區中心的沙漠中。

長久以來,薩赫勒遊牧民族為了尋找牲畜生長所需的牧草,足跡遍及廣大的沙漠。

他們遊牧範圍如此之大,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同蝗蟲遷移的路線交錯。

在詢問當地牧民後,安東將蝗蟲的遷移足跡鎖定在了撒哈拉附近。

在廣袤的沙漠中,他發現了蝗蟲的足跡。

撒哈拉沙漠是遷移性蝗蟲真正的家園。

它們在這裡遠離同類,過著平靜的生活。

在所謂的獨居階段,沙漠蝗蟲個體的表現與浩浩蕩蕩、殺氣騰騰的蝗蟲群大相逕庭。

此時,它們只是長達4英寸、後腿發達、力氣很大的大昆蟲。

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危害。

但這種沙漠蝗蟲,一生中卻有著好幾種面貌和生活形態。

每一次脫皮,都代表著一次進化。

而它一般會經歷五次蛻變。

科學家花了很長時間才搞明白,原來他們長期以來面對的不同面貌的昆蟲,其實是同一種物種。

遷移性蝗蟲在沙漠區明明單獨過著無害的生活。

但令人費解的是。

是什麼讓它們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聚集在一起;

並且改變形體、顏色和行為,形成巨大的怪物群體用無底洞般的胃口摧殘所經之地?

根據茅利塔尼亞博物學家說法,沙漠蝗蟲最喜歡聚集在沙漠區的濃密灌木叢,又偏愛吃洋槐、稷或者蒺藜等植物。

安東推測,是食物的吸引造成了獨居蝗蟲在短時間內聚集到了同一片區域。

一場雨的到來,加快驗證了這一猜想。

降雨會使沙漠中生出許多新鮮植被,給蝗蟲帶來致命的誘惑。

而當沙漠再次迎來太陽之時,大量新生的植被又會在暴曬之下迅速變得乾枯。

被吸引過來的蝗蟲被迫聚集在殘留的少數植被附近。

這引發並加劇了群體間的食物爭奪戰。

蝗蟲的生活形態和行為由此發生了轉變。

它們在聚集期間內會進行集體繁殖,很快就從無害的獨居個蟲變為飢食的群居昆蟲。

遷移性蝗蟲恐怖的地方還在於,它們的繁殖力非常強大。

不到幾天的時間,蝗蟲的數量就可以暴增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它們聚集在有限的空間內互相摩擦接觸,繃緊的身體導致這種具有強壯後腿的生物互相蹬踢、碰撞。

這種刺激觸發了它們代謝及行為的改變,導致蝗蟲從靜態單獨階段轉變為合群階段。


每到一個接替的世代,數量都可增加至原本數量的十倍。

它們可以數月內不繁殖;

只需一場雨,蝗蟲群中就能上演一場繁殖大戲。

沙漠蝗的一次受精過程會持續幾個小時,但只一次就能夠使大量的卵受精。

雌性蝗蟲會尋找合適的軟土來產卵,對溫度和溼度都有要求。

這時,雨後的沙漠則成為了得天獨厚的產卵場所。

它們會用腹部在合適的軟土區挖一個洞,然後在裡面產下60到80枚蟲卵。

蝗蟲每次沿路暫停的時候,都會在停留地區留下無數個定時炸彈。

這些炸彈不露於表面,在廣大的沙漠中幾乎不會被發現。

但只消兩周多點的時間,它們就能夠鑽出卵莢,成長為又一輪威脅。

幼蟲出生後三十天,一般處於發育的第五階段,翅膀還未長出。

但體型已經增長至最初的三倍。

它們會在灌木上度過寒冷的夜晚,白天下地溫暖身體。

然後聚集成大型生物活動走道,根據盛行的風向遷徙。

這種小蝗蟲的行列每天可以前進兩公裡,在沒有找到食物之前不會放慢速度。

像這樣聚集著三百萬幼蟲的蝗蟲群,在一個小時之內,就能解決一畝莊稼。

一天之內,就能吃掉三噸的植物;

遷移性蝗蟲,會吃掉一路上所有的遇到的植物,所向披靡。

這個階段的蝗蟲尚且不能飛行。

等它們經歷了最後一次蛻皮,長出翅膀之後,便是蝗災的前兆。

蝗蟲跟隨風向飛行,一天可覆蓋天空飛行100到200公裡,甚至會飛到海拔2000米左右。

沙漠蝗蟲每天消耗掉的綠色植被,與它們自身的體重相當。

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它們的饞食對象。

蝗蟲的破壞性,令它們成為許多中東文化中饑荒的代表。

紀錄片中探討了蝗災的成因,展示了蝗蟲的生活形態與行為軌跡。

但對於怎麼真正解決蝗災,至今仍是一個難題。

1915年3月到10月的蝗災,幾乎消滅了巴勒斯坦所有的植被。

我國也曾經遭受過嚴重的蝗災。

據《中國救荒史》記載,秦漢時期蝗災每8.8年就會發生一次,兩宋時期是3.5年。

到了明清時期,便發展到了平均2.8年一次。

不管是受災的範圍還是程度在當時都能說得上是歷史之最。

但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便再也沒有爆發過大範圍的蝗災。

那麼,這次中國是否會被稱為「史上最嚴重蝗災」波及到呢?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表示:

「應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

沙漠蝗在中亞和西亞雖然長期形成嚴重災害,但中國並不是這類蝗蟲的分布區。

加上,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屬於世界領先水平。

防蝗藥械儲備充足,抗蝗災風險能力較強。

但就像@博物雜誌說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小範圍的蝗災一直存在於我國的新疆、內蒙、青海等牧區。

昆蟲學家、植保人與它們的鬥爭從未停止過。

這次蝗災是否會影響到我們還是一個未知數。

持續觀望的同時,也不該過分掉以輕心。

疫情尚未結束,如果能夠躲過此次蝗災自然是眾望所歸。

但即使沒能躲過,相信我們也一定可以挺過。

2020年,終會有開春之時。

相關焦點

  • 中國派遣10萬「鴨軍」出徵滅蝗災,這「蝗災」英語該怎麼說?
    說真的,沒怎麼經歷過田間生活的罐頭菌確實對於蝗災之類的都不怎麼了解。當我第一眼看見相關視頻時,確實一跳了,同時感覺今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對於蝗災,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也同樣承受著成噸的傷害。身為老鐵的中國,肯定伸出援手。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派出10萬的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應對蝗災。
  • 不動聲色的人,其實很有本事,別小瞧
    相信看過《天空八部》的人,都對裡面的掃地僧印象極深,表面來看,他只是一個負責打掃、默默無聞的無名老僧人,但其實他高深莫測,深藏不露。那些小瞧了他的人,最終都被他折服;那些不將他放在眼裡的人,最後都被他擊敗。就是這樣一個不動聲色的人,才最容易在不經意間,給人致命一擊。不動聲色的人,不是看起來那麼軟弱,他只是在積蓄力量而已。
  • 同事有這三個特徵,看似幼稚,其實深不可測,別小瞧
    我們很難去判斷,但通過以下的這三個特徵,或多或少我們可以讀懂這些人,深不可測,別小瞧。1、 表面稚嫩,卻身居高位之人。一個人在複雜的環境裡,卻可以保持良好的狀態,表面上你看他風平浪靜,似乎是與世無爭,一副天真爛漫毫無競爭意識的樣子,實際上,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卻可以活得很好,這樣的人絕對是不簡單,只有深不可測,手段隱秘而超群,才能「穩操勝券」。
  • 2020蝗災捲土重來,會不會波及中國?
    這次蝗災,會不會波及中國?我們的口糧會受到威脅嗎?世界氣象組織預計,蝗災在今年6月仍將進一步擴散,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千百年來,蝗災一直是人類農業最大危害之一,不僅僅是中國,蝗蟲災難遍及全世界,而科技發達的美國加拿大也束手無策。
  • 一部5毛特效災難片,卻拍出了大片場面《蝗蟲過境》
    最近非洲、巴基斯坦等國正在鬧蝗災。很多網友都很關注這個事件,我也想找個相關題材的科普電影,來幫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但找來找去,似乎只有這一部災難片是講蝗蟲的。說實話,本片的確有點虎頭蛇尾,拋開開頭女孩被蝗蟲咬那段不合邏輯的劇情,與5毛都沒有的特效不提。宇哥就想問問,開頭明明說了這種蝗蟲的繁殖力超強,並在一個月內由6隻繁殖到了上億隻,咋結尾處又說那些漏網的蝗蟲不具有繁殖能力了呢?
  • 寮國蝗災蔓延至雲南近10萬畝土地,樹上密密麻麻…
    寮國的蝗災正在向普洱蔓延! 01 寮國爆發蝗災 6月27日寮國豐沙裡省遭受蝗災,整片農作物種植區全是綠油油的蝗蟲。
  • 貞觀初年那場蝗災,是如何消失的
    今年以來,沙漠蝗在東非、南亞一帶發生罕見暴發,甚至一度傳言,蝗災將大規模入侵我國。
  • 曹操與呂布之間兗州爭奪戰,因蝗災而改變戰局!
    第四次交鋒後,雙方開始對峙,這其中,一場突如其來的蝗災幫了曹操的忙。《三國演義》:「是年蝗蟲忽起,食盡禾稻。關東一境,每谷一斛,直錢五十貫,人民相食。曹操因軍中糧盡,引兵回鄄城暫住。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因此二處權且罷兵。」《三國志》:「蝗蟲起 , 百姓大餓, 布糧食亦盡 , 各引去 。
  • 2020大蝗災是怎樣發生的?|東非|蝗群|蝗蟲|聯合國糧農組織
    而這次爆發蝗災的是其中一種棲息在非洲和印度西部沙漠中的短角蝗蟲——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沙漠蝗蟲具有飛行能力強、食量大的特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這引發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蝗蟲開始大量繁殖,當其種群變得足夠密集時,它們變得群居和遊牧(被形容為遷徙),形成群落的有翅成蟲,並迅速剝奪田地,對莊稼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爆發蝗災?如上文所述,當成年蝗蟲擠在一起時(例如在綠色植被逐漸減少的地區),它們不再是孤獨的生物,而成為「群居的迷你野獸「,蝗蟲開始猖獗起來。
  • 地理老師雷亞鳴:蝗災逼近我國邊境,雞哥有可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昨天的直播課中,有同學問我,老師能不能講一下蝗災?當前, 除疫情外,來自非洲的蝗災,可能就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另一場災難了。根據最新報導,多達4000億隻蝗蟲,目前已經度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
  • 農藥板塊震蕩上揚 巴基斯坦蝗災第二波蝗群正陸續形成
    消息面上,2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稱,當前,巴基斯坦境內蝗災的演進形勢和中國專家的預判基本一致,第二波蝗群正陸續形成,也正是中國援助的藥物藥械派上用場、開展大面積滅殺的好時機。東非的沙漠蝗災也在持續發展,我們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做好了技術支持和物資裝備援助的準備。
  • 李湘王嶽倫聯手懲罰壞人:別小瞧任何一對,不被外界看好的夫妻
    之前一直沒有吭聲的李湘,這次第一時間轉發王嶽倫的微博,用行動力挺老公懲罰壞人,夫妻倆言語之間盡顯憤怒。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話用在李湘身上一點也不適合。嫁給王嶽倫的這些年,不管外界扣在他頭上的帽子有多大,李湘從來沒有因為輿論而放棄他,而是不停地站出來與他一起收拾爛攤子。外界似乎越不看好夫妻倆,兩人就越要用行動證明給世人看,她們兩個的感情一直好著呢!
  • BBC神級紀錄片聚焦蝗災
    BBC神級紀錄片聚焦蝗災 蝗蟲肆虐。   漫天飛舞的蝗蟲,密集成一張金色的網,所到之處,只剩一片貧瘠之地……從去年12月起,嚴重的蝗災席捲了整個東非地區。據媒體報導,此次蝗蟲入侵是肯亞7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25年最大規模的蝗災。蝗災的場面到底有多可怕?在當下,國內已經鮮少見到大規模的蝗災。
  • 酒桌識人術:有本事的人往往有這3個表現,他們很不簡單,別小瞧
    酒桌識人術:有本事的人往往有這3個表現,他們很不簡單,別小瞧酒局,是一個對於職場人來說比較重要的社交活動。如果你與領導以及客戶這杯酒喝好了,那麼對於籤約合作的事情也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但如果你因為一些細節導致這杯酒並沒有喝好,那麼也就容易出現一些不好的事情,從而影響到了你自身的工作以及後續的人際交往。
  • 蝗災為何頻繁爆發?真的是宇宙在清理地球嗎?
    :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蝗災和蝗蟲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那我們現在就步入今天的正題: 蝗災到底因何而起? 宇宙安排蝗災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很難相信,蝗災居然是宇宙安排的?! 但這是真的。 現在就請蝗蟲的老大——不,應該說所有動物們的老大:蝗叢登場!
  • 美高留學,別小瞧了教會學校!
    別誤會教會學校,也別小瞧教會學校,教會學校可是培養了張愛玲的學校,也是很多中國留學生好評不斷的學校。
  • 千萬別小瞧江西師大人!
    軍樂團篇 →全國高校創建的第一支女大學生管樂團,她們從完全不懂樂理,從未接觸樂器開始,憑著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和頑強刻苦的精神,多次參加國家級比賽和演出著名的瑤湖女子大學放眼望去,都是一水的妹子,這就是個妹子養成基地這是一所把男廁改成女廁的神奇高校   ■  來欣賞一下師大妹子的顏值
  • 蝗災時的蝗蟲到底能不能吃,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因蝗災餓死
    那麼蝗災時的蝗蟲能不能吃呢?1.有關於提到蝗蟲在群居狀態下會分泌氰化物,分解後產生氫氰酸,是劇毒物質,氫氰酸的沸點是25.7攝氏度。氫氰酸的前體苯乙腈,沸點230攝氏度,需要處理。古時候沒有農藥殺蟲劑,蝗蟲也能被食用,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因為蝗災而餓死呢?一是:蝗蟲能量供給有限生物能從農作物轉移到蝗蟲,考慮到蝗蟲能吃掉不可食用的部分,其生物能轉換效率最高也不過10%。
  • 鏽湖天堂島蝗災通關攻略 鏽湖天堂島第八災怎麼過
    導 讀 鏽湖天堂島蝗災通關攻略,鏽湖天堂島第八災怎麼過?不知道大家第八關蝗災通關了沒呢?如果覺得第八關蝗災不好過的話就來參考下面的通關攻略吧!
  • 真遇上蝗災可能就沒那麼樂觀了
    對此我只能說,這也就是說說而已。真遇上蝗災,你就不會這麼輕鬆了最近一段印度蝗蟲肆虐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遮天蔽日如潮水般湧過,目之所至全是飛蝗,密密麻麻讓人窒息,人類置身其中,就仿佛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很難想像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還會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