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事業是一點一滴幹出來的,我們的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改革的路線圖,要變成事業的成績單、公眾的獲得感,必須靠落實。
從「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到「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再到「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落實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覆強調的改革課題。在中央深改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主要負責同志要抓落實,打通關節,疏通堵點,破除阻力。
當此「臨界點」「轉折點」,全面深化改革呼喚「促進派」「實幹家」。這需要有改革的勇氣與擔當,也需要有改革的視野與智慧,體現的是一種執政素養和治理能力。本報今起推出系列評論「今天我們怎樣抓改革落實」,共同思考改革的知與行。
——編 者
4月16日,北京市教委再放大招。擴大多校劃片比例,取消小升初推優,加大對實際居住的審核力度……被網友稱為「王炸」的舉措,既確保機會公平,又為學區房降溫。優質教育資源僧多粥少,入學政策改革能開題破題、走向解題,一個關鍵原因是,以改革的行動配合改革的設計,讓改革真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設計是否科學,決定改革的成敗;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的實現。在中央深改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從全局高度謀劃推進改革,做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把準方向、敢於擔當,親力親為、抓實工作」。有人統計,在中央深改組已經召開的33次會議新聞稿中,「落實」一詞出現近200次。一言以蔽之,改革一定要抓徹底、抓深入。
水流淤塞之時,打開缺口就能釋放強大勢能,恰如改革大幕初啟之時,只要有政策,就能放開幹。走村串巷搞販運的農民,甚至把人民日報一篇評論《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嗎?》當做護身符。而今天,不復開閘放水式改革,而是靜水深流式改革。改革勢能變小,落實阻力變大,公眾屢以「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揶揄那些久推不轉的改革。有學者梳理十八大以來的改革路線圖:經過「目標制定年」「頂層設計年」「試水破冰年」「施工建設年」「框架搭建年」,到2017年進入「推進關鍵年」。雖屬簡單勾勒卻也可見,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工作基本完成後,推進具體改革落實到位的任務更顯迫切。
不落實,就落空。一些地方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可用「冰上開車」來形容:改革文件層層轉發,題目越來越長,工作卻不見推進,群眾更未得實惠。遇到困難就進兩步、退一步,會導致新老問題疊加、風險增大;缺乏協同、政策不配套,東邊日出西邊雨,會影響改革整體效益;遲遲不能在關鍵問題上突破,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會錯失改革良機。古人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當改革棋至中盤,由頂層設計走向實操層面,我們尤需注意從抓改革方案制定入手,全面徹底、步步深入,一直抓到部署實施、政策配套、協同攻堅、督察落實,保證改革舉措善始善終。
怎麼抓徹底、抓深入?關鍵是要「深潛」,涵養必要的落實能力。比如說,親力親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就能找到落實的具體責任人;比如說,敢於擔當,就能激發落實改革的內生動力;比如說,落地見效,就能解決改革「最後一公裡」問題;比如說,統籌安排,就能以彈鋼琴的藝術形成合力。抓改革落實不能只憑一腔熱血,也不能有勇無謀,而應該圍繞這四個方面的要求修煉內功、涵養能力,才能在一個「複雜而深刻的中國」讓改革落地生根。
幾年的改革實踐證明,改革抓和不抓大不一樣,實抓和虛抓大不一樣。那些成效明顯的改革,恰恰是因為改革落實能力涵養到位。面對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環境壓力也很大的情況,河北圍繞化解過剩產能、改善生態環境、精準扶貧脫貧、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改革,用的正是統籌安排的改革合力。而浙江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以河長制層層落實責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用的則是把線頭、打七寸的改革巧勁。有抓落實的決心也有抓落實的能力,有抓落實的力度也有抓落實的舉措,才能確保改革方向不偏離、改革任務不落空。
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對於一個政黨而言,落實戰略構想,是與提出戰略構想同樣重要的能力。有人說,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重點突破的臨界點,處於不進則退的相持狀態。拿出一抓到底的落實魄力,涵養善謀能成的落實能力,才能在「臨界點」推動改革不可逆轉地向前推進。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7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