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影視工場成立於2014年10月8日,是創碼頭早起投資的創新型影視公司,現擁有全職員工120餘名,由知名學霸才女申鶴和張新介共同創建,致力於要打造一家世界級的超級影視工場,定位「北萊塢影視工業化工場」模式,深耕影視工業化,專注專業化、標準化、流程化,智能化、規模化,劍指主旋律影視,講好中國故事。「在國士無雙影視工場之前,中國沒有影視工場。」創碼頭有幸邀請到國士無雙聯合創始人張新介,來聽聽他的創業故事。
坐在我面前不到三十歲的張新介,留著充滿藝術氣息的鬍子,談吐文雅行事穩重老成,我們的談話逐漸熱烈起來後,張總少年時的倔強還會偶爾顯露在臉龐,他說留鬍子是為了接觸客戶時不顯得那麼年輕。曾經媽媽口中的不用那麼辛苦,等著家裡拆遷就能過的好日子,在他的眼裡猶如體制內那一眼望到頭的人生。24歲之前三年換了四份工作,是因為那無處安放的迷茫,去臺灣旅遊在廟裡許了願——關二爺請給我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二爺說,你的前途將要起步於東二環一個破舊的沙發上。
張總曾經自降身價2000塊工資在光線傳媒剪片子,一剪就是一年,雖然離家不遠,但是倔強的性格讓他睡在公司的沙發上一睡就是一年,是因為希望自己在年輕時就要獲得一些成就,雖然不知道走哪條路,但是不能像以前一樣浪費時間了,從此決定要做就從影視做起。
也是在這一年中遇到了現在的合伙人申鶴,申總是很早一批做自媒體的,做世界盃的節目,二十多歲的小姑娘特別敢幹,借貸五十萬做節目。由於壓力實在太大了,所以兩人一起成立了公司,做項目還錢。當時正處在微電影時代,再加上節目的口碑效應不錯,當年就還上了借款。
談起這段創業經歷,張新介認為影視行業最大的問題是不可量化,就是怎麼樣叫好的作品,是沒有標準的,不管你用什麼樣高端的機器拍攝,看結果的每個人審美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國士無雙要做中國影視行業的高度工業化,他說美國好萊塢團隊的專業性是中國沒有的,中國很多人為了自由工作和多賺一些錢,會選擇自己做工作室,可是這樣會喪失團隊性。張新介認為影視行業還是需要匠人精神的,這就是國士無雙要做工廠化的原因,每個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協同合作。人才隊伍管理要成熟,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進來,而不是哪個人走了這家公司就維持不下去了。
在國士無雙發展初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現金流,張總說曾經真的很多次想過要跳樓,對他來說壓力最大的時候是來自於親朋好友的不理解。公司的快速發展人員增多和流動也帶來了不小的管理壓力,有的時候一個部門人員過多,創造的價值和產能反而會降低。後來慢慢摸索出經驗,管理層都是在底層努力打拼而提拔上來的技術牛人,對於管理經驗,公司能接受試錯。
談到公司的行業優勢時,張總說,所有的優勢都是拼出來的,影視工場的發展思路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中國,在國士無雙影視工場之前,沒有影視工場,是因為我們是最落地去踐行和不斷升級工業化的,每天大聊特聊影視工業化的人比比皆是,但你去行業裡面看,能夠落實的,寥寥無幾。什麼叫工業化?如果拿餐廳做例子,就是那種有中央廚房,任何地方都井井有條,穩定出產85分食品的大企業。就是穩定,普適,不同流程和服務對應不同類型的客戶,我們獨創的3*20*20*20*10模式也是兩個創始人長期深耕在業務一線總結的經驗,不管是哪種客戶都儘量照顧到。也就是說,我們的容錯率是零。拿電影工業來說,有很多「不工業味兒」的電影,實驗電影或者藝術電影,95%都是50分以下的,4%是51到85的,還有1%是85分以上的。還有歐洲那邊兒的,日本的一些電影,都沒有工業味。但在我看來,這種情況完全不允許發生。我必須要保證我們出來的作品的良品率足夠高,不能有劣品。
兩位創始人加班是常態,正是這種和員工一起創事業的心態,帶著公司一步步前進。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應該說起源於夢想和興趣,北野武的一句話張新介非常認同,「我根本就沒有周六周日」,生活和工作融為一體,被人需要讓我非常有成就感,每次完成一項曾經設想過的人生階段都會讓自己很欣喜。我不是一個想的非常長遠的人,長遠的頂層設計歸申鶴負責,我也願意無條件地相信她追隨她,我做好我的運營的本職工作,就非常幸福。另外在創業初期資金緊張的時候非常感謝四位兄弟的傾囊相助,幫助度過難關,也正是這份友情讓自己的創業道路在家人面前走的很有底氣。
對於公司未來的預期,張新介的定位是高度標準化的超級影視工場。繼續先搶佔市場,做符合甲方需求的標準化視頻產品,培養團隊高質量高產量規模化的輸出能力。
張新介希望通過創碼頭新媒體平臺傳達給想要創業的人們一些建議,在從事你的愛好和完成個人夢想的路上,一定要想到商業化,一定要能賺錢,你的夢想一定要有量化標準,這樣才能逐步轉化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