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戀愛成為受苦時,就表示我們已愛得太多。
當我們與密友切切私語,談的儘是ta,ta的問題,想法、感情——幾乎所有的句子開頭都是ta……時,我們已愛的太多。
當我們原諒了ta的情緒,ta的惡劣脾氣,ta的漠不關心,或將ta的奇行異為完全歸罪於不愉快的童年,且企圖變成ta的心理醫生時,我們已愛得太多。
當我們讀一本如何幫助自己的勵志書籍,在字裡行間劃上一條又一條的紅線,以為可以對ta有所幫助時,我們已愛得太多。
當我們對ta的一些基本個性、舉止言行感到不滿,卻又勉強忍受,相信只要自己全力以赴的去愛ta,就能讓ta心甘情願為我們改變時,我們已愛得太多。
當彼此的關係危害到我們的終身幸福,甚至影響身體健康和安全保障時,我們分明已付出太多的愛了。
儘管痛苦折磨連連不斷,對許多愛太多的人來說,卻都有愛的太多太深的經歷,以至於我們幾乎信任親密關係就註定了非如此不可。我們許多人都至少有過一次愛得太多的經歷,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它更是生命中反覆循環的主題。有些人對於和伴侶的關係簡直走火入魔,幾乎無法正常生活度日了。
耽溺是一個可怕的字眼,想像中應是吸食海洛因的人將針筒插進手臂,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最後趨於毀滅。我們不喜歡這個字眼,也不希望用它來形容我們和愛人之間的關係。然而,的確有許多人患了「愛癮」。此症就和其他種類的癮君子一樣,在康復之前,我們先得承認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你曾經對一個人著迷過,你也許會想到,著魔的根源不是愛情而是害怕。那些愛走火入魔的人總是滿懷恐懼——害怕孤獨的滋味,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更害怕遭人拋棄。我們孤注一擲地付出愛情,希望我們為之神魂顛倒的愛人能夠消弭那些恐懼。然而,恐懼以及我們的著迷——卻越來越深,直到我們那份要求回報的愛變成生活中最沉重的壓力。正因為這一套略行不通,我們只好愛得更苦,愛得更多。
一個人不會憑空就愛得太多。一個在特定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人,總會形成某些特定的模式。以下個點,就是愛太多的人典型的特徵。
1、按照一般情況,你來自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無法滿足情感的需求。
2、因為未曾受到真正的照顧,基於補償作用,你為了滿足需求,便轉化為一個照顧者,特別是照顧那些在某方面顯得需要看顧的愛人。
3、因為你無法再將父母變成慈祥可親的保護人,你便轉而尋求在情感上一樣不合適的愛人,希望籍你的力量去改變ta。
4、由於害怕被人遺棄,你會不顧一切只求不要分離。
5、只要對你愛的人有所「幫助」,你會不辭勞苦,不計時間長短,務必要做到。
6、在個人關係中,你已經習慣了沒有愛的感覺,所以你願意等待、希望、努力去取悅他人。
7、你心甘情願地在各種關係中負擔兩倍重的責任、罪過及譴責。
8、你的自我評價相當低,事實上,在內心深處你覺得自己沒有快樂的權利。你相信必須努力奮鬥,才能取得那份權利。
9、由於幼年缺乏安全感,你希望控制你的伴侶和你們的關係。你將那種掌握人們和情境的欲望美其名曰「希望有所助益」。
10、在一種關係中,你面對的不是事實真相,而是你理想中應該有的境地。
11、你對愛人過於執迷,且耽溺於感情的痛苦。
12、不管在心理或生理上,你都易於染上酒癮或藥癮,也會(或者)養成好吃的習慣,特別是糖類的東西。
13、你特別喜歡那些需要解決問題的人,而且很容易絆在混論不安,感情受創的糾葛中,期盼藉此躲避對自己的責任。
14、你很容易沮喪,希望藉助不穩定關係的刺激做為派遣。
15、你不喜歡那些穩定可靠,對你有興趣的男人。你覺得那樣的「好人」太乏味。
愛太多的人總是喜歡那些在情感上不太適合自己的愛人。受人寵溺基本上在情感方面就不夠成熟完備。
從一開始,愛太多的人就心甘情願在感情上付出更多的責任,展開彼此的關係並且維持它的存在。在感情方面相當盡責,在生活各個方面都成就匪淺,然而對自己的評價卻很低。根本沒有辦法客觀實際地面對情況,即使得不到回報,也收不回自己的感情。
愛太多的人在感情生活上很少注意自我的完整。相反的,ta們把全副精力不顧一起地投注在愛的人身上,希望能夠改變ta們的言行及感情,使ta們更親近自己。
如果愛得太多是一種「疾病」,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
1、尋求專業人士或機構的協助。
2、使自我內心的修復和療愈成為生活中的第一要務。
3、尋找一個能夠了解你問題的自助團體。
4、每天練習開拓自己的精神生活。
5、停止對ta的控制管理。
6、學習停止你的「遊戲」。
7、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及缺點。
8、開發自己應該擁有的一切。
9、學習做一個「自私」(自愛)的人。
10、與別人分享你的經驗及教訓。
摘錄自《愛得太多的女人》
作者:羅彬.娜伍德 翻譯:江稜
Julia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親密關係專欄作者
美國NLP大學國際執行師
歷任企業高管、戰略企業文化顧問
婚戀問題往往反映出人最本質的心智模式問題,只要帶領心智迅速成長,其相應的其它方面也會自然成熟。「瑗意」陪伴每一個你成長,希望這裡的文章,能讓你在生活中有所啟迪,願你能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