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閱片無數的二次元老司機,大家可否了解過每天看的動畫片和電影到底是根據什麼原理製作而成的呢?
神奇的「視覺暫留」動畫
這是一幅由紙片裁剪而成的圓圖,圖紙分為10部分,在每部分上畫上二人舞蹈動作的分解圖,中間對應的是猴子跳圈的分解圖,整幅平面圖完成後看似平平無奇,但是如果把它組裝在木桿上旋轉起來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整幅畫像栩栩如生,紳士淑女跳起了動人的舞步,9隻小猴活靈活現在圈上穿梭自如,這個東西其實叫做費納奇鏡,是在1832由一個比利時人和奧地利人的發明,拾部君還找到了幾幅類似的作品供大家欣賞。
畫片人吃人
畫片跳躍的斑馬
微博上面有一位BMAL的用戶看起來也是費納奇鏡的狂熱粉絲,他還擁有自己自製的原創作品。
當然旋轉起來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費納奇鏡是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型,是可播放連續動畫,只要在一個手柄上垂直安裝盤子一樣的畫片。畫片上圍繞中心繪製了一系列的圖片,是動畫的對應的幀。使用者旋轉碟片,看到圖片接連出現,由於視覺暫留,得到連續播放的效果。
那視覺暫留是什麼呢?
眼睛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眼現象。人眼的運作原理大致上來講就是將所見到的畫面,像照相機一樣一張又一張的拍下來。不同的是人眼的拍攝速度很快,在舒適放鬆的時候,可以達到一秒拍攝24張。在拍完之後,將其通過神經傳給了大腦,再以1/24秒的速度在大腦中播放,這樣就能得到連貫的畫面。說到這裡,可能就會有人產生疑問,大腦中播放的只是有一定時間間隔的一幅一幅畫面閃過的幻燈片,怎麼能說產生的是連貫的畫面呢?那麼這就要歸功於我們的大腦了。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 -0.4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特殊性質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像在房間裡把燈關掉,拿著手電筒快速地旋轉,會看到一個光環;在快速翻動有多張連續動作漫畫圖片的小冊子時,感覺圖像動了起來,這些都是視覺暫留的現象。早在2000年前的中國漢代便有了走馬燈的記載,是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工藝品。南宋文人範成大寫下得「映光魚影現,轉影騎縱橫」,形容的就是走馬燈。走馬燈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而作出的有趣發明。同時,當你身處行進中的地鐵時,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窗戶外面出現了不斷變換的廣告畫面。不知道你第一次見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這是黑科技嗎?其實啊,廣告的每個靜止畫面是一塊LED屏,它們沿著地鐵行駛的方向在隧道裡一字排開,我們作為乘客從窗外以很快的速率依次看到每個畫面,通過「腦補」,就看到畫面「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