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導,民進黨當局藉由所謂「國艦國造」政策籌獲新一代艦艇,根據臺軍、「海巡署」(相當於海警)造艦規劃,2026年為臺灣海上戰力的「關鍵年」,屆時將擁有16艘沱江艦同型艦,以及4艘快速布雷艇等艦艇,若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臺造潛艇發展順利,也將使臺灣海上戰力獲大幅提升。
島內學者聲稱,雖大陸軍艦成軍數量驚人,但若臺軍藉由大小艦艇「高低配」方式,搭配機動飛彈車等戰力,仍可滿足防衛需求。
臺媒報導稱,臺海軍沱江級原型艦「沱江艦2015年服役,「沱江艦」量產型首艦昨交艦後,龍德造船將在2025年以前再交付兩艘,而委由中信造船建造的「海巡署」版「沱江艦」一共12艘,則預計在2026年以前全數交艦,且具備「平戰轉換」能力,戰時可搭載臺造反艦飛彈加入防衛作戰序列。
輔助艦艇部分,根據臺軍方規劃,海軍四艘快速布雷艇,將在明年底前全數交付成軍,而新一代兩棲船塢運輸艦、新型救難艦也將分別於2022、2023年交艦,使臺灣兩棲輔助戰力、運補、海上救難與人道救援能力獲得提升。
另外,為「防務自主」重點政策的「潛艇國造」原型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也預計在2026年左右交艦。
臺軍智庫學者蘇紫雲指出,臺灣可參考瑞典海軍做法,以600至1500百噸的中小型艦艇作為主力,結合岸防飛彈系統「以陸制海」,足以創造局部海上優勢。而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等主戰艦艇和小型巡邏艦「高低配」,較符合臺灣戰略需求與成本效益。
對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對美軍購,並鼓吹所謂「國艦國造」,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曾指出,「以武拒統,死路一條。」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