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鬥魚品種豐富,顏色絢麗,深受水族愛好者的青睞,由於飼養簡便,只要很小的地方就可以養,跟孔雀魚一樣,泰國鬥魚也是繁殖改良比較悠久的一種小型觀賞魚,經過大概幾十年的改良培育已經發展出來多個品系,包括近幾年在國內很流行的冠尾、半月、將軍等等。由於泰國鬥魚原產地是泰國,最初是在東南亞改良發展出來的,近年來才在國內開始普及流行,也吸引不少國內水族愛好者開始對泰國鬥魚進行品種改良,但是由於國內的養殖環境跟東南亞的不一樣,經常出現繁殖失敗的情況,如公母魚相互咬鬥造成傷亡、親魚吃卵、吃幼魚的現象。筆者總結將近10年的泰國鬥魚繁殖改良經驗,並參考泰國鬥魚原產地的環境,總結出泰國鬥魚的仿生態繁殖方法,可以大大的提高繁殖成功率。
繁殖前的準備:
1. 在準備繁殖泰國鬥魚之前,首先要挑選成熟的、品系特徵比較強的泰國鬥魚種魚。雄魚應該挑選非常健康活躍的,雄魚成熟的標誌是會吐泡泡,把泡泡建成一個泡巢,這就是鬥魚繁殖的「窩」。而雌魚應選擇腹部飽滿、鰭條品系特徵強的。其他還應該注意:雄魚和雌魚的體型大小,雄魚應該比雌魚體型大一點,以免交配過程中的爭鬥發生傷亡事故。
2. 繁殖缸的布置,這個是仿生態繁殖方法的重點,因為泰國鬥魚的原生地是沼澤地、小水塘等地方,水草密布,水體流動很小,因此首先選用一個不透明的容器(可以在玻璃缸四周用厚紙板圍起來),為什麼要用不透明的呢?因為泰國鬥魚一般都在魚缸的邊上做泡巢的,如果是透明的魚缸,外界的幹擾很容易造成它們受驚,影響它們繁殖,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它們把卵或小魚吃掉。體積要大,最好是可以裝50L水左右的大容器,水位控制在15~20釐米之間,魚缸布置注重模仿原生地的狀態,魚缸的3/4的空間布置沉水植物,如莫絲和金魚藻等柔軟的水草,用來給母魚躲藏,避免它在產卵前後被公魚咬傷,1/4的空間不要放沉水植物,只布置浮葉植物供雄魚吐泡築巢用,如水葫蘆等。
3. 水溫水質的設定,由於泰國鬥魚是屬於熱帶魚,因此繁殖的溫度不能低於25度,最適的溫度為28~30度,水質要求是pH在7左右的軟水。繁殖缸應放在光線充足的窗臺邊。
繁殖時的注意事項:
公母魚應該在準備繁殖的前一天傍晚同時放入繁殖缸內,並放入一些活的魚蟲,如水蚯蚓、血蟲等,這是仿生態繁殖方法的另一個重點,很多人認為繁殖泰國鬥魚的時候不能餵食,怕母魚吃飽了難產,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野生環境下,泰國鬥魚都是選擇食物最充沛的季節繁殖後代,這樣才能保證小魚出來的時候能找到足夠的食物成長,因此在繁殖缸內放些水蚯蚓是可以促進種魚的繁殖。一般公母魚合缸後一兩天就會順利產卵,如果合缸後一個禮拜都沒有產卵,應重新把公母魚分開並進行調養,換另外一對種魚繁殖。母魚產卵後要及時撈出,留公魚看護魚卵,魚卵大概24小時孵化,公魚細心照顧小魚,這段時間最好不要驚動公魚,以免造成公魚吃卵、吃小魚現象,由於繁殖缸內有活的魚蟲,因此可以不用給公魚餵食,等小魚平遊後,就可以把公魚撈出,這時就要及時給小魚餵開口餌料,小魚的開口餌料可以選擇洄水或者剛孵化的豐年蟲幼蟲。小魚開口一星期後,為了給小魚提供更多的空間,可以逐漸把水草拿掉,並及時分缸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