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雁默 底線思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淘寶臺灣」被臺灣當局視為陸資被整,有大陸讀者認為這樣正好啊,臺灣要自我封鎖,放著這麼好的平臺不用,損失的只能是自己。筆者身處臺灣,再次可以提供讀者三種視角:政治視角,臺灣電商視角,買家賣家視角,來看看淘寶臺灣被逼撤資的影響。
政治視角
現在的臺灣當局什麼政治立場不必多說,捅刀「淘寶臺灣」的三個官方說法,觀網也已說明,此不贅述。論「淘寶臺灣」碰壁的最大緣由,其實是來自於資本安全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美國大棒」之一。
臺美在資本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最晚於2018年就已啟動,這意味著只要牽涉到臺灣人的個資,又牽涉到陸資,投資審查就非常嚴格。現行臺灣的「開放陸資」相關規則,本已是窄門,因此「淘寶臺灣」是以英商身份送審。
論陸資佔比是否符合規定,多談無意義,因為這是政治審查,尤其阿里巴巴對該英商的營運確實有主導力,實際營運狀況如何不重要,只要心證你是「假外資,真陸資」,股權佔比只有10%也會中槍。
由於在「淘寶臺灣」上的消費者個資會傳回阿里巴巴伺服器,自然被視為資安漏洞,而頻喊「資安即國安」的蔡英文,不可能無視。那麼,為何在去年10月可以落地呢?由此可窺臺美資安合作正在逐步落實,未來只要個資回存地點在大陸伺服器的電商,落地營商機率為零。
「愛奇藝」與「淘寶臺灣」先後中箭,大家紛紛猜測下一個是不是新加坡商「蝦皮」,以及陸商「小米」。關於「蝦皮」,陸資(騰訊)佔比高於「淘寶臺灣」,但個資安置於新加坡伺服器,其實問題不大,況且「蝦皮」提出了證明,該集團的主控方不在陸資。
近日,有則關於「蝦皮」的政治八卦。臺灣蘋果日報有讀者報料,稱在去年選前為蔡英文賣力助選的公關公司背後,是「蝦皮」臺灣負責人在幕後暗助。若乃實情,則「蝦皮」已買了政治保險,高枕無憂。不過,這則傳言並無媒體持續追蹤,詳情不得而知。
說到小米,這就是個人關注重點了。我很喜歡小米物廉價美的產品,許多臺灣民眾也驚豔於具有「蘋果」外型風格,價格卻極實惠的小米,若這家被捅,我都哀嚎了。不過,除非大陸出臺了對臺灣的制裁措施,或美國瘋到失控「見中就砍」,小米被整的機率也不算大。
原因是,小米一開始就是以陸資身份進了窄門,沒有「假外商,真陸商」的問題。再者,小米只能自設實體店面銷售產品,無法架設官方購物網站,也沒有個資問題。
總之,可以預測的是,陸資入臺的門還會收窄,而只要有資安疑慮,那就沒門兒。
2019年,「淘寶臺灣」App 正式上線。圖片來源海外網
臺灣電商視角
雖然「淘寶臺灣」被整的消息傳開,臺灣第一大電商「網家」(PCHome),與另一個大電商富邦momo股價應聲大漲,但電商老闆倒是表現淡定,因為他們熟悉產業,「淘寶臺灣」還只是一個幼仔,生死無關大局。
「網家」老闆詹宏志表示,「淘寶臺灣」是新來者,買家賣家數量都還不多,因此對本土電商影響不大。話鋒一轉,詹嚴肅地說「但有一個平臺沒來,卻很早就影響臺灣,就是臺灣人跑去淘寶買東西」。
大量臺灣消費者會去的是大陸淘寶購物,詹說明,2014年淘寶曾公開「十大剁手城市」,其中嘉義、臺南、高雄都上榜。其中,嘉義人平均每人一年在淘寶購買了40萬臺幣以上的商品。數字說明,購物者應是批貨擺地攤,或供貨給小商家的進口商。
換言之,本土電商至少在價格與商品數量上,拼不過大陸淘寶。詹宏志擔憂的是此現象會衝擊臺灣傳統貿易,因為「境外賣的人沒有營業稅,但臺灣有,這是不公平的」。這是跨境電商對傳統貿易的影響,要徹底解決此問題,唯有靠跨國經濟合作組織共商解決之道。
這才是痛點。臺灣始終無法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湊一腳,本土電商唯有靠自己跨出本島,走與國際跨境電商合作一途,才能避免受限於臺灣市場這個小池塘。
「網家」的一個董事,曾在「蝦皮」進駐時,公開要求蔡英文當局拒絕陸資,該董事平常那副自由派嘴臉瞬間保守派起來,我曾在2017年於觀網撰文談及此事:遇到騰訊就腿軟?臺灣電商是打不過還是「欠打」?
這是本土電商與跨境電商相遇的第一場戲,隨後由於輿論反撲,該董事又變回了自由派面孔,而「網家」隨後也開始嘗試讓自己變成跨境電商,對外尋求合作。
有競爭才有進步,因此「淘寶臺灣」是否撤出,對本土大型電商而言,並不算什麼天大的喜事。只要嘗試過出島謀生的臺企,都知道重點在於跨境(或區域)經貿合作,唯有這一關節打通,電商才有公平且廣大的市場環境。排斥外來競爭者,是產業落後的特徵。
電商視角離不開買家與賣家,那麼他們怎麼想的?
買家與賣家視角
如上所述,「淘寶臺灣」就算撤了,臺灣買家整體還算無感,畢竟是新平臺,「蝦皮」若撤,還比較有感。
由詹宏志的產業視角可窺,大陸淘寶才是許多臺灣買家的心頭肉,甚至堪稱謀生平臺。臺灣的夜市攤販文化頗為興盛,大陸遊客近年若來臺觀光,在夜市裡逛會覺得愈來愈無趣,因為地上多是大陸制商品。哪裡批的?顯然多是大陸淘寶批的。
這些臺灣買家,從虛擬平臺買貨,然後在實體平臺(夜市)賣貨,或是盤商,再批給小商家,大陸淘寶若不見了,沒得剁手,那才是災難。他們是賣家型的買家。
「淘寶臺灣」對賣家真正的意義,在於其跨境銷售能力,若只著眼於臺灣市場,本土電商足矣。換言之,哀嚎的是想出島掙錢的賣家,臺媒說有幾十萬賣家,恐怕是誇大了點。許多賣家就算有「淘寶臺灣」,還是習慣和大陸淘寶下單。
至於真正的個人買家,淘寶的意義是商品的多樣性。就像我曾想購買鈴木Jimny四驅車,許多內裝配件只有大陸淘寶找得到,而大陸甚至沒有銷售這款車。問到汽車業務,他們也都一致回答——去淘寶找。
相信假以時日,「淘寶臺灣」也能像大陸淘寶一樣具有多樣性商品,或許這也是臺灣「反中當道」不願見到的結果。現在「淘寶臺灣」被掐掉,對個別買家而言,就是多筆手續費到大陸淘寶買。沒什麼好哀嚎的。
總言之,沒有「淘寶臺灣」對臺灣人而言不是什麼大事,對生活影響很小。對那些想藉由跨境大平臺將產品賣到大市場的人而言,會不爽,但不會氣到責怪蔡英文。若動「蝦皮」,動「小米」,反應會比較大一點。
綜觀以上,大陸讀者要了解,「反中」歸「反中」,蔡英文的執政方針也是「維穩」,儘量避免驚擾大眾的動作,美國現在瘋瘋癲癲,蔡恐怕心裡也是七上八下,因為她並沒什麼宏圖想實現,只想守住島主之位。美方若真打臺灣牌,逼蔡推出驚動普羅大眾的政策(如徵兵,斷三通),那蔡會中風。
因此同一件事,大陸與臺灣民眾普遍的感受往往有很大落差,會有改變的,通常會是象徵意義較大的事,具有實質意義的對抗,蔡並不敢擅動。比如說,臺灣有跟著「五眼」的腳步,實質制裁了香港嗎?
外有餘而內不足,香港都不敢動,更別說動大陸了。
原標題:《臺作者:捅淘寶臺灣還好,別整我小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