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101》開播第一集所伴隨的高議論度,基本上奠定了這檔選秀節目將會是這個夏天僅次於世界盃的最強話題,沒有之一。
當然,話題性很強,但《創造101》的成團之路很弱,甚至相比於前些年的《蜜蜂少女隊》和《天生是優我》,都略有不足,最起碼的一點,後兩檔節目的成團選手是真的有實力,即便亮點不多,但最起碼是女團實力是有的,譬如羅志祥帶隊的《天生是優我》,通過與國外知名女團的PK賽進行磨練,不斷提升默契,整體公演效果其實還是不錯的。
但回到《創造101》身上,其實節目的志向很遠大,其目標就是打造中國最強女團,還設定了考核機制,從A到F班的能力分級,乍一看,似乎還有兩把刷子,聲樂、創造、舞蹈三大方面都有導師帶著,感覺也挺專業的。
可實際上,這考核機制是目前為止,最爛的選秀規則,同樣沒有之一。
因為從第一次公演點讚排名之後,A與F不過是一個虛名,更準確的說,是人氣排名,直白地說,就是誰的粉絲錢多,誰就能進A班,當然,這前提是節目組不耍黑手段,畢竟票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公正、公開,數字遊戲也不過是程式設計師的一個代碼手段而已。
所以,如何能讓粉絲砸錢刷投票,這才是節目的目標所在,因此,為了砸錢開卡刷票,粉絲還會組織眾籌,少的幾十萬一期,多的如孟美岐、吳宣儀這種上百萬一期,其實從總決賽隨便過億的票數也不難推算,光是粉絲的投票收入,就相當可觀,而這也確實像極了騰訊系遊戲的玩法,真不愧是賺錢能力一流的企鵝。
也正因為這種純靠刷票定輸贏的玩法,導致出現一個引發全網民對抗的話題,也算是圍繞楊超越而誕生的話題,實力與人氣,誰更重要。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準確的答案,以《創造101》本身而言,人氣最重要,因為人氣意味著票數,票數意味著錢,誰有人氣,誰就能帶來收益,至於是否有實力,又或是女團是否能成為中國最強,壓根兒無所謂了。
再說,中國從不缺實力強勁的藝人,但畢竟市場決定了價值,有人氣就代表有市場,雖然高人氣沒實力,也更容易涼涼,但有實力沒人氣,連展現的機會都難,所以說,許多實力派演員,往往要到三四十歲,甚至五六十歲才紅起來,其中一半還是因為運氣。
甚至,其實連粉絲也不會在乎《創造101》成團的「火箭少女」是否能成功,還是說一年後就解散了,因為幾乎沒有誰是「火箭少女」的粉絲,他們都只是其中某一個成員的粉絲,而對於「火箭少女」的價值,也基本上是靠成員的粉絲去埋單。
所以,穀粒多的形象大使選拔,靠鼓動粉絲去買牛奶,以此選拔代言人,難道不就是參考騰訊賺錢的套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