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不少穿越劇或者穿越小說,經常會夢想著要是自己能穿越回古代,可以利用自己「先知」的能力與現代的智慧結交歷史名人,說不定還能改寫歷史。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平常看到的歷史作品大多都是以貴族的視角來展現的,能夠還原歷史的部分也不得而知,至於底層人民的老百姓,生活條件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明朝名臣楊繼盛曾回憶自己早年的悽苦生活:寒冬裡取水,手總是會凍粘到水桶上,到房門口哈氣哈半天才能化開,讀書到半夜經常被凍到腿肚子直哆嗦,只能用「其苦難言萬一矣」來形容當時的辛苦。
楊繼盛·《自書年譜》:冬自汲水,手與筒凍住,至房口呵化開,始做飯。夜嘗缺油,每讀書月下。夜無衾,腿肚常凍轉,起而繞室疾走始愈
如此寒苦交加的楊繼盛,當時還是一個享受朝廷補貼的秀才,比起真正的老百姓,生活條件還是要稍微好一些的,由此可見,古人的生活可能是我們難以想像的「苦不堪言」。
楊繼盛
先拋開惡劣的生存條件和落後的醫療水平,命如草芥的亂世,且看歷史上那些「盛世」「中興」的太平日子,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從「吃」看古代人的生活正如《禮記.禮運》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我們先來看看「民以食為天」的吃。
兩漢時期,普通老百姓吃的「湯餅」是一種硬質的餅,雖然充飢卻難以消化,大豆和黃米也是貧民階層才吃的,「民有糟糠菽粟不接口」的說法,「麥飯」是麥子做的幹餅也是難以下咽,為了顯示自己廉潔也會經常有東漢名士在餐桌上用「麥餅」作秀。
像我們現在農村經常吃的泡飯,或者正常吃的小米飯,是權貴階層吃的。
到了唐代的「會昌中興」,權貴專享的是糯米加牛酪的「清風飯」,小米加雞蛋肉絲的「御黃王母飯」,而普通老百姓吃的還是「倉米」和「粟飯」;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到了明朝,飲食文化越發豐富多彩了,吃的花樣也變得更多。來明朝歐洲傳教士們也經常讚嘆「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即使是這樣的「富裕」,普通老百姓冬天吃的東西也就是醃製的白菜,價格昂貴的新鮮蔬菜是有錢人的專享。
在前面寫到的楊繼盛回憶裡,堂堂一個秀才也是缺油水,普通百姓能吃到食用油的難度不言而喻。
此時宮廷裡用的是名貴的麻油,老百姓家裡用的是菜油和豆油,價格和豬肉價差不多;
《閱世篇》:豆、菜油價,向來視肉價為低昂
價格這麼貴的油普通人家自然是省著用,還有些買不起食用油的,都是用「米油」,也就是煮米粥時,浮於鍋面上的濃稠液體,用來炒菜做飯。
比起「衣食住行」的「食」,更苦的是「住」享受國家錢糧的楊繼盛冬天凍到腿肚子直哆嗦,為什麼不生個火爐子?
因為生火取暖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木柴價格昂貴,燒柴等於燒錢。到了陰雨綿綿的季節,有錢人是砍了門板當柴火;
王士性·《廣志繹》:雨雪連朝,即富室皆裂門壁以炊
其實到了明代,早就廣泛應用煤炭了:「江南饒薪,取火於木,江北饒煤,取火於土」北京城更是「皆以石煤代薪」,嘉靖年間,在宮廷裡僅僅一個御用監(明清宦官衙門之一),每年就要從「順天府」徵用精品煤炭三十萬斤,當時每百斤的煤炭價格是一錢三白銀,這麼推算,整個宮廷簡直就是大冬天敞開了燒錢呀!
即便如此,這種量級的消耗不僅跟普通老百姓毫無關係,甚至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只能跟杜甫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的「嬌兒惡臥踏裡裂」有過之而無不及。
住宅居住條件也是明顯差別:達官貴人們是豪華大院,老百姓的依然是茅草屋為主。
由於歷史背景原因,古代城市生活的規劃管理也非常落後,建築密度不科學等問題,潛在的隱患不言而喻,萬曆二十五年,一場大火一夜之間直接燒毀了四千四百間民房;而到了明末,堂堂北京城的街道汙穢不堪,還常有瘟疫;
謝肇淛·《五雜俎》:京師住宅既逼窄無餘地,市上又多糞穢,五方之人,繁囂雜處,又多蠅蚋,每至炎暑,幾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瘧痢瘟疫,相仍不絕。攝生者,惟靜坐簡出,足以當之。
總結其實古代很多寒苦的生活條件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各方面受限形成的,西方人還曾一度羨慕我國的生活風情。可惜的是,到了乾隆年間,所謂的「乾隆盛世」卻處於一個裹足不前的狀態,百姓居住的依然大多「土牆草頂的草舍」,看似簡單的民眾生活其實也是歷史背後最生動的社會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