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在舞臺上表演時,頻頻笑場,章子怡犀利評價:沒有信念感。
說實話,我一直不理解「信念感」的含義,直到看這部戲才明白:信,以為真,這是信念感。
網劇《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原著《壞小孩》,豆瓣評分8.9,63.5萬人參與評分(2020年7月12日的數據)。
整個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三個小孩看到一個人在犯罪。
劇中,每一個演員都表現出深刻的信念感,讓觀眾相信,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裡的人全都是真的。
電視劇好像總是與真實世界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一般電視劇是靠角色的大量臺詞推進的,劇情內容是什麼,聽臺詞,經常一聽便知,淺顯、寡淡,像流水帳。但在這部劇裡,你可以發現,很多內容被藏了起來,就像劇名「隱秘的角落」,那些情緒、言語被隱忍、壓抑下去,就像真實世界中的我們,立體、複雜,有時自己都看不真切。
被朱晶晶故意踩髒爸爸剛給買的鞋,朱朝陽低頭久久凝視△
鏡子前的自我審視,旁人不易察覺的表情變化,環境氣氛,音樂渲染……那些細小的、隱秘的,都成為了推進《隱秘的角落》劇情向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東升的陰陽臉△
在劇裡他們不是秦昊、榮梓杉、史彭元、王聖迪、張頌文、王景春、蘆芳生、劉琳、李夢……而是張東升、朱朝陽、嚴良、普普、朱永平、老陳、葉軍、周春紅、王瑤……
導演辛爽說「跟我合作的人,首先我要確保他是個藝術家,致力於做一個藝術品。」甚至連小演員,他給出的標準都是,儘量找天才。
一群夠用心、夠專業、夠天才的演員、音樂人、製片人、導演……聚在一起,做出了一部值得無數人反覆推敲的劇。
演員相信這個故事真實發生,相信人物真實存在。信,以為真。他們把角色演活了,演真了。情緒有層次、反應有過程,表情動作有偽裝,也有真情。
觀眾信以為真,看到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看到了真實生活的樣子,由此產生強烈的共情。
朱永平失去愛女後吃餛飩,這是張頌文進組後的第一場戲△
朱永平懷疑兒子朱朝陽,朝陽清楚他的來意後,打親情牌,激發出朱永平的愧疚△
眾多藝術家參與其中,使得影片包涵的寓意指數級增加,非常多的細節值得人們反覆推敲。
不同的故事結局,也許你看到了,但你可以選擇不相信。
不斷傳播,樂此不疲。
那個年代的真實生活就是這樣的吧。
父輩打牌時,談論孩子成績的羨慕和驕傲;
生活拮据,依然被離異的母親逼著,每天灌一杯熱牛奶的被動習慣;
「學習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同學是未來的人脈資源」的父輩觀念,太耳熟了;
吃魚補腦,喝牛奶長高是「信仰」,
牆上刻著見證孩子生長尺寸的印記;
穿涼鞋配肉色短絲襪的當年時尚,
風情萬種的大波浪,
亂七八糟賣各種小玩意兒的雜貨店,
一暑假都喝不膩的汽水,
有錢人家才用得起的手機;
木頭房門嘎吱嘎吱,
房門外的串珠門帘蕩來擺去,
街坊鄰居家傳來收音機裡咿咿呀呀的唱戲聲;
破舊的少年宮因為一起命案特意裝上防護欄,
課上打鼾的聲音總在下課鈴聲響起時戛然而止,
奔跑著的少年好像永遠不會累……
酷熱、暴曬,
街頭、巷尾,
海邊、熱浪,
小賣部、小吃店,
牛腩粉、餛飩、汽水,
奔跑、笑聲、汗水……
這是無數人關於暑假的共同記憶。
《隱秘的角落》三個小主角難得的開心瞬間△
受當下許多濾鏡厚重的電視劇影響,我們有時甚至誤以為自己粗糙的,甚至有些捉襟見肘的生活上不了臺面,但是當《隱秘》將它們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願意直面生活本色的劇,那些細碎的真實,讓我們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共鳴。
能夠細細列舉的內容終究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不看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我們不會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人為這部片子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隱秘的偉大》片尾截圖△
關於《隱秘》的討論在繼續,這部劇的內容因為觀眾的思考解讀,在不斷擴充。就像導演自己說的那樣,他只是雕刻出一個木頭,是觀眾們將它點化了,賦予了更多的含義。這才是一個作品最讓人激動和興奮的完整。其實大家是一塊兒給它的生命力。劇裡的有意為之或無意之舉,都成了觀眾們挖掘隱秘的各種切入口。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個觀眾眼中也有一千個《隱秘》。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關注同一部劇,不斷思考、討論。它將不再只是一部普通的懸疑犯罪電視劇,而是一個有特殊紀念意義的關於時間的標誌,成為除了「疫情」、「科比」……以外,我們對2020年共同的印象。
參考資料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作者「鹽大蝦」 爭做一枚有才華有溫度的女子。
品好書好劇好人生,做積極向上三好學生。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靚仔靚女~點個讚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