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電影,馮小剛有過這樣的比喻:
有一間象徵導演身份的房子,第四代從門走了進去,然後關起門,不再讓別人進去。
接著第五代從窗戶跳了進去,並關起窗戶,第四代見到第五代已然進來,索性聯盟結義,對於窗戶和門嚴防死守,拒絕其他人再進入。
哪想到第六代,既沒有走門,也沒有走窗戶,而是從地下鑽了進去。
自此,他們在這間房子裡潛心研究文藝,把門、窗戶、地面甚至屋頂都全部封閉起來。
「野路子」出身的馮小剛,找不到任何縫隙再往房子裡鑽,但他並沒有選擇暴力闖入,而是在那間房子的旁邊搭起了一頂帳篷。
初涉影視行業之時,馮小剛是在劇組裡做美工助理。那時想要做電影導演,門檻還是非常高的。
一個人想要成為電影導演,首先必須是電影學院畢業,然後被分配到電影製片廠,從場工做起,接著做副導演,熬了幾年之後,才有機會成為導演,但卻只能與前輩導演聯合執導,名字還得位列其後。
可馮小剛沒有張藝謀28歲「高齡」考電影學院的魄力,也不願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去等。
馮小剛從小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畫畫,每天課也不上,背著個畫板到處去寫生。
即使這樣,考試的時候他還是能夠考得非常好,因為那個年代的考試都是開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小剛對電影沒什麼太大的興趣。
現在讓他回想那時看過印象深刻的電影,得到的答案是《半夜雞叫》。
剩下的就是當時流行的日本電影、羅馬尼亞電影、南斯拉夫電影等譯製片。
彼時的馮小剛,唯一一件希望能跟電影取得關聯的事情,就是電影院門口的海報。
「有一陣我特別羨慕畫電影海報的,那時候全是畫的,不像現在是噴的,那種用板刷畫的大筆觸,街上一看太好了。」
馮小剛甚至想過,這輩子能去首都電影院畫電影海報,就是非常牛逼的一件事情了。
從部隊退伍轉業到地方,馮小剛被分到了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會。
在這裡,他其實並沒有做多少宣傳文藝工作,而是被分到了庫房,成了一個庫管。
工作本身就不是很如意,他還時常和頂頭上司對著幹,當時的狀態可想而知。
這時馮小剛認識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副主任鄭曉龍,鄭曉龍把他招進了北視中心做美工。
做了美工的馮小剛意識到,原來所謂的美工其實就是個「工頭」,每天的工作也是繁雜無味。
也許是為了能夠在北視中心站得住腳,也許是內心的創作衝動抑制不住,從這時期開始,馮小剛開始寫東西了,並幸運地參與到了幾部電視劇的編劇工作。
沒過多久,他還得到了當導演的機會,和鄭曉龍共同執導《北京人在紐約》。
在電視劇上嘗到了甜頭後,馮小剛也想試試做電影導演的感覺。
他和王朔等人攢了個「好夢影視公司」,接連推出《月亮背面》、《永失我愛》、《一地雞毛》等數部充滿情懷的影視劇,可遺憾的是,這些作品全部都被無情的「斃」掉了。
馮小剛被「那間房子」殘忍地拒之門外。
那些年,電影行業十分不景氣,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在看到《紅番區》、《真實的謊言》等引進大片票房大熱後,決定也要拍賀歲片。
聽說消息後,馮小剛看到了機會,進不去「那間房子」,就搭個帳篷!
他和王朔帶著名為《好夢獻給你》的劇本來到北影廠參選,結果成功中標。
經過反覆修改,這部由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的電影,定名《甲方乙方》開拍,韓三平當時下令,北影廠所有生產活動全部為《甲方乙方》讓路,拍攝過程非常順利。
該片在中國電影史上至少創了兩個「第一」:1949年以來第一部為特定檔期所拍攝的影片;第一部採取導演不領取片酬、而於影片利潤中提成的「風險共擔」形式的影片。
《甲方乙方》以3000萬元人民幣的成績奪得1998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並且確立了「賀歲檔」的概念,同時也開啟了馮小剛的另闢蹊徑之路。
第二年,馮小剛趁熱打鐵,又拍了《不見不散》。這時的他,還是對「那間房子」念念不忘,拿出了幾年前寫好的劇本《一聲嘆息》。
韓三平看到劇本之後表示,如果你想拍這個《一聲嘆息》,必須再拍一部賀歲片。
為了《一聲嘆息》能夠拍攝並上映,馮小剛生憋出了一部《沒完沒了》,完成了早期的賀歲三部曲。
正當馮小剛打算以這種「以片養片」的形式繼續前行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間房子」裡的人們紛紛走了出來,也都搭起了帳篷,擺上了計算器,研究上了票房加成。
馮小剛回頭一望,原來那個戒備森嚴的堡壘失守了,變成了人人皆可入住的旅遊景點。
而門外的帳篷卻鱗次櫛比,儼然具備了營地規模。
馮小剛義無反顧的丟棄了帳篷,鑽進了那間曾經嚮往無比的、象徵電影殿堂的房子。他逆著隊伍往回走,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中的訴求。
《1942》、《唐山大地震》、《芳華》、《我不是潘金蓮》逐一誕生,甚至在《只有芸知道》中還用風景畫講起了故事。
拿《我不是潘金蓮》來說,這種題材的電影已經近乎絕跡,可馮小剛卻能夠拍出並上映,這和他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觀眾緣是分不開的。
馮小剛說:「現在的商業片市場,年輕導演一個比一個生猛,票房超過10億的比比皆是,也不缺我一個馮小剛,但是另外的一條路上缺我。」
而他也要感謝那幾部被「斃掉」的作品,如果不是那一段經歷,很可能他就會順著當時的感覺繼續拍電影,然後一路奔著「李雪蓮」而去,那樣的話,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馮小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