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朗讀君(ID:langdu120)
轉載請聯繫微信號(zsy_5387)
不久前,澳大利亞的新冠疫情二次爆發,直接導致了5000多人感染新冠。
而這次疫情反撲的罪魁禍首,你敢相信嗎?是2個「玩屎」的熊孩子。
事件追溯到5月份,一對澳大利亞父母剛從海外回國,因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帶著2個孩子住進了雷傑斯酒店進行隔離。
被隔離在酒店的短短3天內,2個孩子翻遍了酒店內所有能玩的東西,但精力旺盛的他們怎能停止「作妖」的腳步?
這倆孩子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玩法——發糞塗牆!
徒手抓起自己的糞便,然後塗在房間內自己所能夠夠到的任何地方.
當這倆熊孩子的父母回過神來時,酒店房內的牆面、地板、家具等早已慘遭毒手。
酒店清潔人員迅速來到房內進行消毒、清潔、通風;同時也向政府發出請求,儘快對一家四口進行核酸檢測,不幸的是四人均呈現陽性。
儘管雷傑斯酒店以最快的速度清理了熊孩子的糞便,但病毒傳播的速讀遠遠大於此。
幾天後,一位夜班經理出現發熱症狀;隨後,又有2名保安確診。
6月中旬,酒店內工作人員確診數字達到了17人。
就這樣,澳大利亞的第二波疫情悄然來臨。
截止8月26日,維多利亞州累計確診達18464例,為第一波疫情的10倍;死亡人數達438人,是第一波的20倍,出現了強勢的反撲。
澳大利亞第一波及第二波疫情
圖源:health.gov.au
為了確認第二波疫情的來源,維多利亞州衛生部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調查。
最終,流行病學家查爾斯·阿爾普倫得出結論:
在對新增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的過程中,已檢測的 5395 例患者被分成 24 個叢集,其中,大約 90% 與雷傑斯酒店的一家四口相關。
5 月 16 日至 8 月 10 日基因測序結果:
縱軸為時間
黃點為從雷傑斯酒店一家四口,黑點為相關病例
圖源:COVID-19 HQI
以2人之力,憑藉花樣玩屎,引發澳大利亞第二輪新冠疫情,合計達5000多人次,實屬世界末日級別的「熊」操作!
你問熊孩子有多可怕?上面這倆,可謂是再創新「熊」了。
我想,這倆熊孩子的爸媽一定不敢說什麼「他還是個孩子,請大家原諒」的話,畢竟這對整個澳大利亞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小覷的,也不是一個家庭能輕易能做出的彌補。
他們能做的,唯有向全澳大利亞道歉,向全世界道歉,此生都會為此付出沉痛的代價。
熊孩子毀掉的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藝術家們的夢就在今年5月,一座價值45萬的 「夢幻城堡」,也沒逃過熊孩子的「魔爪」。
上海玻璃博物館稱,兩位小觀眾翻越展區圍欄,並在追逐打鬧的過程中撞到展櫃,城堡隨即發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況,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和破損。
這座城堡以上海迪士尼城堡為原型,由藝術家Arribas兄弟花費了500小時、並以特殊的燈工工藝打造而成。
整座城堡重達60kg,包含近30000個部件,並由24k黃金裝飾而成,價值超過了7萬美元(約45萬人民幣)。
而今,夢幻城堡被毀了,Arribas兄弟的夢,也隨之破碎。
這件事的大結局是,兩位熊孩子的父母願意配合博物館,解決後續事宜並承擔後果。
而由於疫情的原因,Arribas兄弟暫時也沒辦法趕到上海對城堡進行修復。
其實早在2013年,上海玻璃博物館曾展出過一對精美絕倫的玻璃翅膀,名為《天使的等待》。
這對翅膀是由,我國首位獲得英國玻璃藝術博士學位的薛呂大師,為他剛出生的女兒創作的藝術品。
而這對象徵著純潔和新生的翅膀,卻同樣逃不過被熊孩子毀壞的命運。
在一次展覽中,有2個熊孩子衝進護欄,用力搖晃、拉扯這幅作品。
而他們的父母,卻在一旁拿起手機錄製視頻,全然沒有要制止的意思!
這對完美無瑕的玻璃翅膀,就這樣成為了殘次品,薛呂大師將《天使的等待》改名為《折》,並配以作品被破壞時的監控畫面,繼續在博物館內進行展示。
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去年發生的這件事:
一尊由一群70歲以上老爺爺,花費了25年時間製作的英國鐵路模型,遭到4個15、16歲的熊孩子毀壞。
當鐵道模型俱樂部的主席Peter Davies老爺爺,顫抖地說道,「我們沒有下一個20年了」的時候,我的心也跟著為之一顫。
是啊,這些年過花甲的老爺爺們,再也沒有下一個20年,來重新做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了。
面對這些毀壞模型的「熊孩子兇手」,他們卻無可奈何,只剩下滿地的殘渣和跟著破碎的心。
你說,那幾個14、15歲的少年,怎麼可能會不懂得這些藝術品有多珍貴?只不過覺得好玩罷了。
小時候,自己折的一架紙飛機掉進水裡被沾溼了,我們都會著急地快要哭出來;
長大後,卻對他人的藝術品動手動腳,甚至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事後卻嬉皮笑臉地說:「就覺得好玩」 而已……
試問你會選擇原諒,這個「覺得好玩、不懂事」的熊孩子嗎?
你不教育熊孩子
早晚有人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你知道該如何對付這樣無惡不作的熊孩子嗎?知乎網友三倍氫二氧一給了我們一份大快人心的答案。
這位網友曾親眼目睹她家那上了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斤的熊孩子,從背後猛地推向懷有4個多月身孕的嫂子。
幸好當時這位網友站在嫂子的旁邊,死死地架住嫂子,嫂子才沒有摔著。
當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時,熊孩子邊悠閒地吃著零食,邊毫不在意地說:
「 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而後,這位網友採取的動作是這樣的:
虧得孕婦無大礙,難以想像如果當時沒人在她身邊,後果真的很嚴重。
熊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溺愛的,四年級就有120斤的體重,再加上那句「打得我孫子背都腫了膝蓋也青了」,再次坐實了這是個從小活在溺愛中的孩子。
因為溺愛,所以到別人家做客,可以毫不顧忌地偷吃零食;
因為溺愛,所以才敢對孕婦下此毒手,事後只說想看「流產」。
孩子所有的小惡和大惡,正是家長長期以來的縱容,他才敢越發驕縱蠻狠,越發有恃無恐。
中國的四大寬容,分別是:來都來了、人都死了、大過年的和還是孩子。
每當孩子犯錯,總會有家長站出來以「他還小」來包庇和逃避責任。
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只知好玩、不知底線,他們甚至連自己錯了都不知道。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提到勿以惡小而為之。
那是因為從小惡到大惡,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而小小玩笑到彌天大禍,也只有一線之隔。
佛語有云,種下什麼因,結出什麼果。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關鍵就在於家長能否在孩子最初犯錯時,做到嚴厲制止。
在漫長的教育之路上,如果家長加以管教,又怎會淪落到他人、甚至是法律來幫你懲戒的地步?
請記住,如果我們不斷地包庇孩子的錯誤,那麼終有一天,孩子就會被殘酷而嚴厲的社會狠狠地教訓和管教。
而小時候家長對他所有的縱容,終將以更悲劇的方式,反噬到孩子的身上。
地上降不住的妖精
都有一個天上的老子
熊孩子年年有,今年真的特別多。
還記得今年5月發生在一家書店的「10歲男童猥褻5歲女童」事件嗎?
當監控將男孩的行為抓個現行後,男孩的家長卻堂而皇之地說:
「女孩是自願的!」
有一位網友是這麼評論這起猥褻事件的:
「地上降不住的妖精,都有一個天上的老子。」
正是有這樣事事包庇開脫的媽媽,才會有這位10歲的惡魔!
殊不知,這位「天上的老子」,正將「降不住的妖精」推向罪惡和黑暗的深淵!
人們常說,你永遠都叫不醒那個裝睡的人。
但我更想說的是,叫不醒的不是那個裝睡的人,而是那個無理取鬧的家長!
這樣的家長真的數不勝數。
不久前,一位男孩伴隨著辱罵聲,掌摑自己的母親。
當民警試圖調解時,男孩說這句粗話是學校常用語,而打媽媽則是因為「她太囉嗦了」。
更奇葩的是,男孩的父親回到家後,表示「他還是個的孩子,而且這是家務事,不需要民警幫忙教育」。
孩子做出了「打親媽」如此大逆不道的事,當父親的不僅沒有給予正確的教導和管教,反而給兒子找各種藉口開脫責任。
這樣的男人,配做孩子的父親嗎?配做妻子的丈夫嗎?配做家庭的一家之主嗎?
如果這位男孩的父親繼續縱容他的行為,如果這位男孩沒有重新接受正確的教育,那麼等他長大了,一定也敢對自己越發年邁的父親下狠手。
這時候,這位父親還能冷漠地說出「家務事」嗎?
《養育兒女》裡有一句話:
孩子身上存在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每個敢作惡的熊孩子背後,一定是有著滿是溺愛和驕縱的熊家長。
身體力行,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紀錄片《鏡子》裡的一番話,讓我記憶深刻: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有的父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五彩斑斕的彩虹;
而有的父母,卻在白紙上亂塗亂畫,滿是黑洞地獄。」
曾經在地鐵上,有個5歲的孩子喝牛奶時不小心撒的滿地都是。
他拿出紙巾,欲彎腰擦淨地上的汙漬時,媽媽攔住他:
「會有保潔員來清理。」
然後就帶著孩子換了個座位。
同樣是在地鐵站,南京的一位2歲的孩子,憋不住當場尿在地上。
他的爺爺趕忙朝工作人員借來拖把,奶奶則邊指揮邊監督:
「可別把別人滑倒了。」
孩子則乖乖地站在一旁,也不吵不鬧,似乎覺得心有愧疚。
人之初,性本善。
那個5歲的孩子,知道自己打翻牛奶,影響了公共環境,想要彌補自己的過錯,可她的媽媽卻伸手攔截了他的「善良」;
而那個2歲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自主如廁,但從爺爺奶奶的舉動中,他懂得了隨地大小便是不對的,心裡便埋下了禮貌和教養的種子。
教育家爾斯特娜夫人說: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要處處做孩子的表率。
孩子好的行為或者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
從小時候起,每一個父母都會照本宣科地教育孩子要講衛生、懂禮貌,好學好;可真正遇到點什麼事,卻沒能以身作則,反而選擇一味地逃避。
這樣言行不一致的教育,根本就是無用功。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
在生活中做到尊重父母和老人,孩子就會懂得謙卑禮儀,不會驕縱狂妄;
在出門時做到敬畏大自然,孩子就會善待每一隻小貓和每一朵小花,不會冷漠無情;
在教育中做到對底線的嚴苛,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度」在哪,不會乖張墮落。
孩子所有善良謙卑的模樣,都藏在家長的言傳身教裡。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過這樣一句話:
小孩子就像尋找牆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後才能發現邊界在哪裡。
我想每個樣子在第一次犯錯之時,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試圖嘗試自己所有行為的邊界到底在哪。
這時候,家長能夠在其中,溫柔而堅定的引導和糾錯,那麼孩子才能逐漸懂得何為邊界、何為底線,何為道德、何為對錯。
點個「在看」,對孩子最正確的愛,是做一個懂分寸的父母,並努力教出一個懂分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