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此生不為遠行 只為腳下的這片土地的「最美醫生」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

2022-01-03 新晃TV

楊文欽、扎西志瑪的故事:

  

  放棄北京大醫院條件回侗鄉、八旬高齡堅持坐診、進村入戶做手術……關於這對「大醫師」,還流傳著許多的故事。

  在新晃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病人口口相傳的這對「大醫師」——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夫婦。

  外科門診,兩張老辦公桌,兩位穿著白大褂的銀髮老人。楊文欽正在給病人檢查,動作比年輕人緩慢一些,但卻十分熟練、仔細,扎西志瑪坐在他對面,帶著老花鏡,靜靜地登記著病患信息。這樣的畫面,讓醫院顯得格外祥和、寧靜與溫暖。

  相愛的侗家小夥與藏族姑娘,畢業雙雙留京

  楊文欽出生在新晃侗族自治縣科賴村一個農民家庭,是個地地道道的侗家孩子。

  時光倒回到60多年前。1952年,20歲的他品學兼優,作為民族地區幹部培養人選,被保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附中學習。

  轉到醫學預科班,楊文欽不僅實現了學醫的願望,也遇見了他相知相守六十載的伴侶——扎西志瑪。

  扎西志瑪也是地方選送上來的民族生,她來自《康定情歌》的故鄉——四川康定,像是歌裡走出來的姑娘,扎著兩條長辮子,一雙大眼睛總是彎彎地含著笑,仿佛會說話。

  楊文欽是班裡的尖子生,扎西志瑪學習上遇到難題,常向楊文欽請教,後來在北京醫科大學,兩個人又分在了同一個班、同一個組,關係更親近了。

  他倆都來自民族地區,都懷抱著一腔回報家鄉的熱情。楊文欽喜歡這個單純可愛的藏族姑娘,而扎西志瑪也對這個聰明勤奮的侗家小夥頗有好感。

  畢業前夕,同學們聚在一起,為不久後的天各一方而依依惜別,更為即將回鄉大展拳腳而躊躇滿志。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他們擊掌立誓,要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祖國健康服務50年。

  畢業分配的結果出乎意料,楊文欽的一、二、三志願都填了回民族地區服務,可是卻被分到了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班上的同學們和他一樣,基本上都被留在了北京的大醫院,而扎西志瑪被分配到了北京友誼醫院。

  「被分配在北京的大醫院,要說不高興那是假的。」楊文欽說,但是他的高興中帶著深深的忐忑,他忘不了服務家鄉醫療的心願,思索再三,決定把留京當作深造的機會,提高了自身能力水平後,再回家鄉。

  因為都留在了北京,楊文欽終於勇敢地向扎西志瑪敞開了心扉,兩雙手緊緊地牽在了一起。

  毅然離京回鄉,在扶羅衛生院行醫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又是7年光陰。楊文欽與扎西志瑪的大兒子已經5歲,女兒也即將出生。

  文化大革命對醫院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德高望重的專家教授們,成了批鬥對象。楊文欽被安排在了醫療點,為全國各地來北京搞串聯的紅衛兵做醫療服務。

  「這樣下去難以有所作為,而且我已經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正是回家鄉服務的好時機。」1968年,楊文欽向懷孕的妻子徵求意見,沒想到扎西志瑪比他還要積極、堅定,她說:「咱們當時學醫,不就是說好了要為缺醫少藥的百姓服務嗎?家鄉比北京更需要我們,應該要回去。」

  不久,楊文欽便辦好了調動手續,踏上了回鄉的旅程。那時的新晃人民醫院,比楊文欽想像中更簡陋,三棟平房,一臺X光機,僅能做割闌尾、疝氣等中下腹部小手術,大手術都要轉到貴州銅仁等地的醫院。楊文欽被分配到了扶羅衛生院,條件更為艱苦,僅有一間舊平房,6張病床,完全不具備必要的醫療設備。

  楊文欽的戶口當時還在北京,家屬也都在北京,完全可以打退堂鼓,可是他卻選擇了留下來。「這裡條件越簡陋,說明病人越需要我,越不能當逃兵。」 楊文欽說。

  條件差、缺設備,楊文欽就想辦法創造醫療條件。他回到北京求援,北大醫院欣然應允,打開了醫院赴西北醫療隊的器械庫房,任他挑選,只象徵性地收取了一些費用。加上又選購了手術照明燈、手提式麻醉機等設備,扶羅衛生院的「戲臺」終於搭了起來。

  夫唱婦隨,夫妻醫生享譽湘黔邊區

  夫唱婦隨,女兒楊京華出生僅4個月,扎西志瑪不顧單位的挽留,帶著孩子來到了扶羅衛生院。

  從北京大醫院來了一對「大醫師」的消息不脛而走,慕名求醫的人住滿了扶羅衛生院、街上旅店和附近村民家中。

  當時,扶羅衛生院人員少,工作量大,他們既當醫生,又當護士,還當清潔工,看病、動手術、洗器械、敷藥,髒活累活樣樣都來。村裡的小水電站,只能晚上供電,夫妻倆常常是白天看病,晚上接著做手術。

  扎西志瑪不會說侗話,楊文欽就給她當翻譯。楊文欽做手術,扎西志瑪負責麻醉、打下手,扎西志瑪做手術,楊文欽就來負責麻醉,有時候遇上大手術,夫妻倆還要一起上手術臺。

  弓判村一位66歲的村民龍美生得了怪病,肚子腫的比孕婦還要大,一吃東西就吐,身體瘦得皮包骨。村裡人都覺得沒救了,可是經楊文欽診治後,判斷是卵巢囊腫。夫妻倆為病人量身制定了治療方案,自己掏錢為病人買來了奶粉、百合粉、雞蛋,為病人調養身體,增強體質。一個月後,終於順利進行了手術,成功摘除了一個重達26公斤的卵巢囊腫。

  為了讓邊遠地區村民更方便地得到救治,夫妻倆還進村入戶,送手術上門。

  山高路遠又不通車,他們常常挑著手術器械,從清晨走到天黑。扎西志瑪有骨髓炎,做過三次手術,不能多走動,如今她的腿略有些跛,就是那時過度勞累病發留下的後遺症。

  村裡沒有手術設備,他們便就地取材。架起門板就是手術床,沒有燈就打上手電筒,沒有消毒設備就把過年蒸粑粑的蒸籠洗乾淨,多蒸一會兒來消毒。

  有一次,丈溪村一位產婦難產,夫妻倆連夜趕到產婦家中。通過剖腹產手術,嬰兒取了出來,卻因為滯塞產道時間太長,面色青紫,沒了呼吸。扎西志瑪毫不猶豫地俯身吸出了滯留嬰兒肺部的羊水。

  一聲響亮的啼哭打破夜的寧靜,嬰兒得救了,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如釋重負,抬頭望望窗外,天已經亮了。

  送手術上門的途中,楊文欽差點送了命。一次在丈溪村做完手術後,天早已黑透。楊文欽在返回的途中被毒蛇咬了腳背。當晚,他的腿就腫成了「小水桶」,聞訊趕來的扎西志瑪在旁邊不停地掉眼淚,心疼地說:「都怪我,要是我陪著你,就不會了。」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在扶羅鎮的幾年時間,夫妻倆幾乎走遍了鎮上的每個村子,上門做手術數百例。

  不枉所學,推動醫院改革換新顏

  1973年,夫妻倆被調回了縣人民醫院。雖然回到了縣城,但卻是一樣的忙碌。

  「父母的眼裡都是病人,連吃飯都在討論病人怎麼治,手術怎麼做。」 在女兒楊京華的記憶中,小時候,父母總是在醫院加班,醫院的值班室,就是她的臥室,醫院的食堂就是家裡的廚房,長大一些後,她還當起了家裡的廚師,給全家人做飯。

  楊京華說,小時候會在心裡埋怨,沒能得到普通家庭的天倫之樂,可現在長大了,卻越來越能體會父母的追求,越來越以他們為榮。

  1983年,楊文欽接任縣人民醫院院長,可是新晃人民醫院卻一如15年前一樣,還是只有內科、外科、住院部三個業務科室,年終考核大都名列全地區縣級醫院末尾。

  「如果不能把醫院搞好,對不起我多年所學。」楊文欽暗暗下了決心,並且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他借鑑北大醫院的管理方法,把醫院業務科室細分為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10餘個科室。同時,選配出各科室負責人,制定出了各科室的規章制度,規範了各個專業的技術操作常規。

  為了推進「科技興院」,楊文欽還利用自己在北京工作學習時的人際關係,選送醫院骨幹到北大醫院等大醫院學習。

  一時間,全院的創業激情被激發了出來,當年就從1982年的懷化縣級醫院倒數第一,一躍排名第三。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新晃人民醫院已經享譽湘黔邊界,邊區十多個縣市的老百姓都紛紛慕名前來就醫。

  八旬高齡,每年醫治病人8000多人次

  1996年,辛苦了一輩子的楊文欽和扎西志瑪退休了。許多外地的私立醫院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高薪聘請他們去坐診,他們都婉言謝絕了,而是在院領導的挽留下,繼續留守縣人民醫院。

  如今,楊文欽和扎西志瑪都已八旬高齡,他們帶出來的學生大都已經退休了,可他們還是堅持坐診,每年醫治的病人達8000多人次。

  夫婦倆被稱為醫院的「院寶」,找他們看病的人是最多的。他們總是認真看完每個病人才下班,有時中午忙到一點多,下午兩點半又準時坐診,從不遲到。

  扎西志瑪因為身體問題,去年已經不再坐診,可是她依然陪著楊文欽出診。每天清晨,楊文欽都會牽著扎西志瑪的手,相互攙扶著來到他們工作了大半輩子的醫院。

  扎西志瑪離不開楊文欽,一會兒見不到就會滿心焦急,楊文欽也不放心留妻子待在家裡,他總是說,怕她一個人在家寂寞。

  畢竟是80多歲的老人,身體硬朗的楊文欽也有身體出狀況的時候。今年,他已經因為喘息性支氣管炎和短暫性腦缺血住院了兩次,可每次一出院,就馬上回到醫院坐診。

  女兒責怪父親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可是他卻笑著說:「我去醫院坐診比在家裡休息更舒服,很多病人遠道而來專程找我看病,他們看不成病,我也不安心。」

  扎西志瑪的記性越來越差了,有時甚至會認不出醫院的老同事。可是,她記得最清楚的,是那條從家裡通向醫院的小路,這條路她和丈夫牽著手走了幾十年,還會一直走下去。

  在醫院,常有病人問:「楊院長,下次我來複診您還在不在這看病呀?」楊文欽總是笑著說,我現在還沒資格退休,只要還能動一天,我就會幫病人看一天病。

  楊文欽和扎西志瑪的同學大部分都出國了,留在國內的,也不乏鍾南山院士這樣的知名專家。

問他們回來後不後悔,他們總說,人有不同的活法,為家鄉缺醫少藥的老百姓服務,受到大家的尊敬,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我們完成了年少時的心願,人生沒有遺憾。

相關焦點

  • 懷化十大新聞人物評選啟動,請為新晃人民醫院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投票!
    我縣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入選,請為他們投一票吧! 投票方法: 2014年度懷化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採取群眾投票和評委評審相結合的方式確定當選人。根據評選規則,群眾投票佔49%,評委評審佔51%。
  • 2015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評選揭曉,我市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榮獲十佳殊榮
    我市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退休醫生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榮獲2015「感動湖南人物」十佳殊榮。    組委會給予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的頒獎詞為:城市裡到處是繁華的風景,你們埋下頭,甘心做農村醫療的拓荒者。一窮二白的故鄉衛生站,你們挺起胸膛,成為醫療戰線上最英勇的鬥士。驅走了病魔,花白了雙鬢,留下了大寫的「醫者仁心」。
  • 2014年度「感動湖南」人物評選啟動,請支持新晃人民醫院楊文欽夫婦!
    我縣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入選,即日起,可登錄湖南在線或華聲在線的2014年度「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評選活動網頁(http://law.voc.com.cn),為感動人物投票。最新動態可通過關注本次活動唯一官方微信平臺「Hi都市報」獲取。  「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活動由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央電視臺主辦,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三湘華聲全媒體承辦。
  •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公布 我市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獲提名獎
    其中,湖南匡兵、溫琦華夫婦當選全國道德模範,王新法、首嫣嫣、肖雅清、楊文欽、扎西志瑪、謝運良、楊穎、楊芳、謝海華、魯德權等10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湖南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的12個人,全部來自閃耀著道德光芒的「湖南好人」。
  • 我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勤勞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的用汗水耕耘著他們的幸福。那挺拔結出粗壯黃燦燦的苞米,掛滿無數八角的大豆,一個個內斂不張揚把果實藏在地下,如小菱角的花生,還有把地都撐的裂出痕跡的碩大紅暑……被深耕過土地顯得溼潤,平坦,芳香。
  • 楊林:為何我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如果不是被一種使命的崇高感包圍,如果不是心裡充滿了熱愛,如果不是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就沒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每一個人都很不容易。扶貧事業需要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這也是一份無上的責任與榮光。你看見的好脾氣,其實是假的很多和我熟識的人,都以為我有個好脾氣。但是我說,你看見的好脾氣,其實是假的,那是因為你沒有和我共事。
  • 向為保衛這片土地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致敬!
    我們去看的是晚間場,雖說沒有爆滿,可是空位確實不多!說明很多朋友對這部影片還是很期待的,也體現出了廣大影迷朋友們愛國熱情的高漲!如「為何不用日軍的屍體綁上手榴彈去破其鐵盾陣,而非要自己人綁著手榴彈往下跳」;「拿電話線過橋的橋段可以發現日軍的槍手是在倉庫的右後側,說明在倉庫的右後側是有日軍布防的,但在最後我方軍人準備撤退在倉庫右後側集結時,卻沒有日軍的出現」;「結尾交待的不清楚,不知道殿後部隊的結局,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過了橋」等等。
  • 走這一遭,你才知道你腳下這片土地的厚重!
    走這一遭, 你才知道你腳下這片土地的厚重, 發生在鹹寧這片土地上宏偉瑰麗的歷史, 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歷史的列車開向公元1645年,李自成就在這裡,當他踩著鎏金銅馬鐙翻身上馬的那一刻,或許他也想不明白自己為何會殞命於此
  • 盧迎新為您講故事《瑪修的夢》第261期
    在一間滿是灰塵的閣樓上,住著一對老鼠夫婦。他們有一個獨生子,名叫瑪修。在閣樓的一個掛著蜘蛛網的角落裡,堆著書、報紙和雜誌,一盞破舊的檯燈,還有一個破破爛爛的布娃娃。那就是瑪修的角落。老鼠夫婦很窮,但他們對兒子瑪修的期望很高。也許,他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名醫生。到那時,他們就能吃上義大利上等幹奶酪,早餐吃,中餐吃,晚餐還吃。可是,當他們問起瑪修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的時候,他卻說:「我不知道……我想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 腳下的土地就是國!這是他們的誓言
    都牽動我的情愫忍受寒風刺骨穿越荊棘險阻只為守護這方水土不懼條件艱苦哪怕年少獨處只要北疆的安寧幸福在寂靜的夜晚我也會想家思念著我的爸媽我甘願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奉獻我的終生沒有水,沒有電,沒有公路,沒有磚房,沒有手機信號。
  • 為致敬醫生在疫情中的貢獻,拳頭公司重做主治醫師皮膚特效
    今日PBE美測服除了更新泳池派對新皮膚外,還將阿卡麗 慎 凱南三位忍者英雄的主治醫師系列皮膚進行特效重做,並且新加了三位醫生的頭像和專屬載入邊框,以此致敬在這場疫情裡醫生做出的犧牲與貢獻。
  • 倉央貝瑪•雪鳳 琴為此生道場
    熱愛古琴,立志為古琴的推廣添磚加瓦。現為梧桐妙音閣古琴工作室主人。簷角的風鈴隨風搖晃,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推開虛掩的木門,進入安靜祥和的小院,老貓愜意地走動,四方麥色的紗幔輕盈舞動。琴人雪鳳焚香盥手,靜坐琴前。彈奏一曲《酒狂》,引導聽者體會竹林七賢的魏晉風骨。
  • 為你寫詩!致敬最美「逆行者」!
    為你寫詩!致敬最美「逆行者」!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全國上下正採取著有力的措施防止疫情蔓延,這其中也湧現出許多勇敢逆行的最美身影
  • 今天,致敬自己 願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可是這個記者節,我們要致敬自己一次。致敬的故事,從這個節日蛋糕說起。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辦方為記者朋友們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央視財經頻道前方報導微信群裡,有人問哪位記者路過能給帶一塊兒來吃吃啊?結果,沒一個記者見著這個蛋糕的影兒……為啥呢?因為他們在這裡。
  • 首部抗疫劇《最美逆行者》播出 何明翰參演《幸福社區》致敬英雄
    首部抗疫題材電視劇《最美逆行者》正式定檔,將於9月17日登陸CCTV-1黃金檔,致敬戰疫逆行者!該劇由七個單元故事組成,每個故事均根據此次全民抗疫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改編而成,聚焦病患、醫生、軍人、學生、志願者、運輸人員、司機、建築工人等「小人物」的抗疫故事。
  • 致敬!最美「逆行者」!鄭州這對醫生夫妻 「請戰」武漢!
    1月23日下午,河南省胸科醫院醫生孫玉梅和鄭向陽一起來到醫院辦公室,向單位遞交了一份「請戰書」,自願要求前往武漢,馳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一線。據了解,孫玉梅和丈夫鄭向陽都是湖北鹹寧人,從小在湖北長大,也共同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學習,在鄭工作十餘年,對家鄉有著深深地眷戀。
  • 腳下有泥土 心中有希望——決戰脫貧攻堅電視劇《金色索瑪花》涼山殺青
    ,以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三州三區之一的四川省涼山州一個高海拔的彝族村落為舞臺,講述了醫生萬月肩負重任來到谷克德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彝族村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故事以溫情的筆觸展現了涼山彝鄉的「痛」和「變」,頌揚了基層工作者和彝鄉村民在脫貧攻堅戰中閃爍的人性光輝,折射出新時期精準扶貧為涼山這片高原厚土帶來的內生動力和勃勃生機,將政治表達、精神傳遞、形象樹立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起來。
  • 《產科醫生》湖北開播 佟麗婭王耀慶致敬最美逆行者
    4月14日起,湖北衛視長江劇場將播出醫療題材電視劇《產科醫生》,通過講述發生在醫院產科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病例,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產科醫生形象,他們妙手仁心,攻克一例又一例疑難雜症,為產婦和新生兒帶來生的希望,該劇在謳歌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的同時,也向始終奮戰在戰疫前線的白衣戰士致敬。
  • 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希望,總臺電視劇《金色索瑪花》涼山殺青
    該劇以黨和國家新時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重大歷史使命為背景,以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三州三區之一的四川省山州一個高海拔的彝族村落為舞臺,講述了醫生萬月肩負重任來到谷克德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彝族村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故事。
  • 《最美逆行者》太費眼淚了!開局4個字讓人爆哭
    然而《最美逆行者》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很甜,但是卻甜到讓人淚流不止。開播後更加發現,這部劇實在是太費眼淚了,全程戳淚點,開局4個字就讓人爆哭。觀眾根本捨不得快進,直言:「此生不悔入華夏!」果不其然,看到醫院裡被感染的老兵,躺在病床上對著路過的醫生敬禮的時候,再次淚目了。老兵在向每一位「逆行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