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三峽山上隱藏著一個神秘聚落,叫「草盛園」。未曾拜訪過的你會不會想像那裡也許有一大片花海,也許有珍藏著各種奇花異草,也許還會遇見可愛的精靈……
真正去到時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怒放的草叢,幾株綠苗胡亂站立在屋外。屋內僅有幾個簡單擺設,長凳子、電視機、泡老人茶的木桌椅,以及一排排陳年酒甕……古早的氣味、時間的殘影,說明了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我們也彷彿重回記憶的外婆家……
仿佛只是一個普通古樸的院子,為什麼被稱為神秘聚落呢?
這個園子的主人叫黃盛璘,47歲的時候,她毅然任性了一回,放棄了熱愛的出版社編輯工作,隻身來到美國加州,不斷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園藝治療師,她也是臺灣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
如今,年近六十的她,推廣園藝治療已經十多年。自閉症、學習障礙等兒童、失智老人、精神病患、受刑人……都是她的服務對象。
什麼是園藝治療師呢?
黃盛璘說:「園藝治療,就是通過大自然的療愈能量,用植物去與人們的內心深處對話。」
▲ 黃盛璘相信植物可以與人們進行「溝通」
多年前,黃盛璘的一位好友因為失去親人而自責不已。她對好友說,你來草盛園吧。
好友就到草盛園幹了一天的活,除草、播種,直到夕陽西下。後來好友告訴黃盛璘她當時的感受:在照料植物的過程中,她開始回想起童年與泥土,還有家鄉的回憶。當雙手觸摸著泥土,她感覺到四處飄零的自己,又腳踏實地地重新站了起來。
氣味是記憶的迴旋通道,感官牽引很多遺忘的記憶,就像打開一個又一個神秘的抽屜。
在陪伴失智症老人時她聽見好多氣味的故事,有一個老先生在進行園藝治療的活動中說:「我想起來了!小時候爸爸就是泡這種茶給我喝!」眼角爬滿皺紋的老人家,像個孩子開心地喝起薄荷茶,回憶於眼波閃耀。
在國外,常見的園藝治療植物是以香草為主,因為它們能帶來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香草植物在溫帶國家很好種植,但是到亞熱帶氣候的臺灣就不那麼好種了。於是黃盛璘開始尋找本土適合的草藥。
▲ 草盛園裡種植著各種臺灣本土又好種又便宜的植物
每個區塊都形成各自的小森林,有冠層、灌木層還有地被層,無論是果樹、藥草還是蔬菜,都同時出現在同一區塊,並充分利用每一個空間。
黃盛璘說,這樣一來,不同植物之間就會相互支持,形成一個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
艾草、薄荷、魚腥草、左手香、蘆薈、紫蘇、薑黃、石蓮花、地瓜葉、蔥蒜……為了找到臺灣當地既便宜又好種的植物,黃盛璘花費了一番心血。
而這個做法正符合了黃盛璘倡導的「樸門農藝」的理念:順應大自然的法則,選擇本土實用的植物。
▲ 很多人來到草盛園,開啟生命中與植物相處的獨特體驗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因為快節奏的生活而承受不一樣的壓力。即便醫學治療可以減緩人們的病情,卻無法幫助人們找到遺失許久的快樂。
「我們只把植物當作一種物品或食物,全然忘了它也是一種生命。植物的影像、聲音和氣味,對情緒都會產生莫大影響」,黃盛璘說。
▲ 黃盛璘與友人在草盛園
黃盛璘介紹說,園藝治療一般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把療愈者帶離他原本所處的痛苦環境,讓他到療愈花園與植物花草進行對話;
第二階段是讓人們沉浸在大自然中,與植物親密接觸,重新找回自己與大自然之間的連接;
第三個階段是讓人們通過觀察與栽種植物,讓內在的自愈力啟動,開始真實面對遇到的問題;
最後就到更深刻的覺察階段,此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會重新找回幸福的感受。
當你在栽種植物的過程中,發現植物的成長只要順其自然就能枝葉茂盛。你就會重新思量:是否應該放下不該有的執著?
黃盛璘希望,可以帶動更多人親自大自然,以植物的生命力,療愈現代人的身心靈。
▲ 黃盛璘極力傳播「Green Care」(綠色關懷)的概念,喚起人們對於大自然的熱愛
下面一段小視頻,帶你走進黃盛璘的園藝治療世界
朋友們是否記得塔莎以前推出過一篇文章《他用一朵花開,治好了自己的抑鬱症》?植物有著你無法想像的治癒力量,如果生活在都市中的你也想放鬆下身心,不如親自動手栽下花草,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吧。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帶你坐上時光機,回顧《他用一朵花開,治好了自己的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