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它的功能性,《關關雎鳩》是用來把妹的,《論持久戰》是用來打氣的,各種網絡文學是給宅男腐女排解寂寞的。
那我的這個公眾號文章呢?它的功能主要就是自娛之外娛人,所謂「無用之用」。
雖不能發財,卻能用筆端暢寫萬裡,想寫啥寫啥,咱不就圖這個樂子嗎?圖個樂子之外,如果能讓人轉發,帶來更多的閱讀量,也能小小滿足下虛榮心。
我最近留意了一下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轉發情況,發現寫環境領域相關的文章轉發就多,相應地閱讀量就高。寫其他方面的文章,尤其是比較個人的,或者比較文藝的轉發就特別少,最寒磣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轉。
乍一看,這是因為我身處環保行業,認識的人大都是這個領域的。我以前就是這麼想的。但仔細想想,還有別的道理在裡面。
《疫情期間的生活細節》, 18個人轉發,所以閱讀量接近了600。試用付費功能的《「就像乘坐浴缸穿越大西洋」》, 24個人轉發,閱讀量接近500。《環境企業口號哪家強》65個人轉發,《北京五個汙水處理廠全球招商往事》27個轉發,《如果穿越回到2000年,你該如何在環境產業賺錢?》116個轉發,閱讀量1500多,算是近期最高的一篇。《環境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報做傳播?》78個轉發。
究竟大家為什麼會轉發呢?為什麼轉發這篇不轉發那篇呢?我觀察了一下朋友圈裡朋友們對我公眾號的轉發行為,以及其他一些獲得較多閱讀量的環境類公眾號的文章,從傳播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有關係。這個有關係就是說有的轉發是建立在相關性基礎上,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大家轉發是因為我這個人跟他們是同事、朋友關係等。後來我寫得多了,他們見怪不怪,就不怎麼愛轉了,我也能理解。
但是如果文章內容跟具體瀏覽的人有關係,TA就有可能轉,比如我說E20怎樣怎樣,《一個E20人在E20》,好多從不轉發我的文章的同事都轉了,因為我們都會更關注跟我們自身有關係的東西——武漢有了肺炎疫情,你是不會太急切關注的,但如果同事跟你說公司有人發燒、咳嗽、流鼻涕,去醫院了,你會馬上關注這件事。
「有關係」是一個非常強的動機。新聞裡突然提到你居住的小區、你工作的園區,哪怕只是個非常小的事情,什麼美團無人車進玉泉慧谷送餐了,你都會認真聽完。我就關注了幾個跟我們居住社區相關的公眾號,消息都是打疫苗通知、幼兒園招生簡章、誰家丟了個自行車等等。
這個關係建立得越具體,越緊密,就越有效。北控水務今天發了一條《速看!一條專屬北水人的春日朋友圈丨你好·春分》,「專屬感」「有關係」的感覺就出來了。比單純發一條《今日春分》要好。這篇文章裡面還有一些精巧的設計,都會增加互動。
建立關係有一種方式是在文章裡 「提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說話老提人,就會很油膩、很煩人,文章裡提,也有講究。
比如E20環境平臺的《了不起的環境女性,女神節快樂!》,這句話直接鎖定了「環境女性」,留住了核心目標人群,環境行業裡的人都會關注,女性會更關注,同時文章裡提到的都是環境企業的女性領導人,這些企業的員工,是不是更是「有關係」?你說你轉不轉發?當然這篇文章內容本身是很好的,E20的繪畫高手一鳴同學給每個企業家都畫了一幅美圖。
《疫情期間的生活細節》我提了薛總、肖瓊、李偉,所以,他們轉發的時候不是太勉強。還有一些人轉發,也是因為照片裡的情形就是TA看到的,比如測體溫、超市空蕩蕩,這不光是我的生活,是大家共同經歷過的一段日期,所以這個文章和大家「有關係」。《北京五個汙水處理廠全球招商往事》,中持李總是當年的親歷人,東壩、垡頭兩個項目的招標文件都是他親手寫的,那麼他就會有動機轉發——雖然我寫的時候並不知道。
《遲來的遊記:一個神奇的溫泉酒店》,是很個人的出遊記錄,本來的閱讀量只有三百多個,但是被「大午採風」編輯發現後,很快到了700多。因為裡面提到了徐水,提到了大午,當地的人搜到後就有興趣閱讀、轉發。而我的朋友圈,好朋友們只是點個讚,說下次可以去玩。跟他們無關,他們就不會在朋友圈轉發,頂多是有針對性地發給自己的個別朋友,相約下次一起去玩。
第二是有好處。《環境企業口號哪家強》,口號大家都司空見慣,但文章裡的觀點讓人覺得值得轉發,有的朋友覺得這些觀點滋養自己,有的是覺得提供了一種談資,這都可能帶來轉發行為。也有的是尋找觀點和情感上的認同。
所以要有好處,各種好處都算。我覺得寫吃喝玩樂的文章也是有好處的,只是受益者少一些罷了,畢竟大家口味各異,不一定能跟我吃到一起,所以轉發者就比較少。
還有一些好處是具體的「好處」,比如《環境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報做傳播?》有觀點,同時也有資源類的「好處」,就是可以比對不同的海報,給相關人士以啟發。我在知乎上也發了這篇,但是偷懶沒有發圖片,就有人問:想看這些海報,怎麼看?
放眼朋友圈,跳出環境領域,說說那種普適性的文章,我們轉發時大都符合這個「有好處」的動機。
有的好處是看了少上當受騙,有的是有助於身體健康,有的是教你讀書方法,有的是提供觀點。
疫情期間,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大量提供觀點的文章。觀點可以是滋養,最不濟也是裝點門面,我自己生產不了什麼觀點,我可以通過轉發有觀點的文章來表明我的觀點。甚至也可能通過轉發某些領域文章,或者某類文章,給自己貼上人格標籤,有頭腦、有思想、有個性,或者是有愛心、有責任感、有正確的價值觀等等。
第三個是有意思。很慚愧,我沒有寫過多少有意思的文章,《如果穿越回到2000年,你該如何在環境產業賺錢?》這篇勉強算是,以前寫過的《環保創業,敢問英雄出處》、《環保部官員格外帥嗎?》也算是吧。
能提供娛樂性的內容很多,音樂、舞蹈、段子、小說,等都可能是,甚至是美女帥哥,環境領域好像不是很好產生這種內容,所以《了不起的環境女性,女神節快樂!》這篇還很難得的有娛樂性,火得有道理。
第四個是有懸念。或者說有期待。剛才提到的三個參與動機裡,好的標題都可以造成期待。《如果穿越回到2000年,你該如何在環境產業賺錢?》這個算是。薛總轉發《疫情期間的生活細節》這篇時說「第三張是亮點」,這個信息就給人製造一個期待。
趙博士的汙水處理工作室公眾號一月份有一篇文章《武漢新型肺炎能通過水傳播嗎?汙水如何處理?》有7000多點擊,應該說帶來期待的標題是有功勞的。
最後總結一下。我提到的樣本量很小,而且局限於我這個號以及我關注的,上面提到的四個參與動機,可能也不全面,但我們看看那些大號,有好多是這個「套路」。
衡量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指標通常是閱讀量,但閱讀量有時候跟文章寫得如何關係並不大,所以薛總提到「有效閱讀量」,就是你所珍視的、你的目標受眾讀到了,就足夠了,泛泛的閱讀量並不值得追求。
所以從根本上說,還是「內容」為主,「技巧」為輔,就像賣東西,產品為主,營銷為輔。就像這篇文章,我本來寫的標題是《天啊,我又有一些真知灼見》,希望用這種一驚一乍的方式帶來懸疑,後來還是改成了現在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