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說:一場貧富教育的起跑線~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為將女兒送進私立學校,先是搬進學區房想要躋身上流社會,又假扮窮人試圖騙取貧困生名額而引發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但在敘事手法上又帶有一定的喜劇因素,讓整部電影上映兩天就贏得不俗的口碑。
作為電影愛好者,4月5號就和boyG去影院觀看,看完後我給電影打90分。下面來說說我對電影的一些感悟~
像一面鏡子,照出中國式家長的焦慮~
電影主要講述富人階級的拉吉一家為6歲女兒尋找學校的故事,故事很真實,影片從拉吉夫婦開始為女兒挑選學校,為進市最好的學校上學,學校不僅考孩子的智商還要考家長的水準;學區房,即使住在學區內也同樣要連夜排長隊拿申請表爭取資格;入學培訓班,孩子英語說得好?不,遠遠不夠,還要會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希臘語……有的孩子在娘胎裡已經開始接受訓練,這部電影裡有中國家長很熟悉的擇校考試。
事實上,在社會發展的當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總怕孩子受不到很好的教育,找不到好工作,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你以為孩子接受不了的東西,實際上是你承受不了,皮婭在富人區時周邊都是一些優秀的資源,公園,新式玩具;在窮人區,皮婭和窮人家的孩子歡快玩耍依舊過的很開心~
影片很好的闡釋的 「 這條所謂的起跑線,和孩子本身的資質無關,而是與父母的工作和金錢實力有關,這是最可怕的。」如果教育變成父母資源的競逐,那將是最大的失敗!
而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家長的一起心靈成長。
在反覆的搬家過程中,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拉吉夫婦心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富人區的時候,為了讓他們的女兒皮婭融入這一階層,在剛搬入新房子的時候就舉辦了一場party,所以的一切都是上流階層的做派,讓女兒講英文,在言談舉止中都要學習富人的一套做派,儘管這其中也引發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但也不影響拉吉夫婦為讓女兒上名校的決心。
經過再三的培訓,填表~在皮婭沒有被名校錄取,當拉吉知道每個名校都有20%名額給貧困生時,他決定開始裝窮去佔名額,為皮亞偽造簡歷,一家三口住到貧民窟,接受名校的資格審查。貧民鄰居的純樸、仗義、同情心,轉變著拉吉一家人的想法,體驗貧窮,讓他們體驗到了真誠和良知,而這正是他們努力適應的那個「上流圈」最大的缺失。
富人與窮人的反差思考~
富人:擁有社會巨大的資源,窮人,則連最基礎的溫飽都解決不了。
最典型的就是:拉吉夫婦在富人區的時候,闊太太們與他們談論的都是國際時尚與世界性的旅遊話題。
而在窮人區,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經常會因買不到糧食而大打出手,還要經常忍受著老鼠,沒水的危險,街上到處都是乞討的難民,影片最心酸的是熱心的鄰居為了幫助拉吉籌到皮婭的學費,上演碰瓷,那一幕看到窮人之間的真誠。
雖然到最後皮婭成功進入市最好的學校,但拉吉夫婦始終在心理對鄰居的愧疚,因為,是他們佔用了鄰居小孩兒的一個貧困生上學名額。
那句經典的臺詞:「我們身為窮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再一次猛戳人心。
於是,拉吉夫婦開始資助公立學校,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最終在私立小學年會上,拉吉帶著窮人學校的小孩上臺表演,想要將社會不認可的窮人家的孩子,受到重視。表演完成後,拉吉直接上臺演講出學校招生的內幕,並給女兒皮婭辦理了轉校手續,讓皮亞去追尋正直和公平,永遠不去剝奪他人的權利。
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窮人像窮人,窮而有骨氣;富人像富人,為富有仁義。這就是印度追求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
印度電影的崛起~
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和前段時間《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再到現在上映的《起跑線》等印度電影,以出色的敘事手法步步直面現實社會的問題,電影在題材不拘一格,有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宗教,國家矛盾,教育等從多個角度上去展現現實社會的很多問題,三觀很正。
相比印度電影而言,雖然說國內電影市場也再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如《戰狼2》,《紅海行動》等都獲得不俗的口碑,但在整體上都是一些中國英雄主義的題材,可以說很少有影片通過一定的拍攝手法,能直面現實社會的問題,並沒有很強勢的中國電影標識。
當然也不是我崇洋賣外,但印度電影的崛起,讓我們更加看到電影的魅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地方。
以上是我個人對電影《起跑線》的一點感悟,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帶任何形式的評判。
註:文章圖片來源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