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平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萌娃勸架的視頻:
視頻中,小女孩對著跟媽媽吵完架、正坐在旁邊刷手機的爸爸一頓苦口婆心的教誨。她教育爸爸「娶個媳婦是用來疼的,不是用來擱這吵嘞。」
還告訴爸爸別忘了媽媽的好,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媽媽啥都會,找這樣的更不容易。」
小女孩勸架講道理講得得有板有眼,跟個小大人似的,看起來很逗,而爸爸始終一言不發,不管認不認可女兒的話,態度還是一副虛心接受的樣子,可見小女孩平日在父母面前還是很受寵愛的,她的內心還比較強大。
但對大部分有過父母吵架經歷的孩子來說,童年的印象中更多的是這樣的情景:
小時候我放學回家,看到爸爸媽媽在吵架,我嚇得一聲也不敢吭,只是邊寫作業邊默默地流淚。
我經常在半夜被他們吵架的聲音驚醒,只敢自己躲在被窩裡發抖,不敢哭出聲。
從我記事兒起,他們就一直在打架,有時候陣勢大得把鄰居都引來圍觀。
每當他們在吵架時,我都會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就像天塌了一樣,我害怕得不敢去阻止他們。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父親就是他頭頂的天,母親就是他堅實的地,父母吵架,就是在他賴以仰望和立足的天地之間爆發了暴風雨。
孩子小小的身軀和心靈所承受的痛苦,遠遠超過父母的想像。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性格、學業、社交、情緒、行為、甚至人生觀等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位諮詢師朋友曾接過這樣一個案例,媽媽很焦慮地來找她,因為上初二的女兒最近寫作業越來越拖拉,媽媽無論怎麼勸說,甚至打罵,孩子似乎都無動於衷,消極抵抗,甚至大有不寫作業的架勢。
馬上就要升入初三了,功課越來越緊張,女兒的這種狀態讓媽媽非常焦急、抓狂,於是找諮詢師給她支招兒,想糾正女兒的拖拉毛病,讓女兒回歸正道。
經過一番交談,諮詢師了解到,半個月前,因為孩子爸爸的一次晚歸夫妻倆大吵一架,之後爸爸就賭氣離家出走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媽媽仔細回憶了一下,好像從那天開始,孩子寫作業拖拉的行為就開始嚴重。
原來,爸爸離家出走後,媽媽整天鬱鬱寡歡,看到媽媽的情緒變化,女兒也心事重重,不能再集中注意力寫作業。
看到女兒不好好寫作業,媽媽很生氣,便過來批評,甚至撕了作業讓她重寫。但女兒還是拖拖拉拉的,媽媽就忍不住動手打了女兒。
媽媽的情緒通過打罵孩子發洩出來了,孩子更加不願意好好寫作業了。
媽媽終於明白,不是女兒學習態度不端正,而是夫妻關係影響了她的行為。女兒太「懂事」,在用自己寫作業拖拉的行為來釋放媽媽的壓抑情緒。
這位媽媽理解了問題癥結後,和爸爸進行了溝通,爸爸回家了,夫妻關係也漸漸融洽,吵架次數越來越少,而孩子作業拖拉的問題似乎也迎刃而解了。
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其實,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能捕捉到父母的情緒變化,對父母的爭執產生負面反應。
經常吵架、衝突不斷的家庭環境會給孩子帶來恐慌和焦慮,而孩子往往會在無意識中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家庭的和諧。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還可能導致孩子成年後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
對青春期孩子而言,情緒波動比較大,如果父母不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而成天爭吵不休,孩子很有可能不能承受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甚至在一時的心理掙扎後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發生令人痛心的悲劇。
2009年2月4日上午11點左右,在豐臺區靛廠錦園小區內,一對夫妻在家中爭吵不休,他們17歲的女兒和10歲的兒子實在受不了,竟然吞下近百粒安眠藥自殺,幸好被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搶救,姐弟倆脫離生命危險。
2015年12月23日凌晨,在揚州寶應凱潤金城小區,一名14歲的男孩從29樓墜下當場身亡。據鄰居反映,近期跳樓男孩的父母經常吵架,男孩多次勸阻,之前還說過你們再吵我就跳樓,父母估計沒當回事。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覺得觸目驚心,孩子慘痛事故的背後,往往是成年人不負責任的爭吵或者家暴。
鄭州一個小孩在目睹了爸媽吵架之後,用綠色的水彩筆寫了四行稚嫩的字:「老爸,我上學了!老爸老媽不要cǎojià(應為chǎojià),再cǎo jià我就自殺。」並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父母吵架,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爭吵,孩子會變得缺乏安全感,總擔心父母會隨時拋棄自己。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庭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孩子也會習得這種行為模式,用攻擊性方式來解決問題,導致人際交往容易失敗。
孩子看到父母整天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對婚姻產生悲觀的看法,日後不願或者很難走進親密關係。
面對父母的猙獰面目和壓抑的家庭氛圍,孩子要麼選擇默不作聲,只想逃離得遠遠的,要麼站在父母其中一方反抗另一方,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遠和親情的冷漠。
每天油鹽醬醋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磕磕碰碰,夫妻之間難免會有衝突,可以說沒有衝突的婚姻是幾乎不存在的。夫妻吵架也是難免的,偶爾的吵架甚至可以促進夫妻關係的健康發展。
但是如果吵架傷害到孩子,父母該如何採取補救措施,把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
1. 不要冷戰。冷戰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會更大,因為在一個互相不搭理,空氣凝結冰冷的環境中,孩子更會不知所措,脆弱自卑。
2. 告訴孩子父母仍然相愛。在電影《怦然心動》中,當朱莉的父母當著女兒的面大吵時,朱莉大哭起來。事後,父母分別來到她的房間。父親澄清爭吵跟女兒沒有關係,然後向女兒保證父母會解決問題的。母親告訴她,雖然生活不容易,但媽媽還是愛著爸爸,因為他是個善良的人。父母在爭吵後的補救行為讓朱莉很安心。
吵架之後,父母要坦誠地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爭吵跟孩子沒有關係,只是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父母仍然是相愛的。
3. 不要對孩子訴苦。父母一方若是對孩子訴苦,甚至歷數另一方的不是,就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各佔他一半的天地,讓小小的孩子在成人的煩惱中糾結,甚至不得不站隊在一方,給孩子帶來的只能是無盡的痛苦和分裂。
遇到衝突時,父母積極尋求良好的溝通方式,讓孩子看到建設性的衝突解決過程,而不是不斷的爭吵,才能把危機轉化成機會教育。
作者簡介:冬平,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