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問題。當寶寶出現沮喪,不知所措、情緒低落時,應該如何應對?面對孩子的壞心情,聰明的家長該怎麼辦?近日,一段小女孩在網上與父親交談的視頻受到不少網友的好評。視頻中的小女孩問「如果我脾氣不好怎麼辦」。
父親的回答「你不必每天都快樂」。在那段視頻中,這位父親的說話方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對女兒的回答充滿了尊重與十足的耐心。「你應該說出自己想法,這樣才能讓我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爸爸會尊重你的底線。若是今天你不想開玩笑,你只要告訴我,我會尊重你的心情。」
情感不是洪水。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不應立即斥責孩子「不要哭」。相反,他們應該接受孩子的低落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疏導。
只有感知到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才能不看著孩子們的脾氣逐漸長大,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他們緩解情緒,避免掀起隨時會爆發的「小火山」。孩子發脾氣,怎麼做個好家長?
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
先傾聽孩子的情緒,要有同理心。當他們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時,便不會再對其產生過多的排斥心理。情感是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主觀感受,所以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出現,就永遠不會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
教育專家指出,中國父母不接受孩子消極情緒是因為過於傳統的理念。當兒童有負面情緒時,成人往往以「不能這樣做」,或忽視抑制。
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練習面對和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也不能意識到兒童在處理這些情緒時需要一段時間的心理過程。
當我感到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會怎麼想?我能做什麼?這樣,孩子表面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內心的「氣」依然存在,「情感垃圾」越積越多,最終失控。然而,同樣的道理,理解情緒並不意味著同意孩子的行為。
也不是讓孩子把情緒作為一種工具,從父母那裡拿走他們想要的東西。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正當的行為必須加以規範。
引導孩子進行思考,想辦法解決
在孩子有壞情緒時,父母應該教會他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給他帶來麻煩的事情,比如:「如果玩具被同學意外損壞,你會覺得很生氣。但你已經拿不回玩具了。我們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好嗎?」
兒童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影響生理變化,如:緊張的心率會加快,害羞易臉紅,恐懼會顫抖等。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做些放鬆,如深呼吸、靜坐、瑜伽等,對於孩子提高情緒意識,穩定情緒波動有很大的幫助。
幫助孩子發現和表達情緒,並闡明原因
父母應該像一面情感鏡子一樣,用語言來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幫助他們感知和識別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一定很難過,不然不會這麼傷心。」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感受。
之後,繼續使用開放式提問方問,「今天的你看起來很不高興,可以告訴媽媽嗎?」弄清背後的原因,才能夠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對症下藥。
不少家長一直頻繁地觸及孩子敏感的神經,讓很多父母束手無策,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法。隨著年齡增長,很多家長發現,對於說教孩子常常無動於衷,更別說是對其進行言語叱責了,大吼大叫跟父母反抗的現象層出不窮。而這,也印證了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
最輕鬆也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繪本的方式教育。《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繪本全部用可愛的卡通形象做主述,並結合了中英雙語的形式,對提高孩子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及閱讀興趣都有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引導孩子改掉愛無理取鬧、撒謊、發脾氣等壞習慣。
整套繪本原價150元,只要69.9元!便可以孩子逐漸成長為好性格的乖寶寶,戳下方連結購買,心動不如行動!
星星妮可總結: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你應該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個好榜樣勝過千言萬語,通過觀察和模仿,讓他們吸收父母的情感風格,在孩子面前恰當地表現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很重要。偶爾和寶寶分享你是如何從錯誤中學到知識的,也有助於縮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情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會出現明顯的好轉。家長只要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實踐,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並成為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