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古人的《愛情最終剪:女士們和先生們》當年在坎城驚喜登場
每到年底的時候,常常看到不少影迷「混剪」出一年裡最精彩的電影畫面片段,作為回顧總結的短片。這種形式的創作也就是製作電影預告片的基本手法,將最精彩的片段剪輯出來拼湊成一部引人入勝的宣傳品。而電影導演在整部長片裡用上這種拾得影像(found footage)進行創作的例子不算太多,在我印象中的始作俑者要算在喬治·巴勒菲的頭上。這位匈牙利導演曾以一部驚世駭俗的《人體雕像》震撼坎城,而這部《愛情最終剪:女士們和先生們》當年也在坎城神秘亮相,給眾人帶來莫名的驚喜!
喬治·巴勒菲(György Pálfi)用好萊塢經典愛情電影的模式構築情節主線,從四百多部電影裡「混剪」出來的片段,重新拼湊出一部「嶄新」的電影,炮製出驚喜連連的視聽效果。妙趣橫生的場景比比皆是,開端、發展、高潮、轉折、大團圓結局一個也不少,而且這個結局絕對讓人喜出望外!這不僅是電影剪輯技術的魅力,也是考驗影迷眼力和記憶的一場聲光盛宴。從目不暇接的情節畫面中,究竟能否識別出角色和場景來自哪部經典作品?當年看完後,我饒有興致地去找回裡面的一些經典作品重新品嘗和回味,我想這也許才是這部奇作給迷影人士的最大收穫。
這部橫空出世的作品在一些影評人看來是毫無實質的花巧實驗,當年巴勒菲之所以能引起萬眾矚目估計就因為捕捉到觀眾的好奇心。形式實驗向來是這位匈牙利導演的制勝法寶,他的處女作《田園風光》和震驚四座的《人體雕像》莫不如是。當然,對於這種實驗拼貼的作品,觀眾看過第一部之後基本上就知道其原理,之後的導演要在結構形式上創新,難度可謂不小。意外地,在最近兩年柏林電影節上出現了兩部用同樣手法創作的影片:《綠霧》和《別指望我會尖叫》,無獨有偶地都入選了柏林最先鋒前衛的「論壇」單元,但影片質量和觀感卻參差不一。
▲蓋伊·馬丁的《綠霧》向希區柯克《迷魂記》致敬
《綠霧》的導演蓋伊·馬丁(Guy Maddin)以拍攝「仿默片」而出名,看過《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的影迷一定深有同感。這部《綠霧》全片的素材來自一百部拍攝於舊金山的電影、電視和廣告片段,且美其名曰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迷魂記》致敬。從陰謀詭計到浪漫愛情,再到眩暈的高潮墜落場景,全都在分章節的結構裡盡情展現。導演富有創意地在拼貼情節裡偶爾散發出數碼效果的「綠霧」,令影片籠罩在一種不斷升級的神秘氛圍裡,這種創新手法是巴勒菲沒嘗試過的。
另一種突破在於剪輯,原有影片裡大部分的人物對白被剪掉了,只保留剩下很少。結果看到的是人物在說話前後的嘴部動作,怪誕幽默的效果既像是在彼此調情,又像是在故意隱瞞各自的秘密。更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影片裡的監控畫面上出現了流行組合N*Sync的MV,麥可·道格拉斯自我調侃《本能》裡的全裸後背,以及最後偵探不小心燒掉膠片引發火災的情節。這種時空錯亂的幽默感是創作者對「拾得影像」直接幹涉的結果,製造出「元電影」的氛圍,給這部貌似無序的實驗之作增添不少接地氣的意味,同時也給日後進行類似創作的導演更廣闊的挖掘空間。
▲《別指望我會尖叫》是一部高度私人化的實驗作品
相比起詼諧有趣的《綠霧》,來自法國導演Frank Beavais的處女作《別指望我會尖叫》就顯得矯情自戀多了。導演用「傷感」的畫外音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長經歷,包括最近與男友分手,面對父親過世的悲痛,以及在偏遠小城鎮生活的描述。而配上他自述內容的則是來自導演本人看過400多部電影裡抽象和詩意的畫面。影像與畫外音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內在的聯繫,感覺像是用夢幻的影像來呈現導演的親身經歷。
這種聲畫分離的手法早已被他的法國前輩們玩透了,戈達爾的《電影史》、《愛的輓歌》、杜拉斯的《印度之歌》等等。而且他還刻意地抽走原片的音軌和聲音,只剩下他囈語般的聲音在嗡嗡作響,乏味枯燥的觀感自然不斷浮現。他並不像《綠霧》那樣主動邀請觀眾參與到拼貼的情節裡,反而利用隱喻的畫面拒絕觀眾的進入。在我看來,除了炫耀創作者的觀影量之外,這部充滿高級迷影意識的實驗之作沒太多趣味可言,耐看程度遠遠不及喬治·巴勒菲的《愛情最終剪》。
從這三部作品來看,製作這種「混剪拼貼」的影片不僅要建立在超強的觀影量之上,也要具備超凡的耐心和精湛的剪輯技術。從巴勒菲前無古人的「愛情故事」,到加拿大導演對影史經典的戲仿重現,再到新一代導演的聲畫分離嘗試,這種「混剪拼貼」的創作逐漸超出原有的實驗意味,愈加成為導演風格的一部分,或詼諧有趣,或高度私人化,這全是拾得影像作品在日後發展的可能性。
亞洲導演的非母語作品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如沐愛河》丨 《合法副本》
侯孝賢:《咖啡時光 》丨《紅氣球之旅》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丨《臉》
河瀨直美: 《七夜待》丨《聖草之愛》
是枝裕和: 《真相》
黑澤清: 《暗房秘密》
杜琪峯:《復仇》
王家衛:《藍莓之夜》
婁燁:《花》
樸贊鬱:《斯託克》
奉俊昊:《雪國列車》
阿斯哈·法哈蒂:《人盡皆知》丨 《過往》
洪常秀:《在異國》丨《自由之丘》丨 《克萊爾的相機》
電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蝕入侵》丨《魚與貓》丨 《關於搶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感覺就像愛》丨《沙灘鼠》
奧利維爾·拉克謝: 《大火將至》丨《含羞草》丨《你們都是隊長》
皮耶特羅·馬切羅: 《馬丁·伊登》丨《遺失與美好》丨《狼的嘴》
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浪潮》丨《黑夜造訪》丨《克利夏》
烏利胥·柯雷:《平頂房》丨《窗戶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賈法·帕納西:《計程車》丨《這不是一部電影》丨《閉幕》丨《三張面孔》
昆汀·杜皮約:《鹿皮》丨《在警局!》丨《錯》、《惡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丨《白日焰火》 丨《夜車》丨《制服》
克裡斯託夫·奧諾雷:《212號房間》丨《喜歡、輕吻、快跑》丨《浴男》
小克萊伯·門多薩:《巴克勞》丨《水瓶座》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高個兒》丨《親密》
坎城「導演雙周」精選
《高潮》
《心靈暖陽》 《騎士》
《鹿皮》 《初戀》 《我的情敵是冰箱》
《給我自由》 《潛行蒼茫大地》 《狗不穿褲子》
《多餘的恩典》 《冥王星時刻》
《然後我們跳了舞》
《自由了!》 《候鳥》
《燈塔》 《殭屍兒童》 《羅姆男孩》
《佛羅裡達樂園》 《我不是女巫》 《童女貞德》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