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場)
時間:2020年3月22日上午
地點:廣州雕塑公園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
親愛的媒體朋友:
今天是2020年3月22日,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和有關負責人出席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例行新聞通氣會。春天是廣州最好的季節之一,我們今天選擇在廣州雕塑公園舉行這場特殊主題的新聞通氣會。在過去一兩個月時間裡,我們的新聞通氣會得到央媒、省媒、市媒以及市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今天迎來了疫情防控系列新聞通氣會的第50場。昨天中午和昨天晚上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頭條都是廣東、廣州在整個疫情防控包括信息公開的相關報導,這也是對我們今天在座的所有媒體朋友一直以來的努力和積極參與給予最高的褒獎。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對不同階段的疫情防控工作都作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總書記特別稱讚在前線毫無畏懼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的廣大醫務人員,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總書記提出要廣泛宣傳他們的感人事跡,在全世界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3月20日下午,省委主要領導在廣州南站歡迎從前方歸來的抗疫英雄;3月20日晚上市委主要領導張碩輔書記、溫國輝市長在廣州花都的孤兒療養院,對集中隔離廣州地區醫務人員表示親切慰問,祝福他們、歡迎他們,並作各方面的安排。當天晚上,廣州市所有地標式社會宣傳的大屏包括廣州塔、廣州國際媒體港、廣州海心沙、獵德大橋以及來自交通地鐵系統的大屏,全覆蓋展示了廣東地區前往湖北一線抗疫的2484名醫務人員,每個人的名字都不落下。這幾天,2484名前往湖北武漢、荊州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的照片,將閃亮登在在整個城市的中心,登上所有地標式的城市大屏。
人民的國家為人民,英雄的城市尊敬人民英雄。這就是我們在這個時候貫徹好國家和省、市的要求,整個宣傳系統認真為人民英雄鼓與呼。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每一段歷史都會成為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塑造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品格。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疫情形勢仍然非常嚴峻,我國已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每位前往一線的醫務人士,每個在各個崗位上堅守地為抗疫工作做出貢獻的,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可歌可泣;尤其是前往湖北一線馳援抗疫工作的廣東援鄂醫療隊,一共2484名醫護人員,他們是新時代最美逆行者,他們守初心、擔使命、不畏生死的精神氣質如何展示,如何向奮鬥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普通無名英雄致敬,真實地記錄和還原歷史,無疑是每個人共同思考、共同完成的一項工作。
廣州是城市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2200多年的歷史使我們城市成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廣州不管是從羊城的五羊銜穗也好,從記憶上都可以找到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我們在廣州市林業園林系統,包括我們越秀公園,包括中國近當代著名雕塑家尹積昌老師,可以說廣東雕塑界乃至全國雕塑界代表性人物。包括廣東廣州雕塑界各位領軍式的人物,全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代表雕塑作品都成為這個城市最美好的記憶。
近當代,特別是廣州地區、廣州美院的各位雕塑家,包括廣州雕塑院特聘的一批雕塑界人士通過雕塑作品跟城市同呼吸、跟城市發展與時俱進。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如何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傳播我們城市大愛、城市文明,如何通過媒體的傳播來記錄抗疫整個光輝歷程,值得我們共同關注今天新聞通氣會在廣州雕塑公園舉行,我們看這個方向的那個雕塑,這是2003年的非典記憶,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和世界醫務界最具標誌性的人物鍾南山院士的雕像。反映了城市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的時候,城市是如何在國家和省的統一領導下,共同打贏一次又一次的戰「疫」。
今天出席新聞通氣會的各位嘉賓是:廣州市國家檔案館館長馮秋航先生,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先生,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彭宇先生,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常務副總編輯黃卓堅女士,廣州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先生,廣州市白雲山雕塑景區管理中心主任姚勇先生。
以上幾位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將共同回答媒體朋友的提問。這次由衷感謝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市林業和林園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及提出創意的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也感謝在臺下就座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喬永慧女士,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王昱女士。
現在進入今天通氣會的第一個議程。首先,有請廣州市國家檔案館館長馮秋航先生,為我們介紹2003年非典戰疫檔案保存情況和2020年抗疫檔案徵集計劃。
馮秋航:
各位媒體朋友們:
上午好!感謝大家對檔案工作的關注!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發揮著存憑、留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檔案收集和開發利用工作一直是我館的重要工作。
2003年非典期間,市檔案局(館)積極指導非典檔案的收集和整理,確保了重大事件檔案的齊全完整。我館目前保存的抗擊非典疫情檔案包括兩部分:一是廣州市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辦公室以及市人大常委會、市愛衛委等共24個單位的有關抗擊非典疫情的文書檔案1119件,包括各類大事記、會議記錄和防控指引;二是向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10餘家市級醫療機構收集的抗擊非典疫情檔案目錄。按照《檔案法》的規定,第二部分的檔案目前仍保管在各形成單位,自形成之日起滿20年向我館移交。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館立即利用館藏非典檔案,組織人員編寫了4期檔案資政參考,為市領導決策和各工作機構借鑑疫情防控工作經驗提供檔案支撐,得到張碩輔書記、溫國輝市長、陳建華主任等市領導的批示肯定。與此同時,我館和市檔案局聯合派員進駐市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綜合組的檔案專責小組,督導指揮部辦公室各工作組有關疫情防控文件材料的形成和收集工作,制定要求,統一標準,明確操作規範,確保疫情防控檔案應收盡收、有序進館。
為進一步豐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檔案資源,我館正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目的是為了真實記錄廣州市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在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領導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史過程,永久保存我市在抗擊疫情中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珍貴記憶,有效整合利用全市抗疫檔案資源。
徵集範圍:(一)反映廣州市廣大人民群眾、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抗擊疫情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的檔案資料,包括文字材料、照片、音視頻和防護用品等各類實物。特別是反映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交通戰線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公安幹警、志願者等抗疫一線人員的工作資料、心得體會、抗疫日記、請戰書、火線入黨申請書、志願服務憑證、捐贈物資憑證、宣傳資料、科普材料、強制休息令等。(二)反映廣州市醫務工作者全力以赴支援湖北省武漢市、荊州市等地抗擊疫情的檔案材料。包括作出貢獻的個人、團隊的事跡材料、日記、照片、音視頻等。(三)反映街道(鄉鎮)、社區(村)等基層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檔案資料,包括開展抗疫工作文字材料、登記表、照片、音視頻、媒體宣傳材料和防疫通行證、橫幅等實物。(四)抗疫期間,反映市民居家生活工作、企業生產及城市面貌的文字材料、照片及視頻資料等。(五)各新聞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在直播、採訪過程中形成的紀實性資料和宣傳報導材料。(六)以「防疫抗疫」為主題創作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音樂、書法、篆刻、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七)其他能夠反映抗擊疫情工作,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文字材料、圖片、音視頻、實物等檔案資料。
徵集方法:(一)以自願捐贈為主,熱忱歡迎有捐贈意願的社會各界、各團體及有關個人通過發送郵件,或者來函、來電商洽徵集檔案資料具體事宜。(二)凡經審核徵集入館的檔案資料均歸國家所有,本館對已徵集入館的檔案資料進行整理、保管,並按照規定向社會提供利用。捐贈檔案資料者,對其捐贈的檔案資料享有優先利用權,並可對檔案資料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見。(三)對於自願捐贈檔案的單位及個人,本館將按照有關規定與捐贈者辦理交接手續,並頒發感謝函或者捐贈證書,對捐贈重要或珍貴檔案者給予獎勵。
聯繫方式:市國家檔案館接收整理部,聯繫電話:31050847、31050886,徵集郵箱:gzzhengji@163.com。
歡迎各類機構組織和個人積極向我館捐贈,此次徵集的檔案資料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真實歷史記錄,它們將永久保存在我館。接下來,我館將站在記錄歷史、啟迪未來、服務社會的高度對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源進行系統整理、深度開發,為政府部門提供資政參考,為科研機構提供研究數據,為今後預防和應對類似疫情提供經驗,為社會公眾提供展覽陳列,向人們生動展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廣州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偉大鬥爭精神。謝謝!
朱小燚:
非常感謝廣州市國家檔案館館長馮秋航先生的介紹。2018年1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重要節點再次來到廣東廣州,特別來到老荔灣,來到永慶坊,在永慶坊發表重要講話。當時讓全國人民記憶深刻的是: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些記憶如何留下來?其實從國家到省、市國家檔案館等有關部門,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為我們奉獻著。這次發布內容包括2000多名不計報酬、不計生死前往武漢一線的醫務人員,我們就是要通過檔案的形式讓他們的感人事跡留存下來,真正學習踐行總書記所提出的:讓城市留下記憶。非常感謝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為整個城市記憶的留存,一直以來所做的專業的、默默無聞的工作。非常感謝。
接下來,有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先生,他將為我們介紹全市林業園林系統及公園等公共空間作為城市記憶的各類藝術建設情況,以及下一步計劃。
陳迅:
各位媒體朋友,上午好!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們每天都被震撼著、感動著、溫暖著、激勵著。在這場戰「疫」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不顧個人安危,夜以繼日奮戰,他們就是我們的逆行者!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十七年過去了,「逆行者"在疫情蔓延時再次冒著危險在我們面前築起生命的「保護線」。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2006年建成的抗擊非典紀念主題雕塑園,它記載了「非典」期間,白衣天使們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奮力抗爭,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印記。本次活動選擇在這裡舉行,是我們對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希望有更多的優秀作品落戶這裡,以雕塑、以公園為載體記錄時代聲音,弘揚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和愛國情懷。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之處,正是歷史的積澱、文化的傳承,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品格。可以說,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而作為承載城市記憶的最佳平臺中,我們的公園景區當仁不讓。
坐落在越秀公園的五羊石像,來源於五羊仙子為救市民於災荒而下凡的美麗傳說,如今已是廣州羊城美譽的由來。越秀山上的廣州明長城與鎮海樓記錄著廣州悠久歷史的片段,鎮海樓的五毀五建是明代至今廣州所歷滄桑的見證。
孫中山先生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廣州人民為紀念他而興建的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在廣州傳統城市中軸線上形成了前堂後碑的雄偉氣勢。紀念廣州「三二九」起義和廣州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廣州黃花崗公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均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文歷史沉澱深厚之地。而在廣州麓湖湖畔,莊嚴肅穆的冼星海半身塑像下就安放著這位愛國音樂家的偉大靈魂。
在新中國成立後,廣州歷史變遷的痕跡更深深地刻畫在廣州的公園景區之中,而園林藝術的結晶也成為歷史的重要見證之一。修建於1962年的白雲山山莊旅舍曾接待過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位于越秀區的蘭圃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為接待來穗的國家領導人和重要外賓的地方,朱德、葉劍英、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以及尼克森、西哈努克、李光耀等貴賓曾在此駐足。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則在流花湖公園的流花西苑內親手植下友誼樹,作為中英友誼的象徵。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廣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綠化園林部門,我們在全國率先興建了融合中西文化風情的草暖公園、雲臺花園和雕塑公園等景區。位於雲臺花園內的「誼園」內擺放著與廣州市結為友好城市的外國友城贈送給廣州市政府的禮物,是體現廣州市外交成果的重要窗口。而廣州雕塑公園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以雕塑為主題的公園,現有雕塑作品150餘件,其中,以表現古城廣州不同歷史時期人文和歷史風貌的雕塑最具代表,最富特色。
廣州,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在城市的公共空間內,保留著許多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下一步,廣州市林業園林系統將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白雲山還綠於民及公園景區品質提升係為契機」,把生態建設與文化記憶有機結合在一起,敞開公園景區大門,擴大與外界的溝通聯繫,積極參與時代大事件中去,致力把更多歷史文化藝術元素植入城市綠化公共空間,為廣州留下更多的城市記憶,期待大家的支持,謝謝大家。
朱小燚:
非常感謝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先生的介紹。市林業和園林局直屬的各部門在公園內展示抗疫作品,這點也是踐行省委主要領導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範城市,尤其是包括在雲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未來打造計劃裡面。昨天市委主要領導在周末的時候來到白雲區風景管理局,落實防疫的相關工作,這個工作繼續請央媒、省媒、市媒進行報導,真正是落實和踐行「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黨委為人民」的工作。非常感謝陳迅副局長的通報。
接下來,有請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彭宇先生,他將為我們介紹廣州地區藝術家開展抗疫主題創作情況。
彭宇: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廣州市文聯做為全國文藝界最早提出文藝戰「疫」倡議單位之一,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積極組織和發動我市各文藝家協會、各區文聯及廣大文藝工作者開展文藝戰「疫」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宣傳戰線「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責任擔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政治站位高,宣傳發動快
自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市文聯黨組就積極謀劃,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廣州文聯各級各類民間組織龐大、專業權威、網絡健全等系統優勢,最廣泛集結文藝戰線力量。1月25日,廣州市文聯「南國文藝」微信公眾號開始宣傳防疫政策、科普防疫知識、發布文藝作品。1月27日,廣州市文聯即向全市文藝工作者發出「同舟共濟、文藝戰『疫』」倡議,並聯合市文廣旅局向全社會發出《關於開展「同舟共濟 文藝戰『疫』」文藝作品徵集的啟事》,號召大家用文藝形式投入抗疫鬥爭。全市文藝工作者群情激昂,紛紛用文藝的方式表達大愛之心、關切之情,掀起了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的熱潮。截至目前,廣州市文聯共徵集到文藝作品6000多件,涵蓋文學、美術、書法、音樂、攝影、動漫、戲劇、舞蹈、曲藝、民間文藝、朗誦、影像、宣傳海報、設計、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
二是文藝名家積極響應,精品力作不斷湧現
文藝戰「疫」打響以來,李鵬程、崔頌東、汪曉曙、羅洪、金城、歐凱明、史前進等各文藝家協會主席紛紛帶頭,陳永鏘、連登等老一輩文藝名家發揮餘熱,葉正華、任永全、吳非凡、依力凡、東山少爺等「當打之年」的文藝工作者全情投入,佳作頻出。由廣州文藝志願者協會、廣東廣播電視臺任永全工作室等單位聯合製作的粵語公益歌曲《無言感激》,唱出了大灣區人民對醫護人員的祝福。市動漫協會副主席林帝浣(小林)創作《武漢加油》等漫畫獲得過百萬點讚,執導的紀錄片《逆行無悔:前線醫療隊抗「疫」實錄》獲得千萬次的轉發。他還在省內和武漢十多家抗疫一線醫院舉辦了動漫展,受到廣大醫護人員及病友們的熱烈歡迎。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作品採用「雲創作」「雲演唱」「雲演奏」「雲錄製」等方式進行,綜合利用多種平臺資源精心打磨。如由市文聯指導的抗疫歌曲《紅手印》,便是採用了廣州填詞、河南譜曲、北京和廣州分開錄製、加拿大合成,廣州剪輯等「雲製作」完成的音樂作品。
三是作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鮮明,弘揚了正能量
文藝戰「疫」開展以來,廣州市文聯一直保持與各協會、各位文藝家密切聯繫,一方面及時了解掌握他們創作動態,當好黨和政府聯繫文藝界的橋梁和紐帶;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分類指導,把好政治關和意識形態關。我們還積極聯繫各媒體單位,及時推介藝術家的優秀作品,量身定做的各種專題報導。這不僅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也極大地鼓舞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進一步促進了他們的創作,形成了良好的循環。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原創藝術作品先後席捲全網,起到了凝聚社會共識,鼓舞民心士氣的作用,為打贏防疫戰傳遞了正能量。其中既有歌頌一線抗疫工作者的《戰疫魔》《戰「疫」英雄譜」》《逆行者》《白衣天使守護你》《我不能回家》,流露真情、鼓舞鬥志的《只爭朝夕除疫病,不負韶華譜壯歌》《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天佑武漢》《堅守一座城》《相守同行》,也有借物詠懷、情感質樸的《你街頭的熱乾麵》《風中的木棉》,還有溫暖細膩、感人肺腑的《隔著時空擁抱你》《愛•同行》等。
此外,廣州市文聯還加強對作品扶持力度。日前,已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廣州市文聯繫統全力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引導工作方案》,接下來將繼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進抗疫文藝創作、建立抗疫文藝作品資源庫、出版抗疫文藝作品集等工作。
謝謝。
朱小燚:
感謝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彭宇先生的介紹。廣州的文化文藝底蘊非常豐厚,在偉大的時代、在偉大的大事件面前,如何集結全市包括體制內、體制外所有文學藝術愛好者、專業創作人的智慧,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用自己的專業和熱情來謳歌這個時代,記錄偉大事件,同時也歌頌這個偉大時代。感謝彭宇副主席的情況通報。
接下來,我們有請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常務副總編輯黃卓堅女士進行發布。
黃卓堅: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雕塑公園是美術的殿堂,也是記錄歷史的地方。此時此刻,四周的雕塑就是非典時候的印記。我們的新聞通氣會選擇在這裡舉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計劃,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新聞辦公室、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手印·銘記」大型活動即日啟動。我們想以特別的方式記錄目前還在進行的這場抗「疫」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我們希望收集廣東省馳援湖北2484名醫生護士的手印,我們希望收集廣州地區英勇抗「疫」的醫生護士的手印,我們希望收集全國、乃至全球抗「疫」英雄的手印,然後選取永久之地標,對發生在庚子年的我們大家都見證的這些驚天動地的壯舉作永久之紀念!同時,這些手印將被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永久收藏。
這幾天,大家一定注意到,一個名叫「你的名字,我們的榮光」的活動在我們這座城市舉行。每天夜幕降臨,廣州塔和廣州各大地標的大屏依次閃出廣東馳援湖北2484名醫生護士的名字,這是創歷史之舉,這是我們這座城市對英雄的最高禮遇。同樣,「手印·銘記」大型活動也是對英雄的最高禮遇,手印是雙手摁出來的,這一雙雙手是託舉生命的手、是起死回生的手,每雙手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讓我們記住這些故事、傳頌這些故事。同時在全社會營造尊重醫生護士的氛圍、營造崇尚科學的氛圍,為提升社會大眾公共衛生意識貢獻力量。
自從1月24日除夕之夜第一批醫療隊出發後,廣東共派出了26批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他們有的進駐了定點醫院,有的接管了當地醫院ICU,有的負責方艙醫院,有的負責病毒檢測,有的負責社區疫情監控……他們逆行執甲降魔、他們無問個人生死。同樣,在廣州本地,也有大批這樣英雄的醫生護士,我們的城市由於有他們的護衛,平靜安寧;我們的家庭由於他們的護衛,幸福溫馨;我們的生命由於他們的護衛,健康無虞。
在這場戰役中,媒體人以全媒體的方式做了詳盡的報導,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記錄。「手印·銘記」同樣也是對歷史的一種記錄,我們深知它對歷史的意義,也深信它對這座城市的作用。
下面,我介紹一下活動的主要內容。
第一,收集手印
從今日起,我們將逐一收集廣東醫療隊所有馳援湖北前線的醫護人員的手印、收集廣州地區抗「疫」醫生護士的手印,同時,我們還將收集全國乃至全球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的手印。因為這段戰「疫」史不僅僅是中國的戰「疫」史,更是全人類的戰「疫」史。在這裡鄭重發布,我們已經收集了鍾南山院士的手印,作為1號手印。
第二,建檔珍藏
我們收集到的所有手印和相關資料,都將珍藏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裡。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將開闢專區,永久珍藏這些資料。
三、建手印大道
我們將在廣州恰當的地方,打造一條「手印大道」,所有徵集到的作品,都在這裡展示。
四、面向社會徵集雕塑展示方案
我們期待「手印·銘記」活動能夠激發美術家的創作靈感。期待抗疫主題雕塑作品和未來的「手印大道」相映生輝。
我們將依託廣州市區融媒中心的新花城客戶端作為主平臺,以廣州日報官方微信、微博、客戶端以及抖音、今日頭條等第三方平臺為配套平臺,徵集抗「疫」手印作品展示創意,並對徵集來的創意進行網絡投票。
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一起來出謀劃策,貢獻你們的奇思妙想。
我們在雕塑公園可以尋覓到抗非典的故事、抗冰雪災害的故事,而抗「疫」手印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講述。
謝謝大家!
朱小燚:
非常感謝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常務副總編輯黃卓堅女士給大家發出的倡議。同時也現場展示了3月18日鍾南山院士親自留下的左手和右手的手印以及鍾院士籤名。剛才黃卓堅女士也講了這個活動從創業之初就得到媒體的大力支持,今天這場新聞通氣會更多是一種倡議,我們也提出了未來徵集的幾個維度:首先是全覆蓋,包括「不計報酬、不計生死」直接到前線可愛的、可敬的2484名英雄醫務人員。當然不僅限於此,全國的數萬名馳援湖北一線抗疫英雄,他們也可以成為整個「手印·銘記」活動的徵集對象,包括全國的媒體。再放大一個維度,目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疫情防控的形勢非常嚴峻,包括前段時間一直支持中國政府客觀發聲的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和相關各個國家的專家,包括全球在不同國家共同堅守本國抗疫一線守望相助的、聯防聯控的各國、各民族、各人民代表都會成為這次活動的參與者或者手印徵集對象。這個活動從今天開始我認為僅僅是一個起點,未來如何更好完善方案實現落地,包括剛才的倡議,選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大道就是最好的形式?我覺得這只是一個倡議,未來還希望得到相關專業人士特別是規劃、林業園林、城市建設等各個專家的支持,我們一定把最好的創意以最好的方式得到展示,特別是具有創意的各個媒體朋友們,希望在接下來過程中,除了發布今天這個倡議之外,在未來繼續提供更好的建言獻策。這也是把好的倡議更好落地的重要支持。
以上是四位相關負責同志的主發布,接下來把提問時間留給媒體朋友,也請工作人員做好準備,請獲得提問機會的媒體朋友提問前,先通報所共事的媒體單位。
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記者:
請問黃總,為什麼要用「手印」的形式記錄戰疫英雄的故事?
黃卓堅:
謝謝你的提問。手印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的印記,而且手對醫生護士來說也是他們工作很重要的方式,他們這隻手對生命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就想到手印這樣一種方式。大家可以看到鍾南山院士的手印,紋理特別清晰,對於保存歷史的瞬間,有一種特別的作用。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這個問題想請問陸院長,廣州面對這次新冠疫情的主題創作,對比17年前抗擊非典的雕塑作品,這次主題創作會有什麼樣的特點?
陸增康:
感謝媒體的提問。從歷史眼光看,抗擊非典和新冠的過程必將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這種事件也必然會成為較長一段時間中當代美術表現的主題。
作為藝術創作者介入抗擊疫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對抗疫過程的視覺記錄,並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描繪激發受眾的感知和信念。2003年4月,當得知廣州中醫院護士長葉欣抗擊「非典」因公殉職時,我院退休院長唐大禧毅然加入到抗疫題材的創作當中,為葉欣護士長塑像。2003年6月,非典疫情尚未結束之際,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組織下,老院長唐大禧與潘鶴、梁明誠、黎明、俞暢、鍾志源等雕塑家集體創作了我們身後的大型抗非典紀念性雕塑《保衛生命》。另外,俞暢、許鴻飛、王衛寧等塑造的《鍾南山》《鄧練賢》《陳洪光》等都是反映抗擊「非典」事件的主題雕塑。
在今年的抗擊「新冠」主題雕塑創作中,我院12位在職雕塑家、7位客席雕塑家目前已完成了30件雕塑、3幅畫作的主題創作。用刻刀記錄下「抗疫」的難忘瞬間,凝固成感動你我的溫暖,銘記於心,傳承永恆。
這些作品素材都是源於抗擊疫情的現實題材,集中表現了「醫者仁心」的大愛和最美逆行的高尚情操,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是雕塑創作者向樸實而又崇高的醫護工作者致敬。謝謝。
朱小燚:
感謝媒體朋友的提問,感謝廣州市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的介紹。這是2003年非典抗擊過程中,保衛生命的主題創作。大家知道總書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發表重要講話,就是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直按照這個要求嚴格落實。非常感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想問一下馮館長,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付出醫務人員的手印進館後,市國家檔案館將如何保管?如何向市民展示?謝謝。
馮秋航:
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是集中和永久保管檔案資料的綜合檔案館,手印進館後將作為國家所有的抗疫實物檔案永久保存。首先是保管好。市國家檔案館共有46個符合國家標準的檔案庫房,面積共計2萬平方米,能容納400多萬卷檔案。檔案館配備智能檔案管理系統,館庫設施設備齊全先進,檔案庫房能夠滿足保溫、隔熱、溫溼度控制、防潮、防水、防日光和紫外線照射、防塵、防汙染、防有害生物、防盜等防護要求,確保檔案實體安全。同時要用好這批檔案,發揮存史、教育等功能。我們將與主辦單位一起進行周密策劃,不僅展示「手印」,還將收集每一位手印主人背後的抗疫故事,把他們的精神講出來。
謝謝。
朱小燚:
感謝廣州市國家檔案館館長馮秋航先生的介紹。對未來包括所有來自國內、廣東和國際的手印,相關方的安排作了非常專業和妥善的安排。
藉此機會,請媒體朋友多關注一下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其實他們是伴隨著整個城市發展,特別是新中國70周年的歷史,歷任檔案局(館)的領導,他們也是城市最專業的一批工作人員,在大學城新建的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整個規模剛才馮館長也做了介紹,管理理念跟城市在全球的地位是相呼應的,我想這次的活動能夠得到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的大力支持,也反映了廣州市檔案系統的站位和專業機制。非常感謝馮館長。
羊城晚報記者:
今天在紀念抗擊非典的園區裡面舉辦發布會,對於很多人來說依然記憶猶新,17年後,抗擊新冠疫情的雕塑作品再次選址在這裡,請姚主任談一下對於選址的構想?
姚勇: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雕塑公園的建設初衷。二是雕塑公園的使命。廣州雕塑公園是廣州市政府在1996年為隆重慶祝廣州建城2210年而興建的雕塑主題專類公園,園內共收藏了150餘件優秀的雕塑作品,匯聚了潘鶴、唐大禧、俞暢、許鴻飛等40餘位優秀雕塑嶺南大家的智慧結晶。廣州雕塑公園還被譽為廣州一部「綠色史書」,用雕塑藝術創作手法記載了廣州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選址雕塑公園就是讓人民銘記歷史、記住歷史。
剛才陳局把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概括為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的印記;雕塑院陸院長也專門著重介紹了葉欣烈士的雕像;在我的左前面有四尊以葉欣烈士為代表的烈士雕像,平時有市民遊客、企事業單位、事業團體有組織或者自發來憑弔、瞻仰瞻仰,獻上一束鮮花以表思念和敬仰。我們尊重英雄,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倡導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
這兩組抗疫雕塑相互呼應更有利於我們講好英雄故事、講好雕塑故事、傳承民族精神。這也是我們雕塑公園的職責和使命。另外,在這次抗擊肺炎疫情的雕塑組將選址在我身後35米長並且標有鍾南山院士頭像的浮雕牆上面,這些白衣戰士象徵著「民族脊梁」,從這裡上去要登上十幾步的臺階,寓意著在危難時刻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屈服,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廣大醫護人員、白衣執甲展現了大無畏的擔當精神。是他們用大愛喊出了「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的中國最強音。
與此同時,全長正好100米,另一頭則是一組大型的雕塑組《古城輝煌》,反映的是2100年前嶺南文化及軍事盛況,我們希望疫情不再延續,災難不再重演,這也是白雲山人對人類未來安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建議選址在這個地方。謝謝。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記者:
我們了解到,本次廣州市文聯徵集作品有全國各地包括大灣區城市的一些作品,能不能請文聯的彭主席介紹一下情況?謝謝。
彭宇:
感謝你的提問。確實本次廣州市文聯徵集到作品有不少來自大灣區和全國各地其他城市。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包括此次總量徵集到6000多件作品,這個數字都是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的。一方面說明文藝確實有它的特殊功能,在特殊時期可以起到宣傳教育、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撫慰心靈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這場抗疫鬥爭牽涉億萬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蘊含著非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也應該主動介入重大事件現場,積極地去反映這些真實深刻的人間大愛。所以本次徵集作品呈現井噴之勢,形成了特殊時期的「戰疫文藝」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我們收到了來自大灣區的文藝名家、文藝家協會會員、熱愛文藝的普通市民作品200多件(組),來自北京、湖北、重慶等地的文藝愛好者來稿近80件(組),表達對身處一線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們的敬意和衷心祝福,對疫區人們感同身受的焦灼和祈願。這些作品質量都很不錯,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如徐裡、李勁堃、許欽松、石俊(中國澳門藝術事務學會副會長)、林天行(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沈平(中國香港水彩畫研究會會長)等名家都分別以書法、中國畫、油畫等形式創作了作品,來表達粵港澳地區與內地同呼吸、共命運,民心相通、眾志成城的人文灣區精神。我剛才提到的由廣州文藝志願者協會創作《無言感激》,作詞就是香港著名的音樂家向雪懷,演唱者也有粵港澳演藝界代表。還有歌曲《天佑中華》由粵劇藝術名家、梅花獎得主蘇春梅聯手香港著名作詞家鄭國江創作,歌曲傳達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歌曲一經推出即受到了廣泛歡迎。粵語童謠《跳火光》則唱出廣佛人民對早日戰勝疫情的期盼與祝福,傳遞抗「疫」必勝的信心和決心。「粵港澳大灣區」的文藝工作者通過「雲錄製」「雲合唱」等形式合作,既加強了交流,也聯絡了感情,營造了濃厚文化藝術氛圍。
我的介紹完了,謝謝。
朱小燚:
非常感謝媒體的提問,也感謝彭宇副主席的回應。彭宇副主席講到廣州市文藝戰線在整個疫情存續期間,運用文藝獨特的視角,運用專業的水準來記錄,得到國家和省相關領導特別是省美協和市文聯領導的指導。彭宇副主席提到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廣州市文聯的主席等既是文藝名家也是國家、省各級有關文藝部門的主要領導,他們一直關切整個廣州文藝工作創作。我相信他們會繼續用勤勞的雙手,對這個新時代、對有關戰「疫」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藝術工作,用專業的精神努力創作一個個好的文藝作品。
剛才發布的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及兩位專家和管理部門的負責同志都在各自發布中講到,這項工作是中央對各地各有關政府提出的明確指引;這項工作也是這麼多年城市的發展方式,尤其是今年的形勢下,更要有所提高,加以行動落實。
剛才各位負責同志都講在兩次重大抗疫工作中,我們都是主力軍之一,我們都是衝在一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3年非典抗擊工作中,有很多記憶通過個人形式存在。
借這個機會展示一下相關的物件。首先為媒體介紹的是2003年在非典疫情取得勝利的時候,由廣州日報從2003年6月14日到7月13日,連續31天連載由廣州醫科大學的宣傳部長魏東海教授撰寫的《鍾南山傳奇》,這是第一次非典的文學創作,通過媒體的方式,反映了廣州地區媒體的敏感,也反映廣州地區各級創作人員的責任擔當。這本書最後由經濟日報出版社直接成冊,這是2003年第一本反映抗非英雄鍾南山的傳奇。
其次,也是由魏東海先生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部專注出版鍾院長為代表中國醫務人員風貌的畫冊,這是鍾南山永遠的青春時刻。這段時間大家都關注到,當時67歲現在84歲的鐘院士跨越2003年到2020年17年的傳奇,我們記住這位不老的民族抗疫戰士青春之路。
再次,這是以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出版鍾南山掠影院士人生十事——Ten storys in the life of DR.zhong nanshan。我為什麼講這段英文?這是全球第一本反映鍾院士的中英雙語畫冊,這是幾個「第一」。
最後,1997年1月15日由中共廣州市委作出的《關於開展學習模範共產黨員鍾南山同志活動的決定》,這些都是在接下來廣州市國家檔案局,包括城市各個職能部門,我們要留下記憶、要追溯歷史、要正視當下,同時我們要展望未來。
非常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新聞通氣會,明天將繼續進行例行新聞通氣會,請大家留意相關的信息。剛才相關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的相關新聞通稿,包括鍾院士的手印以及所展示的這些資料都會在新聞通稿素材中提供給大家,如果大家想近拍的,也可以向工作人員索取。
感謝今天出席新聞通氣會的廣州市國家檔案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市文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以及白雲區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以及給我們提供大力支持的廣州雕塑公園的各位,沒有你們的支持,新聞通氣會不會從第1場辦到今天的第50場。再次感謝媒體朋友的出席,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