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也稱為心肌梗死,是臨床多見的心臟病類型。因該病預後差,死亡率高,因此人們對心肌梗塞通常都談之色變。
本文將與大家來探討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幫助大家減少心理恐慌,加強自我預防意識,從而避免心肌梗塞的危害。
一、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就是指急性心肌的缺血性壞死。絕大多心肌梗塞患者都有冠狀動脈疾病史,由於冠狀動脈供血情況不理想(減少或中斷),引起局部心肌的嚴重並持續性的急性缺血,最終會導致心肌缺血性壞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患者局部血管管腔狹窄,不利於心肌接受到血管供往心肌的血液,而側支循環尚未建立會加重心肌缺血狀態。
二、臨床症狀及梗塞先兆
由於不同患者梗阻程度不嚴重,所表現的臨床症狀也各有差別。輕者無明顯異常表現,但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表現為:持續性的胸骨後疼痛、發熱、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生化檢查結果提示白細胞計數增加、血清心肌酶升高、心電圖反映急性心肌損傷。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幾日可出現前驅症狀,需引起的大家的注意,若出現以下症狀,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心肌梗死,避免嚴重後果的發生。
(1)心絞痛。近日發作頻率較高,嚴重程度持續加重,疼痛持續時間久,在平靜休息狀態下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均未得到有效緩解。在休息中或熟睡過程中也會發生心絞痛。
(2)突發性腹部疼痛,疼痛程度較嚴重,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出現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
(3)胸骨後疼痛。常見部位在胸骨體上段或中段的後方,部分患者心前區也會出現疼痛,疼痛範圍如手掌大小,呈發射狀沿左肩向內側發展,至左肩胛骨區。疼痛程度不一,患者表情多表現為焦慮、面色蒼白、出汗、停止動作。
(4)休克。據相關研究表明,有 20% 的患者在發病數小時至1 周內發生休克。主要為心肌受損嚴重導致的心源性休克,劇烈疼痛引起局部血管擴張,因消化道症狀導致的血容不足等。
(5)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律失常發生率高達 95%,多發生於 24 小時內,臨床以實行心律失常多見。
(6)心力衰竭。由於梗塞導致心肌收縮無力,易並發急性心衰竭、急性肺水腫等疾病。
(7)生命體徵。心率增快,內科檢查發現第一心音減弱。血壓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壓患者發病後,血壓可降到正常範圍值內
三、流行特徵
據既往研究資料表明,該病在歐美國家高發,我國發病率雖不及歐美國家,但隨著不良生活習慣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展,帶北京、天津華北地區發病率高於華南、華東地區。1985-1994 年,天津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報導普通人群中心肌梗塞的發《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心腦血管病患者出院總人次數為 2002.19 萬,佔同期出院總人次數的 12.57%。急性心梗次均住院費用約為 2.6 萬元,自 2004 年以來,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總費用年均增長速度為 29.15%。
四、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心電圖檢查:病理性 Q 波,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心內膜下心肌梗塞無病理性 Q 波。
(2)白細胞(正常範圍值:4.0 ~ 10.0×10 9 /L…)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正常範圍值:1.80 ~ 6.30×10 9 /L)、嗜酸粒細胞減少(正常範圍值:0.005~0.05×10 9 /L)、紅細胞沉降率增快,持續在 3 周以內。肌酸磷酸激酶(正常範圍值:2.62~2.83mmol/L)、穀草轉氨酶(正常範圍值:0~40U/L)、乳酸脫氫酶(正常範圍值:109 ~ 245U/L)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五、誘發心肌梗死的原因
(1)飲食。有不少研究資料表明,心肌梗塞多在患者暴飲暴食的狀態下發病,特別是進食脂肪含量高、熱量高的食物後,會加重血脂濃度,從而增加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栓形成而引發心肌梗塞。
(2)菸酒刺激。受尼古丁及酒精的刺激,增大心臟負荷,冠狀動脈痙攣發生率明顯增高,會加速心肌耗氧程度,最終誘發心肌梗塞。
(3)便秘。因便秘而屏氣、過度用力而導致心肌梗塞發生。
六、預防心肌梗死
(1)防治慢性疾病。中老年人群注意預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心肌梗塞的發生多與上述慢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本身已有慢性者,需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將危險降到最低。
(2)合理鍛鍊。在身體耐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度的體育運動,預防血栓形成。但要避免高強度鍛鍊,或進行過重的體力勞動,加速心肌缺氧狀態,誘發心肌梗塞。
(3)飲食習慣。合理膳食,建議清淡飲食,多食用粗糧、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減少脂肪、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的攝入,將BMI 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若出現心絞痛症狀時,請及時去醫院就診。
希望小賈醫生的講解能夠對廣大朋友們有一些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小賈醫生,每天為您帶來一些醫學小知識,碼字不易,請幫忙點個關注再加個贊吧。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也有這方面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們吧。謝謝啦!
關注「醫務工作者小賈」,更多健康知識輕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