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家莊二環路內的河鋼石鋼老廠開車出發,一個小時路程就可以到達新廠區。
今年10月,這一新廠正式投入使用。當走進綜合管控中心主控室,一字排開的電腦和巨大的LED屏幕,如同工廠的「智慧腦」和「千裡眼」,產量管控區、庫存管控區、能源管控區、環保管控區……所有流程盡收眼底,直接就能全程洞悉和把控整個特鋼生產流程,實現全公司生產的一級調度。
與此同時,在河鋼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無人天車、自動拆包機、自動打包機、撈渣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有序運轉,儘管生產線一派繁忙,卻幾乎看不見工人的身影。
其實,這只是河鋼集團智能化、數位化生產的部分展示。從2017年年底開始,河鋼集團更是將數位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為此,集團還單獨成立了數位技術公司——河鋼數位技術有限公司。
一直以來,眾多觀念都以為傳統行業似乎離數位化很遙遠,但作為國內大型鋼鐵集團之一的河鋼集團,它的數位化卻一直走在最前端。近日,在2020金蝶雲全球用戶大會上,雷鋒網鯨犀就與河鋼數位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培來了一場深入探討。
河鋼集團智能無人天車正在作業
信息化項目眾多,卻難以滿足現狀
提起河鋼,就必須得先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位於河北省的河鋼集團,由唐鋼集團和邯鋼集團兩大鋼鐵集團,於2008年聯合而成。目前,河鋼集團擁有266家企業,12萬多全球員工,是目前國內第二大鋼鐵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214位。
如此龐大的企業,想要完成數位化並非一日之功,而是要基於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積累。就這方面來講,河鋼一直走在前列。
據申培介紹,從2000年到2010年,像寶鋼、太鋼等鋼鐵集團紛紛投入數億元資金,推進ERP、MES的建設。大約在2013年左右,整個行業完成了第一輪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信息化時代。
河鋼集團,也在這一時期完成了信息化的建設。雖然河鋼組建僅十餘年,但唐鋼和邯鋼卻都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因此信息化和自動化建設很完善,也積累了大量的成果、專利和人才。
伴隨著多年信息化技術的搭建,河鋼集團的生產、管理得到了很大提升。自動化的建設,讓工廠的產線全連接起來,可能一個產線由很多工人變成了集中控制中心;ERP已經成為企業在運行過程中的基本工具,貫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MES系統的運用也是很成熟。
然而,儘管河鋼的信息化建設很完善,到了2015年河鋼發現大大小小各類子公司的信息化項目達到幾百個,很難達到協同。在申培看來,存在著三大問題:
第一,缺乏統一的標準。河鋼子公司眾多,但之前各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全部都是由各公司自己獨立自主建設,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幾百套的信息化系統。這些系統建設在不同的廠區、不同的公司,數據標準不統一、接口不統一、技術不統一,如果想要資源整合,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
第二,就是信息孤島問題突出。原來的信息化建設思路是以業務需求驅動的,由業務部門提出,信息部門再為業務部門提供服務,這就導致了上百個信息化建設的項目之間沒有聯繫,形成了信息孤島。
第三,系統瓶頸問題。早先建設的單獨應用已經不能支撐集團性的大規模應用,需要建設集團型的大規模信息平臺。
河鋼數位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培
而且,企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關注自己,還得關註上遊、下遊、同行、社會,ERP解決不了這些問題,而是需要大數據平臺、供應鏈平臺等來解決。
此外,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井噴式發展,對原有的信息化建設也有一定的衝擊。因此,對於河鋼集團來說,如何解決眾多信息化系統的問題,讓新技術如何落地,就成為了需要克服的難題與挑戰。
「另起爐灶」,成立數位化技術公司
在意識到諸多問題之後,河鋼集團便開始統籌規劃,提出打破原來各子公司建設的思路,要求加強系統謀劃。同時,集團還要求必須自主創新,形成自己的數位化隊伍,發展自主可控、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讓新技術能在河鋼集團得到創新應用。
於是,在2015年,誕生了河鋼數字的前身——河北沃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據申培介紹,公司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公司只有12個人。同一時期,集團提出了大力發展非鋼鐵產業,到了2019年又提升為發展新興產業。其中,數位化技術就是新興產業最重要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規劃需求,2020年河鋼集團將其更名為河鋼數字,對內完成整個集團的數位化建設,對外要為社會以及產業服務。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公司到現在大約有1100人。
除了這一因素外,人才的流失等社會因素,也倒逼著河鋼集團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申培講到,如今人們的生活和經濟水平較以前都有很大改善,這也導致很多90後都不願意再進這樣的傳統企業工作,這是社會現實造成的。在河鋼內部,信息化人才流失也很嚴重,80後從業人員走了近八成。
事實上,作為大型工業企業,河鋼本身有很多智能化的應用場景,只有把數位化技術應用到產線中去,才能真正打造智能製造。
對於河鋼數字的定位,就是既要繼承河鋼的基因,又要堅持數位技術,今年河鋼數字便以此進行了品牌升級。到明年,河鋼數字人員將達到2000人左右,具備從自動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全方案的解決能力。
目前,河鋼數字加上河鋼集團的信息化人員,總共只有3600多人,這對於一個擁有十幾萬人的集團來說,佔比的確很少。
其中,集團的IT部門從原來自己實施的角色轉變為數位化管理統籌和方向的規劃者,在自動化、信息化、數位化方面進行把關與指導。而河鋼數字則作為市場化的主體,負責整體規劃的落地與實施。
在申培看來,河鋼數字如同阿里、華為、金蝶一樣,是具備市場化基因的,通過這一平臺的建設可以把河鋼集團多年形成的積澱真正用於產業實踐,為集團內部賦能,還可以把成果向行業和社會進行賦能。
以集團大平臺建設為核心,服務各個環節
雖然河鋼數字成立於2020年,但河鋼集團的數位化早就在進行中。整體上來看,就是以集團大平臺建設為核心,再將集團的財、物、權、人管控起來,在集團層面建設大平臺,而子、分公司現有的信息化平臺不動,逐步以數據為基礎往上接,依靠數據建設的新的平臺和能力。
比如,河鋼集團建設的大營銷平臺,將原來分散在子公司的營銷業務集中到集團業務中臺,將集團的採購和銷售放到一個平臺中去;供應鏈平臺,則是把財務和資金放到一個平臺上去。
據河鋼數字副總經理黎榮華介紹,從2018年開始河鋼集團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用了大半年時間走訪調研,最後發現金蝶與河鋼的發展理念是相同的。於是,從2019年開始,便於金蝶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了河鋼集團的三層平臺化架構體系。
在技術架構上,河鋼雲是自主建設的一個私有雲結構,基於金蝶雲·蒼穹建設了技術中臺與業務中臺,有些已經落地,有些正在實施過程中。
在業務架構上,河鋼集團的總體平臺化架構有三層,最底下為公共服務平臺,這主要是和金蝶雲之家產品線合作,構建了集團的管理雲平臺;最上面為數據服務平臺,這部分是河鋼數字做的;中間最重要的業務中臺是與金蝶雲·蒼穹一起研發,在上邊打造整體業務平臺,保證對12萬員工是一個統一的業務平臺。
通過這樣的平臺化建設,也為河鋼集團帶來諸多改變:
第一,統一標準。基於金蝶雲·蒼穹體系,為河鋼集團提供了一套標準的建設體系,包括數據、業務、平臺架構,河鋼集團要求新的項目建設必須遵循同一套建設標準,實現標準統一,保證以後互聯互通。
第二,統一服務平臺。金蝶雲·蒼穹是一個高性能的雲原生架構,可以為河鋼在未來持續提供高可靠、安全、便捷的雲生態架構,滿足河鋼的需求。同時,金蝶雲·蒼穹還是一個敏捷快速開發平臺,現在河鋼數字自己的蒼穹開發人員超過了50人,通過快捷開發平臺,實現了集團要求的自主可控,由河鋼自己的人去建設實施。
第三,因為與金蝶理念的吻合,就通過業務、數據的採集,提供平臺共建、共享的生態體系。
除此之外,河鋼還建設了自己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WeShare,因為鋼鐵產品流程時間較長,因而在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時,既要在各個工序生產上實現數位化的應用,還有就是在大平臺方面,將供應商、下遊客戶的平臺化建設等聯通組合起來,把所有組合的數據放在一塊建成各種模型、容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工業網際網路。
在申培看來,工業網際網路千人千面,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理解的工業網際網路都不同,只要適合自己的行業,適合自己的產品,能夠提高企業的能力就可以建設,但不一定每個企業都要建設一個大的工業網際網路。明年,河鋼集團還將與金蝶、華為、阿里合作,構建屬於集團的大數據中臺。
挑戰與機遇並存,數位化研究永不止步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數位化亦是如此。在河鋼數位化的進程中,也遇到過不少困難。
申培告訴鯨犀,當時集團在選擇金蝶平臺時,金蝶公司對鋼鐵行業的了解相對較少,也沒有專家顧問。但是,產品到了企業就要實施使用,雙方的理解不一致,僅僅這個過程就磨合了半年。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付出了不少努力,金蝶的工程師直接駐紮河鋼集團,從發展目標著眼,再落實到具體項目上,一步步從營銷、採購等環節上去落地。
其實,不僅僅是金蝶團隊的磨合,還包括阿里、華為的團隊。「如今在河鋼數位化團隊裡,無論是阿里還是華為,或者是金蝶的人,都已經不分彼此,而是為了一個項目共同去克服各種困難」,申培說。
這是因為,在河鋼內部保持著一個開放的理念,與金蝶、華為、阿里都展開了深度合作。比如,河鋼與華為共同構建了數據底座,包括伺服器、平臺、網絡等,數據平臺則是用到阿里的飛天大數據技術。通過取各家企業所長,進而打造河鋼集團的數位化平臺。
同時,在建設企業內部的數位化過程中,河鋼數字也在建設自有產品,包括大數據平臺、物聯網採集平臺,以及環保、安全、安監、黨建、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平臺,完成產品化和對外輸出,完成度達到70%。
那對於河鋼數位化進程中,最難的是什麼呢?申培認為,對於河鋼這類的大型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行政性整合,因此只要採用平臺化思維,將業務、數據、產品上平臺就可以,這樣就可以輕鬆實現數位化轉型。
他覺得,數位化是伴隨企業發展過程一個永不止步的話題。在有了平臺之後,還需要考慮數據,在數據基礎上又要考慮人工智慧技術、如何進行數據結合等問題,這將是一個永遠研究不完的課題。
轉型成果顯著,思維更重要
儘管數位化進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戰,但河鋼集團以柔性的數位化技術和智能製造,推動了鋼鐵產業的管控運營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數位化成果顯著。
幾組數據就可以直接說明。比如,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鋼鐵組織性能預測命中率超過90%;熱軋智能寬度控制使得公差0-5mm產品寬度合格率達到95%以上,提高了25個百分點;中厚板智能軋制,實現年產能增加11.53萬噸,噸鋼平均增創效益29.8元。
在智能化上,已應用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204臺套,顯著降低勞動強度,保障員工安全,提高了生產效益,使打捆機器人上線使用率達到了90%,鋅鍋撈渣機器人提升了表面質量並顯著降低鋅耗10%以上;與西門子合作打造數位化工廠,實現了產線3D虛擬化工業場景運行,成為鋼鐵行業工藝融合數字孿生的典型案例。
在數據管理上,河鋼中央數字中心和數字運營管控中心已經投入運行,全產業鏈智能管控和營銷平臺已經形成,支撐了集團智慧企業建設,實現數據全融合、狀態全可視、業務全可管、事件全可控,打造了智慧工廠。
同時,河鋼集團還依靠鋼鐵產業鏈資源,建設的「鐵鐵物聯」平臺,實現大宗燃料、備品實現大宗原燃料、備品備件、輔料等採購業務線上運行。其中,註冊用戶達1.6萬餘戶,年交易額突破2400億元。
而且,還建設了工業品「在線超市」,實現工業品「一站式」智慧採購,已入駐供應商2000餘家,年訂單總額超過30億元。建設的「鐵鐵智運」平臺,打造車貨高效匹配、物流全程可視可控的網絡貨運平臺。已整合社會車輛18200臺,累計上線運量4300萬噸,交易額18億元。
未來,根據河鋼集團的規劃,到2025年,數位技術板塊在創業板上市,要實現市值100億元以上。
但是,數位化轉型的意義不簡簡單單是把自己做好就行,在探討過程中,他多次提到最重要的就是思維的轉變。在申培看來,無論是早期的ERP時代還是現在的數位化,如今最主要就是要具備產業網際網路思維,以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去建設生態圈,才能實現整體的數位化能力的提升。
結 語
如今,像河鋼這樣的傳統企業已經走在了數位化轉型的前沿。不論是與大廠商合作,還是自主研發,無疑都在說明我們的傳統產業並非還處於粗放的經營時代,而是朝著精細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在轉變。
回歸到產業網際網路的本質,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對傳統產業進行深度行業價值鏈重構時,也是對每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塑,產業網際網路不單是「產業+網際網路」,更是「產業×網際網路」。
類似河鋼這樣的企業,既有國企的平臺,又有市場化的基因,相信未來定然可以在世界上樹起響亮的河鋼品牌、中國品牌。
鯨犀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旗下新的業務單元,關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市場的行業動向,聚焦企業轉型案例的報導,以產業網際網路時期需要轉型的企業視角,來記錄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為所有想要在智能時代完成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思路。同時,雷鋒網鯨犀還會定期組織沙龍、閉門會、線上公開課等多種活動,向有升級再造意圖的企業、以及提供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平臺公司提供一手資訊和交流合作的機會。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