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風吹沙
長久以來,認知中的日本和電影中的日本是兩個日本……
日本電影最大的觀感:克制、溫情,理性,觸動人心,以小見大。
日本導演,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據重要的位置。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北野武、是枝裕和、宮崎駿……他們用不同風格的電影,詮釋著這個世界,詮釋著眾生。
他們的鏡頭儘量細膩真實地還原這個世界,包括我們已經遺忘的、忽略的那些曾經。鏡頭如放大鏡,人生如蜉蝣,回望生活,細數它的光。
好多片子看了有年頭了,慢慢理一理,給自己打卡記錄~
1、《菊次郎的夏天》: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豆瓣8.8。1999年。5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44屆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國際影評人獎,2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最早看的北野武的電影。看完後愣不敢相信導演和演員是同一個人?北野武大叔款型,還缺顏值無表情,卻導演並自演了這樣一部堪稱經典的影片。
長長的公路,瓦藍的天,濃綠的植物,一個痞大叔,一個膽怯小孩,加上久石讓的音樂,構成了整部電影的底色。
不靠譜大叔陪著小男孩找媽媽,路上幹著一連串壞事,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在公路上撒釘子,為了搭順風車。極盡所能的壞事,都是為了回護孩子的心。而在一次次的回護裡,他覺知意識逐漸清晰,喚醒了自己的童年。成年的他和童年的他在一個夏天相遇,這是他們共同的夏天。
什麼讓你笑得歡暢,卻止不住淚水噴湧。那些瞬間的觸發點,每一次都是良性的閃光。
我們從成年出發,去尋找丟失的童年,那個童年,一路尾隨而來,在某一天遇見。原來,那才是真實的自己,不肯丟棄的純真模樣。
2、《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任你單薄的翅翼,支撐不起戰爭的蒼痍。
動畫片,導演高畑勳。豆瓣8.7。1988年。
兄妹倆在戰爭中相依為命,掙扎於飢餓。哥哥的責任,妹妹的可愛,愛的溫情和苦難的生活都令人動容。深陷戰爭苦難的是萬千普通人,不分老幼。
糖盒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妹妹的糖盒子,好多人的童年是不是都有那樣一個糖盒子?那是苦難生活中一個4歲小女孩的快樂源泉。
生命如螢火之光,微弱又脆弱,亮的溫暖,滅的無聲。
一部動畫片,許多評論都寫到哭抽了。
我們不需要戰爭,不管以什麼名義!
3、《情書》:願青春時光裡都擁有一段朦朧的悶sao!
豆瓣8.9。1999年。巖井俊二的電影我沒怎麼看過,不好評論,就本片說吧,兩個藤井樹,一男,一女,共同讀書,互不幹擾,單相思在一個心中蒙生,青澀而純真,還有淡淡的傷感,但隨風飄散,沒有結果。直到歲月滄桑時,整理過去的的片斷,才發現,青春已熬製成珠……
青春是一本朦朧的書,藏著許多不求答案的故事,只為那份純真的萌動,便能掛礙一生。
象電影裡那樣放開嗓子喊兩聲吧:
藤井樹,你好嗎?
藤井樹,我很好!
那幾年,許多人的網名都叫"藤井樹"。
4、《入殮師》:對生命的敬畏!
導演:瀧田洋二郎。2008年。每個人都須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看重生,忽略死。或者大張旗鼓地對待逝者,都不是對生命真正地敬重。
日本電影《入殮師》,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豆瓣8.8。一部送別死者的電影。從沒有看到對"死"如此尊重,裝殮過程是那麼莊重、聖潔,充滿敬畏。
如果,對人生最後一程能敬畏如生,漫漫長路,生命怎會不被善待。
5、《小偷家族》:善良情感的生發,超越血緣的維繫。
是枝裕和導演,豆瓣8.7。2018年。日本電影學院,金棕櫚,聖塞巴斯蒂安等多項大獎。
底層生存的艱難,幸好還有互愛。但愛卻不能當擔全部責任,需要面對社會時,愛的能力無奈而渺小。
「如果說愛你,還打你,那一定是說謊。」
「如果說愛你,就會像我這樣緊緊抱住你。」
信代面對警察詢問的演技精彩到爆棚。實力派。
小男孩祥太讓我想起了《無人知曉》裡的柳樂優彌,少言寡語的酷酷小孩。
6、《告白》:《罪與罰》說,沒有人能夠決定另外一個人的生死,即使那個人罪無可赦。
導演:中島哲也。豆瓣8.7。2010年。主演:松隆子。
這部電影要討論的內容非常多,關於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復仇,關於學校霸凌,關於教育……每一個都沒有簡單的答案。
在層層展開後,是透不過氣的壓抑和冰冷。
從此我不知道少年的惡可不可以原諒。因為這惡行是來自於人的原罪還是成人世界的過失。
同時聯想起兩部電影,《白絲帶》、《謎一樣的眼睛》。童年的群體惡行,法律之外的私刑。
7、《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關掉手機,讓我們去聽海。
導演:北野武,豆瓣8.4,1991年。音樂久石讓《Silent Love寧靜的愛》。
世界如果安靜下來,是不是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如同《瓦爾登湖》梭羅之於潛鳥和冰裂。
始終有這樣一個畫面,茂和貴子一前一後抬著衝浪板走在海灘上。在靜寂的世界,他們擁有更豐富的感知觸覺和更真實的交流,他們擁有共同的海,洶湧和歌唱不息的聲音,便足夠了。
在聲音海洋裡沉淪的人,或不知或自樂,喧囂的世界,寂靜是奢侈的擁有。我們已不知失去多少珍貴。
8、《千與千尋》:平行世界裡,你是另一個你。
導演:宮崎駿,豆瓣9.3。我們的身體裡,其實住著另一個自己,那就是潛能。自我成長就是一步步激發潛能,到達更高自我的過程。
這部於2001年製作的動畫片,於2019年在我國上映。2001年宮崎駿執導的《千與千尋》,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日本許多動漫與電影有一個基本特點,情感細膩,溫馨感人。
9、《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青春滑向哪裡,只有自己知道。
巖井俊二自編自導,2001年。52屆柏林電影節特別獎,等6屆上海電影節特別獎。豆瓣7.8,這麼低!可能不太出名吧。
青春真是一段危險而無助的路程。
為人所知的只是高光面,平靜陽光;在背光面,青春是野馬,背道而馳,孤獨、狂野、凌亂。在極限處,爆發出毀滅的力量。
麥田裡的少年,藍的天,綠的田,白襯衫,畫面美好純淨。他在聆聽天籟,孤獨的守望。他在~等光。
成人世界和少年世界如同平行宇宙。想起臺灣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其他……
美好依然是這個世界的主流,不然我們為什麼喜歡活著。
10、《左賀的超級阿嬤》:真是一部淡淡的溫暖的又不失向上的好片子,最質樸的生活哲學。
2001年,島田洋七將童年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樸實真摯的內容引起極大反響,在東南亞掀起了一股「阿嬤」旋風。後於2006年被拍成電影,豆瓣8.4分。
沒得說的,上幾句阿嬤的樸素生活哲學吧~~
*成績單上只要不是零就可以了,一分兩分的,加在一起就有五分了,人生就是總和力!
*別人跌倒一笑置之,自己跌倒更要一笑置之,因為人都是可笑的。
*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沒實現也沒關係,畢竟只是夢想嘛。
*如果有人討厭你,那說明你真的很出眾。
*別抱怨「冷啊」、「熱啊」的,夏天時要感謝冬天,冬天時要感謝夏天。
*只要能道聲:再會,就是幸福。如果能說:改天見,就更加幸福。要是能說:好久不見,就更加、更加幸福了。
*晚上別提傷心事。不開心的事情留到白天再說,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讓人察覺不到的體貼才是真正的體貼、真正的關切。
這個阿嬤,每個家庭多想擁有一個啊!
11、《如父如子》:在血緣和養育之間,該如何抉擇?
導演:是枝裕和,豆瓣8.6。不得不說,是枝裕和的電影深入展示人性的多面性,事物複雜性之下的簡單屬性。
通過他的鏡頭感受到,不管世界多麼紛繁複雜,我們只要安於本心就好。
當有一天,你被告知辛苦養育的孩子不是你的,你的孩子在別處,怎麼辦?換回來唄。可事情真那麼簡單嗎?血緣和養育之情如何取捨。
生活中總會遇到許多兩難的抉擇,卻不能拋硬幣決定。
12、《無人知曉》:柴靜說,真實自有雷霆萬鈞的力量。
1988年日本發生了著名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本片就是根據這個真實事件改編。
母親帶著四個孩子,母親離開了。孩子們艱辛的自我求生,他們平靜地面對飢餓,磨難。無人知曉。
導演:是枝裕和,又是他。豆瓣9.1。好高!
看這部電影,記住了柳樂優彌。這孩子憑此片在13歲的年紀獲得2004年坎城電影節最年輕影帝。
13、《步履不停》:即使再大的創傷,也停不下生活的腳步。
導演:是枝裕和,豆瓣8.8。
成人父子的矛盾讓人想起許多電影,如《千裡走單騎》《永往直前》《追風箏的人》……每個家庭平靜的外表下,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那些故事有的一生不能解。矛盾和親情交織著,和時間一起成長。和解的方式是「長大了,我就成了你」。
是枝裕和總是以隱忍,收斂的鏡頭不動聲色地展現生活的細微,並擊穿你。
良多說:」每個人與親人的緣分只有一世,無論來時如何都不會再相見,珍惜眼前的一切,別讓遺憾相隨。」
14、《東京塔》:小時候你牽著我的手,現在讓我牽著你的手…
(這部電影全名很奇怪,《東京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看過後就不覺奇怪了)。
《銀河補習班》裡,愧對父親的兒子,九死一生後,見到父親時第一句話就是:原諒我,我也是第一次當兒子。當時就看淚噴了。
熊孩子們總是做著讓父母傷心的事。但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之愛。沒有因由,不問回報。電影中,媽媽一句話:」你為什麼不多努力一點啊!」 就是對孩子最大的要求。
終於有一天,兒子牽起母親的手走在熙攘的街頭,但卻已能看到路的盡頭。
子欲養而親不待……
15、《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人心中要有一座希望的燈塔。
明白了日本人對「東京塔」的感情,那是戰後頹廢民族豎起的希望之塔。從廢墟上站起來的生活很苦,很苦悶,看不到希望,但不管怎樣,讓我看到你努力的模樣,這就夠了。變化在不斷發生,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在努力,我們都在努力。
夕陽很美,東京塔終會建成。
一街人都圍坐在一臺黑白電視機前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呀。
16、《大逃殺》:當叢林法則主宰一切時,人性重回獸性。
導演:深作欣二,豆瓣8.5。2001年。怪誕大叔北野武主演。
《BR法案》(【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20世紀初日本的一項教育法,查了一下,可能是真。社會動蕩,管理失控,校園暴力不斷,甚至有超過千名教師因而殉職。失去自信的成年人,懼怕青少年失控,決定聯同政府鎮壓騷亂,出臺此法(網摘))。全國隨機抽選部分青少年,送之荒涼小島,讓他們自相殘殺,最後一人生還。
影片非常暴力血腥,心理承受力不夠不建議看。在生存面前,人類比動物更殘忍,不但冷酷而且狡詐。
想起《飢餓遊戲》,同樣是生存之戰,一個抗外敵,一個自相殘殺,大逃殺更加灰暗而絕望。
17、《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導演:中島哲也,豆瓣8.9。
缺啥補啥,往往喝的不是良藥,是毒藥。松子的起點很好,我們通常說的起跑線。她是老師,穿著得體,受人尊敬,有愛慕者。這一切從她善良地為學生頂罪開始,她的人生走上了下坡道。因童年缺愛,一生都在索求「愛」裡循環,無怨無悔地付出,得-失,得-失,出不去的泥潭。直至s於非命。
這讓人想起HK女星藍潔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話說之殘忍,但人生的一副好牌打的稀爛,讓人唏噓。更縈繞於懷的是,在松子身上,我們看到了身為普通人的自己的影子…
善良不是錯,是過。
18、《羅生門》:真理越辯越羅生門。
黑澤明執導的經典影片。黑白片。1950年。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51年威尼斯金獅獎。三船敏郎主演。
盲人摸象,象各具象。真相只是根據個體事實認知的答案,真相只是你的真相,是碎片化認知。從個體事實出發的認知拼湊不出完整的答案,反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
羅生門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自己看到的事實,這些"事實"結合到一起後,真相就會得晦暗不明。
弄清真相如此之難,對「真實」二字要保持敬畏,不要隨意打扮。
19、《七武士》:生死大義,命如鴻毛。
導演、編劇黑澤明,豆瓣9.2。1954年。主演三船敏郎。威尼斯電影銀獅獎。日本《電影旬報》評選的日本百部電影第一名。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澤明獲得終身成就獎。
古代的日本,武士是一個階層。武士最重名譽,赴死以捍衛名譽。這不是單純的東方俠客行為,是這個島國沉重而極致的尚武根基。從農民的利和武士的義的不同取捨裡,這兩個階層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最後為了保衛農民的麥子,武士死傷慘重。臨行,菊千代說:這不是武士的勝利,是農民的勝利。
一部武士道經典教課書片。
20、《壞孩子的天空》:青春擁有重啟鍵。
導演:北野武,豆瓣8.5。1996年。
小馬和新志,一對好朋友,經常翹課,惡作劇。喜歡在操場上同騎一輛單車。老師看著窗外告誡學生,那是兩個笨蛋。
他們在社會衡量的尺子之外。他們也想努力證明自己,小馬加入黑幫,新志練拳擊。當然這不是一部勵志片,沒有成功可言。結尾兩人都失敗了,小馬殘疾了,好在友情仍在,彌足珍貴。
他們又來到曾經的操場。小馬問新志:我們就這樣完了?新志說,怎麼可能,我們才剛剛開始。
對的,青春的單詞裡沒有失敗,只有跌倒,如果我們不放棄,一切只是另一次的開始。
21、《楢(yóu)山節考》:從老而所棄到老無所依,社會的腳步只挪動了一點點。
導演:木下惠介,豆瓣8.7。1958年,黑白片。主演:田中娟代。
金村昌平1983年翻拍版,獲金棕櫚獎,沒看過。
匪夷所思,日本古代楢山村有這樣一個風俗,老人70歲,必須兒子背著送到楢山上,名曰敬山神,實則拋棄。
69歲的阿玲婆故意磕掉兩顆門牙,在孩子和村人面前示老。兒子孝順,不忍心送母親進山,但習俗的強大根植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無法逆轉。母親坐在雪地裡…我感到自己心冷到了極點。
拋棄現代人的身份去思考,在冷兵器時代,物質極度匱乏,食物近乎圖騰崇拜。在大尺度上,人與動物同,面臨生存的競爭,繁衍的職責。接受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的主宰。對於自然界來說,沒有悲劇,只有生存。
年老的大象會自動離開族群,去到無人知曉的野象谷,那就是它們的楢山。
有一次孩子問我,從大無邊的宇宙看地球上的人類,是什麼?我說:孢子。
22、《花火》:隧道的盡頭,花火為你綻放。
北野武大叔這下玩大了,編劇、導演、主演集一身。豆瓣8.6。1998年。54屆威尼斯金獅獎,1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第10屆歐洲電影獎國際熒幕獎。
看北野武的電影,《花火》不能錯過。
花,象徵著生命的美好,火,意味著燃燒。
一個背負了許多負累和愧疚的男人,以暴力的方式追索心中的花火,我不能以道德來判斷。我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黑暗的隧道,那是一段孤獨之旅,需要內生極大的力量去穿行,不管你以什麼方式。我們不能掌握命運的走向,但能把握生命的張力。
當川端康成在《雪國》裡表現物之極美時,北野武再現了生命之極美。讓生命像櫻花一樣,極盡絢爛,繽紛飄散。
找這樣一個男人,同生共死。全劇只有一句臺詞的妻子(岸本加世子飾)在海邊安心地對丈夫說:對不起,謝謝你。一句臺詞,足以覆蓋一部電影。
23、《橙沙之味》:銅鑼燒,餡是紅豆沙。
製作一份美味的紅豆沙,要有漫長的等待。一倒進去就要煮它,對紅豆未免也太失敬了。要等待它們吸足水分,要給它們耐心與時間。熬煮過程中要細心觀望,慢慢攪拌,聽它們在鍋裡翻滾細語,偶爾還要對它們說一句「加油」。(摘)
「我在煮紅豆的時候,會仔細地傾聽紅豆的低語。就是想像著,紅豆所經歷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樣的風將紅豆帶到了這裡呢?(德江太太語)
在相互給予的同時,相互慰籍。尊重和愛。電影風格淡而溫情。
第一次遇到女導演。河瀨直美。豆瓣8.1。2015年。樹木希林演德江太太,看過她的幾部電影,《東京塔》、《步履不停》,飾演老太太專業戶。
24、《東京物語》: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你目送他走遠,而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送。(龍應臺)
導演:小津安二郎,豆瓣9.2。1953年。黑白片。
父母到成年的孩子家小住,我們的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事。許多相處上心理的烙痕,不適,隱忍,孤獨寂寞,都會劃出淡淡的痕跡。小津超現實的反映了人世間的這種況味。但他沒有說教,沒有批評,他只是告訴我們生活的無奈和人生的孤獨。
看過後心中是無解的痛,因為我們的生活就這樣被掰開了,五味雜陳。該怎樣為人子女,該怎樣面對老去的時光…
25、《海街日記》生活很重,可以把它過得很輕。
是枝裕和導演,2015年,豆瓣8.8分。
外婆說: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工夫的……小到給梅子樹剪枝打藥,大到成長。所以再費工夫,也要讓它好好活啊。
父親和情人跑了,母親把三個女兒丟給外婆也離開了家。大姐香田幸過早承擔了照顧兩個妹妹佳乃和千佳的重擔。
活著,不容易啊。「活著的意義就在於活著本身。」(餘華《活著》)
好好活著,就得努力,加油,善待,安舒自己,安舒它物,安舒這個世界。
坦然地接受命運也是一種豁達。在遇到挫折時,像蚌一樣的緊閉起殼,墜於黑暗之海,一顆心可不是這樣跟著遭罪的。每個人都像花一樣無論開放凋謝,都要自在芳香。
26、《幻之光》。不能道別的傷痛有時候超越了離別本身,有的人有的事物突然就消失了,悄無聲息,活著的人是那樣錐心而不能挽回。
是枝裕和1995年拍的第一部電影,豆瓣8.2分。
唯美、灰暗、固定長鏡頭、捕捉光影的明暗對比。電影內容很淡很簡單。
由美子小時候,奶奶想回四國鄉下,總是選擇離家出走。有一次真的一去不返,小小的由美子站在橋頭,看著奶奶的背影慢慢地離開了她的視線。長大後,由美子結婚生子,與丈夫鬱夫相親相愛,有一天她站在家門口目送著鬱夫拿著傘,走出了小巷。從此一去不回,鬱夫臥軌自殺了。
死亡沒有進入黑暗,而是有種引領,在它處重生。這裡有日本民族對生死的超然看法,生和死都是順應自然的一種存在方式,不是湮滅。
結語:寫了好長時間,在日本電影裡浸潤的感覺並不好,像是吸毒,有癮而不能自拔。因為在一部部的觀看裡,時常撞上自己,那個隱埋的不願正視的自己。
日本電影展現了日本民族極端的特性。隱忍而暴烈,重生尚赴死,敏感且粗暴,克制卻衝動,服從又挑釁…正如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裡說,日本民族特性概括起來就是菊花與刀,菊花是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
電影是一個窗口,讓你望出去,看久了,就有不同……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