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說:喜歡《1984》的人很多,但像大俠這樣痴迷的少見。他應該已經收了幾百種中外各種版本的《1984》,而且,這個收藏計劃還在繼續,而且,接下來會越來越貴,越來越難。每次見到大俠,話題總要在《1984》上繞一繞,聽他講講又收了哪些稀奇的版本,每每說到這個,他就可愛的不行,整個人都單純起來,像小孩見到了自己心愛的玩具。這不,收了一本《1984》中文首譯本,瞧把他美的。
我終於有了《1984》中文首譯本
文 | 胡洪俠
前年我曾寫了一篇文章,談《1984》繁體版的傳播史,其中約略梳理了中文首譯本的來龍去脈。可是當時我沒有見到實物,無法寫得貼切,只能根據群書中的零星資料拼拼貼貼。今年後春節後一天,興文兄自臺北打來電話,問我王鶴儀譯的64開本《1984》要不要。當然要!我說,趕快給我拿下。他說,放心。
今天下午,我的心才終於完全徹底放下來,因為中文世界第一個《1984》的譯本就在我面前。正是傳說中的六十四開小本,正是王鶴儀的譯作,正是王雲五的華國出版社編印,正是「漢譯今世名著菁華第五十二種」。
是1950年的印製的書,紙已黃,所幸尚未變得脆不能碰。品相完整,無缺無損,我和這書都應該相對感嘆一聲:何其幸運!
我把我那篇《臺灣的《1984》》中關於中文首譯本的內容剪貼在這裡,使有興趣者可以多了解些這本難得的小冊子。
首譯本是一個節略本
徐立妍說:「臺灣最早的《1984》譯本出現在民國41年,譯者是王鶴儀先生,這個譯本目前只有在圖書館才能翻閱,後來的譯本也有如鈕先鍾、萬仞(疑為假名),及彭邦楨的版本,但是民國七十年出現邱素慧翻譯的版本後,其他版本就漸漸消失了。我大學時代讀的版本想必也是邱素慧的譯本……。」
這段話引起我很大的興趣,蓋因其所說和我所知並不完全相同。我只好把手頭所有的《1984》繁體字版本全部擺上書桌,看看能否理出個頭緒,說得更詳盡些。
這一看不要緊,我首先是大為沮喪:原來我也沒有號稱臺灣最早的王鶴儀譯本。不過,我倒有個香港1953年的譯本,譯者是楊仲碩,由東方出版社印行。不知為何,這個譯本很少有人提到。關於譯者我們也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曾當過香港亞洲出版社的編輯,而他的女兒在美國生活,也喜歡寫作。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歡將《1984》歸入「科幻小說」,誰料想六十多年前,這位叫楊仲碩的人早已超越此見識。他的「譯者序」一上來就宣示,《1984》非關「預言」,不是「科幻」:「這是一本寫實的著作,所根據的背景,所搜集的材料,所安排的情節,所描述的人物,在現在此刻的世界上,都隨處可見,隨處可聞,隨處可遇。」
《1984》誕生於1949年,那正是冷戰方興、營壘分明的時代,小說、電影往往都擔負刀光劍影之職。奧威爾此書一方面憑其寫作藝術為人稱道,卻更靠故事的魅力、威力、「解釋力」與「殺傷力」迅速傳遍大半個世界。文學的與「超文學」的力量都加入了推廣與營銷,故而此書什麼時候進入哪一種語言,都會成為一個事件,開山闢路的先行者因此都願意在前言後記裡說說譯本的前後與優劣,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與位置。楊仲碩也「未能免俗」:
「本書……至1951年已出五版,全書共分三部,計三百頁,都十萬餘言。第一部並曾由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擇要刊登,我國黃(俠按:應為王)鶴儀先生並據以譯成中文。唯無數讀者均以未窺全豹為憾。譯者不揣淺陋,除第一部第六節約三四千言,及原書附錄論新語言一章,因與全書之主旨無大關聯經譯者刪除外,其餘均全部迻譯。」
據此可知,王鶴儀譯本確是中文首譯,然而卻是一個節略本,只譯了《1984》的第一部分。楊仲碩雖首次將全書譯出,但是他自作主張刪掉了兩部分,所以也還不能說是「全譯本」。
那麼,王鶴儀是誰?有資料說她的譯本由華國出版社出版,「華國」又是怎麼回事?
「愛國愛名不愛錢」
原來,首譯《1984》和華國出版社都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關,此人即是王雲五先生。
王雲五(1888—1979),大出版家,1921年9月任商務編譯所副所長,旋任所長,組織編譯中外名著,創設各科叢書,極收耳目一新之效。1929年,王雲五策劃出版《萬有文庫》,開中國圖書出版平民化新紀元。1930年2月就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1946年辭館職從政,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等職。1948年任財政部長時,推幣制改革,遭敗績,遂辭職南下廣州。1949年初轉赴香港。
此時此際,王雲五頗為居處所困。他在《自撰年譜稿》中說,「我在廣州市系寄居戚家,不宜久擾,來港又蠖居狹小,充其量至多能獨佔一鬥室,頗不宜於研究與著述」。可是他的青雲之志豈是容易墜落的?有自題《南還偶感》詩為證:
「盡人風靡我獨堅,金剛百鍊志超然;生平不做安家計,愛國愛名不愛錢。」
他決計應邀赴英倫講學。行前去了趟臺灣,和陽明山上的蔣介石談了好幾個小時。蔣問打算,王雲五答,生平原以從事出版為業,並願終身為之;若在大陸,本可重回商務,以現今港臺局面,只好改行著述;又因處處喧囂,所以擬去劍橋講述中國文學。蔣說,若果然有意復返出版崗位,我當量力相助。
1949年5月,王雲五完成了一份「華國出版社兩合公司」出版計劃,託人轉呈蔣介石。蔣依前諾,撥款十五萬,王雲五又自籌五萬,出版社即開始籌備。準備出些什麼書呢?王雲五說:「針對當時之需要,擬儘量譯印有關國際問題及反共的各國名著,一面以工具書為維持營業之基礎,教科書副之。」他據此選定書目,到處找人翻譯,自己也譯興高漲,親自出馬馳騁於中英文之間。有人有錢又有了書,到了這一年的12月15日,華國出版社就在港臺兩地同日開業了。華國所印第一部書,即是王雲五譯的根室《在鐵幕之後》。
1950年1月,有一則消息讓王雲五大不高興,那就是英國政府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決定不再去英國講學,專心奔跑於港臺兩地,振興出版大業。他又要出叢書了。這一回的叢書名稱是「漢譯今世名著菁華」,選書標準為1949年後歐美出版之名著,每冊字數不超過四萬,以56開本印行。這套書到底出了多少種我一時說不清,但我知道王雲五僅用幾個月時間就親自為這套書譯印了如下幾種:
《工業心理學》;(叢書第36種)
《波蘭怎樣變為蘇聯衛星國》;(叢書第20種)
《現代武器與自由人》;(叢書第39種)
《俄人眼中的俄國》;(叢書第56種)
《文化在考驗中》;(叢書第55種)等等。
這套書在當時吸引了很多人。《陳克文日記》1950年3月23日有如下記述:
「下午訪王雲五先生於英皇道(俠按:華國出版社在香港的地址為北角英皇道379號)。他把他編譯現代名著菁華叢書的計劃告訴我,並且把一本關於英國政制的書給我翻譯。我覺得他這個計劃一方面介紹現代的西方名著,一方面適合目前的知識分子的需要和購買力,頗有成功的希望的。因此我也樂得替他做一部分翻譯的工作。」
這套書還吸引了一家特殊機構的注意,那就是香港美國新聞處。
王雲五是《1984》「中文首譯之父」
根據學者翟韜的研究,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已開始在華展開「美式生活方式」的輸入與推廣,其執行機構即是分設在內地與香港的美國新聞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東亞格局巨變,意識形態的冷戰隨之急劇升溫。新中國頻頻向周邊國家輸送紅色思想,美國頗感形勢逼人,於是策劃強力反擊。香港美新處隨即領到了新任務:第一,宣傳主題由「宣揚美國(揚美)」轉為「反中共」。相關官員的表述是:「先前我們只限於展現美國生活『客觀和全面的畫面』,還有就是宣傳政府的文件精神,而現在我們可以進入一個積極主動地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階段了。」第二,宣傳對象由大陸人民調整為海外華人。新中國的外交理念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美國政府因此無法對中國大陸展開有效的宣傳戰和心理戰。況且,中國在亞洲的宣傳重點早已面向海外華人,美國也不得不「特別注意」東南亞的華人群體。這樣一來,香港美新處就成了美國對東南亞地區中文宣傳材料的主要供給者。
1950年5月,香港美新處發現,此間多了個華國出版社,出了一套「漢譯今世名著菁華」,其中多次出現的一位譯者是龍倦飛。龍倦飛是誰?一打聽,王雲五是也。Very Good!於是兩家開始合作。《岫廬八十自述》對此有如下描述:
「五月我譯《史達林與狄托之交惡》一書,由香港美國新聞處大量採購。香港美國新聞處擬譯印小冊,作反共宣傳,因悉華國出版此類書籍不少,且系首創,遂商合作辦法。首先提供此書為嘗試,我以不滿一星期,譯完四萬字,並於四五日內排印完成,於是訂購數萬冊,廣為分送。」
首次合作成功,香港美新處又薦來3種反共小冊,以庚寅編譯社名義翻譯,由華國印行。每成一書,美新處皆購買5萬冊。此3種小冊名為:《蘇維埃帝國主義》《反動的俄國》《蘇維埃怎麼樣管制思想》。
喬治·歐威爾的《1984》,即在本年由華國出版社印行,列為「漢譯今世名著菁華」第52種。譯者王鶴儀,是王雲五的二女兒。她本名「學醫」,1920年5月11日生於上海。
本文經授權選自|胡洪俠書話
—END—
出版機構或作者來信來稿請發greentea@188.com
ID:greenteabooklist
綠茶書情|文藝連萌成員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