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苗宛秋《老師·好》
在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中,于謙憑藉在電影《老師·好》中飾演的苗宛秋,奪得了最佳男主角稱號。
毫無疑問,于謙老師在電影中的表現非常出色。他成功地把一個刻板嚴厲,但又對學生關愛有加的老教師呈現了出來。相信不少觀看過電影的朋友,都有在觀影時被于謙老師打動的瞬間。
但于謙老師的演技得到認可,並不代表電影《老師·好》得到認可。
豆瓣電影網上,這部于謙老師表現出色,年輕演員沒拖後腿,還有吳京、張國立、喬杉等知名演員客串的校園青春電影,只有6.7分。
在演員演技沒有硬傷的情況下,《老師·好》為什麼只會獲得一個剛剛超過合格線的分數呢?
我認為與電影的劇情轉折比較生硬息息相關。而之所以會轉折太生硬,是因為缺少了一條能合理承載師生感情的主線,讓一段段美好時光成為了戛然而止的遺憾。
劇情一分為三,層次鮮明卻不能相得益彰
電影敘事結構屬於倒敘,是已經為人師表的王海對自己高中恩師苗宛秋的回憶。
劇情可以根據高中三年級大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高一時期同學們與苗宛秋的鬥智鬥勇。
正直青春期的少年一個個都性格張揚不聽管教,而苗宛秋卻是一個嚴厲刻板的教師,對叛逆的學生嚴懲不怠。這導致了師生關係隨著第一天見面時的各種衝突變得勢如水火。
學生們為了報復老師的嚴苛,對苗宛秋最珍視的自行車動手腳,讓苗宛秋生氣卻又無奈。
高一階段的故事主要是為了塑造電影主要角色的性格和鋪墊人物關係。
通過36分鐘的劇情,電影基本把苗宛秋的嚴苛、關婷婷的爭強好勝、洛小乙的血性剛烈、劉昊的機靈圓滑等角色的性格特點都呈現了出來,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非常立體,不會出現讓觀眾覺得「臉盲」的人。
其次,通過師生間的鬥智鬥勇,讓人物關係進入一觸即發的對立階段,為高二階段的反轉做好了鋪墊。
但電影卻在轉接時採用了一個慢鏡頭,並配以了一段歌頌友誼的旁白:
這份被老師冠名為狼狽為奸的友誼,才是最寶貴。
電影中的旁白,往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雖然這段旁白及5名少年踏步「向前進」的畫面,與高二階段班級參加藝術比賽歌唱《我們走在大路上》相互呼應,「啟下」的作用是做到了。
但高一階段的故事並不是為了歌頌友誼,師生間的鬥智鬥勇也不是為了讓學生們「團結」起來做鋪墊。採用這麼一組慢鏡頭不僅無法承接苗宛秋對學生的從嚴厲到關愛的轉變,讓高二的故事展開得比較唐突。
也讓高一的故事成了欲言又止的遺憾,讓觀眾感覺高一階段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高二部分的故事主要是講述苗宛秋對學生的愛,先是以文藝表演的故事開幕,把苗宛秋嚴厲苛刻偏愛好學生的形象「一脈相承」,同時也通過方婷婷損害了苗宛秋的水杯反映了師生關係依然勢如水火。
接著,通過苗宛秋為患腦瘤的劉昊募捐,表現了他的刀子嘴豆腐心;通過苗宛秋不放棄誤入歧途的洛小乙,表現了他為了學生甘願冒生命危險。
于謙老師和兩位青年演員在這兩個故事中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劉昊的扮演者孫藝楊,一邊狼吞虎咽地吃麵,一邊淡然地說出自己患上腦瘤卻沒錢治病。那種假裝看破生死,實際卻放不下的矛盾心情,被他完美地演繹了出來。
洛小乙的扮演者王廣源,在浪子回頭的那場戲裡,從狂怒到自責再到懊悔,一連串的表情變化充滿張力,讓人對這個97年生的青年演員印象深刻。
于謙老師更不用說了,欲言又止的神情,充滿關愛的小眼神,恨鐵不成鋼的聲調,他通過各種細節生動形象地還原了一個倔強老教師對學生的關愛。
但是,即使演員們都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內容,兩個小故事也把苗宛秋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展現了出來,但卻難以通過這兩個故事產生「以小見大」的效果,讓觀眾感受到老師對全班學生的關愛。
儘管為劉昊募捐可以讓學生團結一致,儘管讓洛小乙「浪子回頭」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苗老師的「大愛無言」,但兩個故事都是指向一個學生,蘊含的情感還不足以反轉高一階段苗宛秋因為嚴苛和專制給全班同學帶來的壞印象。
本來文藝匯演這種全班參與的事件是提升師生感情的契機,但電影卻用來強化了師生矛盾,並為高三的文藝匯演做鋪墊。所以,高二階段的師生關係由勢成水火到相親相愛的轉變缺少了一個讓感情有「落腳點」的具體事件。
高二階段本來可以呼應主題,深入展示屬於他們相處中的「美好時光」,但電影選擇用兩個小故事來「以小見大」,就顯得格局不足,讓他們的「美好時光」沒有得到體現。
而且隨著洛小乙事件結束,電影就順勢轉折到高三階段。
先是通過新文藝匯演、找單車事件,製造了師生間的新矛盾。因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愛意發生衝突,讓苗老師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
其次,又通過補習班事件及安靜出事故摧毀了苗宛秋前半生的教書育人理念,讓他最後不辭而別,使班級的畢業充滿遺憾。
電影的結尾無疑是悲傷的。儘管交代了苗老師和安靜的「重逢」,並通過一段勵志的旁白及師生相聚的幻想表達了對師生感情的讚美,但並不能蓋過高三階段故事給觀眾帶來的傷感。
又因為高二階段的故事並沒有成功地讓師生間的「美好時光」得到體現,所以使電影的師生情不夠濃烈,在悲劇結尾的影響下,讓觀眾對電影表達的情感理解有點偏差。
相信不少觀眾看到最後都會有一個疑惑:電影最後苗老師不辭而別是不是太不負責任?師生關係這麼好,難道不是應該讓學生的畢業不留遺憾才對嗎?
其實電影之所以用苗宛秋不辭而別的結局,一來是為了尊重改編的真實事件,二來是為了讓人物角色更加有血有肉。如果師生感情能在結尾前有足夠的描述,這個帶著遺憾的結局不僅讓人感慨,還會讓人對這段珍貴的師生感情產生更多的共鳴。
可惜《老師·好》三個階段的故事,並沒有能集中把師生的「美好時光」展示出來。高一階段只展示了師生矛盾,高二階段只展示了關於兩個學生的故事,高三階段雖然引入了群體事件,但都是帶著遺憾收場。
三個階段的故事雖然層次分明,但並無相得益彰。打算用單車作為主線,揭露師生間的情感變化,卻由流於表面,無法讓觀眾因為圍繞單車的發生的事而引起足夠共鳴。
所以,最終會讓觀眾感覺師生間的「美好時光戛然而止」,並覺得充滿遺憾的結尾有點「狗血」。
承載師生感情變化的載體,最好還是班級事件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師·好》的缺點主要是缺少了一個能承載師生感情變化的合適載體。
電影選擇用單車作為整個載體其實並不恰當。因為除了高三階段找單車涉及全班同學參與外,高一拆除擋泥板和高二纏膠帶都是個別同學的行為,無法體現全班同學對待苗宛秋的態度。
能承載師生感情變化的載體,最好還是集體參與的班級事件比較好。
經典法語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不得志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來到一所特別的學校任代課老師,面對一幫被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孩子,他用音樂去淨化了他們的心靈,並讓孩子們得到救贖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和《老師·好》的敘事結構很像,都是剛開始師生間鬥智鬥勇,中間因為各種事件讓師生關係變得相親相愛,最後因為突發的意外老師被迫離開學校。
但《放牛班的春天》比《老師·好》高明的地方在於,他選取了組織合唱團這個班級事件作為主線,把師生間的情感承載在一次次合唱的排練和演出中。
儘管電影中也有以幾個小男孩為主的獨立故事線,但是並沒有像《老師·好》那樣用於「以小見大」,表達師生感情的升溫。而是讓這些支線故事突出合唱團隊對男孩們的影響,加強了觀眾對主線故事的共鳴。
這樣的設定,不僅能讓主線故事更加有共鳴度,還能讓人物有成長的變化,讓角色的形象更加豐滿,更能打動人。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在《老師·好》中,把文藝匯演當成主線,把人物小故事用於圍繞文藝匯演這條主線,展示角色的成長變化,是否會讓電影擁有一條能承載師生感情的故事主線,讓他們之間的美好時光更加有「落腳點」呢?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認為于謙老師主演的《老師·好》在豆瓣上只有6.7分,是不是因為缺少了一條能承載師生感情的主線呢?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