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人物比較研究》系列之:
第三十一篇,亞多尼雅和所羅門——爭奪與賜予(之二)
(接上)
三、靈意思考
1,亞多尼雅的性格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同樣都是覬覦最高統治權的王位,與押沙龍的老謀深算、精心布局、虛偽欺騙、陰險狠毒相比,亞多尼雅顯然稚嫩得多,他只是覺得父親大衛年紀老邁,在眾王子中自己地位尊貴,就拉攏了約押、亞比亞他兩位權臣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就自我宣布作王並舉行歡宴慶典了。他既沒有爭得父王的同意,也沒有爭取到朝中眾大臣的支持,因為想要就自行宣布登基了,這顯然是一場十分愚蠢的鬧劇。而反對勢力則立刻開始阻擊:他們通過所羅門的母親拔士巴搬出了大衛當年的承諾,說服大衛膏立所羅門繼承王位。亞多尼雅的美夢就一下子破滅了。
亞多尼雅並非因陰險和邪惡,他只是幼稚和愚蠢,類似於「以掃一碗紅豆湯就可以出賣長子名分」的行為,屬於順從於肉體情慾的低層次犯罪。他的行為代表了世人中那種「因為想要所以就要」的非理性行為,就好像還沒有是非標準的小孩子一樣,不管能不能要,也不管能不能要到,因為想要就直接伸手。
分析亞多尼雅的性格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盲目自信——由「自尊」到「我必做王」的自負:
亞多尼雅自尊,說:「我必作王。」就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因為長相俊美就「自尊」,因為「自尊」就盲目自信——「我必做王」,因為自信就擅自行動。聖經以簡潔明了的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亞多尼雅盲目自信的性格特徵。由「自尊」到「自信」再到「自負」,這是離開上帝的靈之後,活在肉體情慾之中的人的典型特徵。
沒有了靈魂的約束,人就成為了一張臭皮囊:看到美食就垂涎欲滴,看到美女就色慾蕩漾,看到美景就激情飛揚,凡視覺所見、聽覺所聞、嗅覺所嗅、口舌所品、肌膚所觸,但凡能夠刺激感官需求給他帶來快感的,都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和滿足。純粹就像動物一樣,餓了就拼命尋覓食物,發情了就不顧一切去滿足交配欲望,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受肉體欲望的驅使。
現在這種人實在是太多了,只需看一眼每天的手機朋友圈你就可以知道,那些曬美食、曬旅遊、曬自拍、玩抖音,或者稍微高雅一點的曬成就、曬作品、主動販賣自己的人也都屬於此類。他們靈魂饑渴到沒有靈魂,但卻偏偏要宣示自己乾癟的靈魂是多麼豐滿,這就是典型的「缺什麼就要喝什麼」的效應。
第二,幼稚天真——由自封為王的「自負」到「抓住祭壇的角」的驚懼:
當自封為王的亞多尼雅正在自己府中飲酒歡宴、彈冠相慶的時候,突然得知大衛正式膏立所羅門為王的消息,於是他們就十分驚懼,一下子作鳥獸散。亞多尼雅害怕所羅門找他算帳,就跑到祭壇抓住祭壇的角。聖經在這裡連續用幾個關鍵動作,描寫出亞多尼雅幼稚可笑的性格特徵:
其一是自封為王就以為自己真的做王了。
他沒有取得父王的支持和許諾就想當然的認為父王定會同意,這是一個相當低級的錯誤。他僅憑著父王老了,眾兄弟中只有自己才是最合適繼承王位的人選,這完全是想當然的誤判;他僅憑著父王從來沒有違背過他的心願就想當然的認為父王必然也會支持他做王,這是天真的幼稚。
他僅憑著約押和亞比亞他順應他就自以為是的獲得了朝中大臣的支持,這也是一種膚淺的判斷。約押是一個老奸巨猾、手握軍權的重臣,估計他是被亞多尼雅欺騙了,或許亞多尼雅給他說父王已經同意他繼承王位他才順從的。「順從」一詞說明不是他主動幫助亞多尼雅的,他沒有給他出謀劃策,也沒有提供軍事力量或者策劃武裝政變,這些都說明約押只是被動的接受邀請而已。
父王反對了怎麼辦?朝中大臣不支持怎麼辦?亞多尼雅既沒有想清楚,也沒有應對措施,就自導自演的登基做王了。這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般幼稚可笑。
其二是當登基鬧劇失敗之後,剛剛還在舉杯歡慶、給他們封官許願的眾人一下子如夢初醒,作鳥獸散。
亞多尼雅才知道自己是冒牌的,真正王是自己的兄弟所羅門。他一時手足無措,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就趕緊跑去抓住祭壇的角,祈求赦免。「抓住祭壇的角」是以色列人祈求赦免死罪的一種傳統。驚慌失措的亞多尼雅跑去抓住祭壇的角,這就像一個小孩闖下了大禍,面對父親舉起懲罰的杖四處奔跑,最後鑽到了桌子底下,哭喊著祈求「我錯了,別打我」一樣。
想想押沙龍叛亂是經過了多年的到精心布局,亞多尼雅簡直就是幼稚天真的玩笑。
「我想要我就要」是活在血氣肉體裡面的人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們缺乏客觀公義的標準而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他們缺乏冷靜全面的思考而是單從衝動和欲望出發;他們習慣於我行我素般的狂傲和偏見,罔顧趨勢和形勢;他們習慣於自說自話或者偏聽偏信,根本就無法對客觀事實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人猶如家裡被寵壞了了孩子,常常是「我要我要我就要」;也像罵街的潑婦,一哭二鬧三上吊。這種人隨處可見,小到跟你吵架的家人,中到單位裡強詞奪理的同事,大到正在香港暴亂的到廢青,再大到聯合國裡吵鬧不斷的國家元首們,如果站在上帝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像亞多尼雅一般的幼稚可笑。這也就是那句流行的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真實寫照。
聖經通過亞多尼雅「自封為王」和「抓住祭壇的角」的兩個動作,恰如其分的描繪出人類在上帝面前的幼稚可笑。這兩個動作是人在上帝面前不斷重複的動作。始祖亞當在伊甸園裡的兩個動作就是這樣:先是偷食禁果,然後發現自己赤身裸體了,看見上帝來了趕緊在樹叢裡藏了起來。幾千年來,人類歷史一直在重複著人類「自封為王」,遭受懲罰之後就「抓住祭壇的角」祈求赦免的鬧劇。中國人更是對上帝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敬」就是「抓住祭壇的角」,為了免受懲罰;「遠之」就是繼續「自封為王」,繼續為自己而活。這幼稚已經不再是天真了,而是變成了狡黠的世故圓滑了。
第三,簡單愚蠢——由罪得赦免的平安到再度挑釁的愚蠢:
亞多尼雅「抓住祭壇的角」的行為有效了,所羅門王給他傳話:「他若作忠義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落在地上;他若行惡,必要死亡。」然後就讓他離開祭壇平安回家了。
所羅門警告亞多尼雅的這段話也帶有深刻的屬靈啟示:
其一是只要認罪悔改就能罪得赦免。
無論多麼嚴重的犯罪都可以赦免,但基本前提就是認罪悔改。所以,「你們悔改吧,免得滅亡!」這一直是上帝從創始之初直到現在向人類發出呼喊,為此,祂不惜犧牲祂兒子耶穌基督寶貴生命來代我們贖罪,這是多麼偉大的愛!
其二,告誡要做「忠義」之人。
「忠」就是要做上帝忠心的僕人:人之為人乃上帝所造,被造之人之於造物主而言,做「忠僕」乃先天決定的,不可改變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為上帝而活,這是在被造之前就預定好的了,違背了這一條天規,人也就不再是人了。「義」就是活出上帝的形象,公義是上帝的本質屬性,上帝造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而的,所以,公義是人是靈魂訴求,違背這一條人生和社會就必然要陷入苦難和混亂。
「忠和義」是對人的總體要求,是維持神人關係和諧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生幸福平安和永生安息的保障。
其三,警告若再「行惡,必要死亡」。
人的罪得赦免是憑著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獲得的,是主耶穌基督用祂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你的生命,你生命的主權不再會屬於你自己,你必須要交託主權給耶穌,這是從你呼出的那一聲「主啊,我信」就已經開始了。耶穌是「主」你就是「僕」,你「信」就必須要背起十字架跟著耶穌行天路,這就是信仰之路。不可能你一方面罪得赦免,一方面繼續追求犯罪,這無法實現「得救」和「重生」。主耶穌會原諒你的軟弱,因為人無法避免犯罪,但絕不能主動追求犯罪,不能喜罪樂罪和享受犯罪。有聖靈的警告,基督徒犯罪後會感到恐懼並主動認罪悔改。如果不服管教,一直抗拒聖靈的警告,再繼續犯罪,那就必然要滅亡。所以,「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觀點是錯誤的教導。
獲得暫時平安的亞多尼雅很快就忘記了自己死罪赦免的恩典了,他忘記了所羅門的警告,那顆覬覦權杖的野心再度膨脹起來。此刻他做出了一個十分愚蠢的決定:他通過所羅門的母親向所羅門傳話,希望通過佔有服侍過父王大衛的書念女子亞比煞來滿足自己那種「做王不得」的欲望,而且還說出了一段「王位本該是我」的該死的話。無法理解亞多尼雅的大腦神經何以錯亂如此,這分明是挑戰所羅門忍耐底線的作死之舉,為此他終於復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欲望遮蔽了智慧的雙眼的的時候,人們就會理直氣壯的做出愚蠢可笑的狂妄之舉。欲望很容易使人們喪失理性,很容易完全迷失而陷入瘋狂。希特勒是世界公認的聰明人物,但膨脹的欲望讓他在進攻蘇聯的決策中喪失了理性;東條英機很是英明果敢,但稱霸亞太的欲望讓他做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愚蠢決策。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他瘋狂,這瘋狂表現在欲望不斷滿足以致膨脹到極致最後轟然粉碎。
第四,任意而為——從「爭奪失敗」到「自取滅亡」的教訓:
亞多尼雅幼稚天真、盲目自信、簡單愚蠢的性格集中表現為他的任意而為。他做事沒有詳細規劃而是想做就做;他考慮問題沒有調查研究而是主觀臆斷;他說話不經大腦而是想說就說;他做人沒有敬畏、謙卑、理性和智慧,而是任意而為。這就是一個沒有信仰完全活在血氣情慾中的典型形象。
愚蠢和智慧也都是一個相對概念。愚蠢的人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愚蠢那就不愚蠢了,愚蠢的人往往都認為自己是智慧的。他自以為智慧才敢去幹那些別人認為是愚蠢他卻認為是智慧的事。井底之蛙看天當然只有井口那麼大,這是視野決定的,所以,智慧由站位決定;狼要吃羊在狼看來是絕對合理的,這是角色決定的,所以,智慧要從動機和目的是否公義來辨別。人類離開上帝以後,各自都在為自己爭鬥,公義公理失去了根本的最高標準了,人人都自以為自己是正義和真理的化身,於是世界就永遠不得安寧了。
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離開耶和華的智慧必然如押沙龍一般的邪惡和可怕,而缺乏智慧則如亞多尼雅一般的可笑和可憐。我們的人生要充滿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就必須是榮神益人。
(續下)
傳揚福音,見證恩典,分享感動,靈命塑造!
歡迎關注,免費訂閱!相聚伊甸園
xiangjuyidianyuan
歡迎賜稿:616232798@qq.com;
1842773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