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評《大象席地而坐》:對抗墮落世界

2021-02-06 深焦DeepFocus

冰河時代:胡波以《大象席地而坐》留下了中國後工業化無望者的最終遺言

當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循環正日漸被嚴密而標準化的職業發展的爭議與表演包圍時,為藝術犧牲、進行真實冒險、與生活現實緊密聯繫的電影觀念看起來似乎更加遙遠。


《大象席地而坐》裡有名無實的大象是蒙古滿洲裡精神中的寓言動物。對於四個飄蕩不定的主人公而言,這個奇怪而使人著迷的生物是古老而又堅忍克己的。它冷眼見證著世世代代的人類犯下暴行,又象徵一種對這個充滿敵意,裝模作樣又自甘墮落的世界對抗力量。總的來說,它是追求一部純粹電影的適當隱喻。歷經千辛萬苦的拍攝製作之後,該片原作作者兼編劇及導演自殺身亡,時年二十九。因此,《大象席地而坐》及其蘊含的種種象徵都不可避免地浸染出一抹悲劇色彩與一股孤獨之感,成為了引人矚目的墓志銘,深切地紀念著這種狂熱的藝術精神,沉痛地悼念著他那戛然而止的生命。

故事設置在河北省,其如同荒蕪的、農村般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儘是衰落工廠與工業衰敗一片死氣的景象。《大象席地而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中,跟隨記錄四個社會邊緣人的一天,一連串的禍事發生,攪亂了他們各自的生活,也讓他們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於城(章宇飾)是一個當地的地痞流氓,他和其最好朋友的妻子有著一段微妙的感情關係,而正當他向她談論著滿洲裡的大象時,朋友回到家中且意外地發現了於城的鞋。朋友幡然醒悟,異常冷靜地從高層一躍而下,而這場自殺被兩個通姦者親眼目睹。同時,於城的弟弟于帥是當地高中的一個霸凌者,他的同學韋布(彭昱暢飾),本部影片的主角,也是導演在影片中的自我投射,常常受到于帥的嘲弄。韋布,一個安靜沉思的社會棄兒、中國版的安東尼.莫尼耶,常被滿洲裡的大象深深吸引。他的朋友黎凱被污衊偷了于帥的手機,韋布為了保護他,意外將于帥推下了樓梯,導致其被送入醫院後不治身亡。

韋布逃離了一切——學校、虐待他的父母和不經意間造成的災禍的爛攤子。他開啟了一場荷馬式的追尋之旅,穿越這座城市,前往滿洲裡。他試圖說服其暗戀對象黃玲(王玉雯飾)跟他一起走。但彼時的黃玲同樣深陷煎熬之中:單身嗜酒的母親以及與學校已婚副校長之間惹人非議的關係。韋布在獨自一人的旅程中,偶遇了一個名為王金(李從喜飾)的老人,並且向他敘說了滿洲裡大象的故事。王金被他的女兒女婿趕出了自己的公寓。諷刺的是,他的女婿是一名老師,卻沒有足夠的錢將其女兒送到一所體面的學校。他的家人為了錢堅持要賣掉他的房子,他與於城一伙人又發生了衝突,這都促成了王金的離開。最後,這些人物為了逃離家庭,逃離不幸的命運,踏上了追尋這隻神秘的大象的流浪之旅。

在這部壯麗的、長達四個小時的影片裡,胡波特意使用了斯坦尼康的長鏡頭來捕捉這些角色的個人困境。偶爾,我們也會遊蕩於角色之間相互交錯的次要情節中,譬如王金的愛犬——他們之間純粹美好的關係在影片中是絕無僅有的,最後卻在另一隻狗的犬牙下喪生。胡波緩慢移動的鏡頭刻畫出了一種獨特的電影質感,讓難以忘懷。鏡頭跟隨著王金和韋布,當他們與咬死小狗那麻木不仁的狗主人發生激烈衝突時,緩慢移動的鏡頭久久凝視著人類暴行的虛無核心。狗主人把王金推倒,並不斷踢倒在地上的王金,從這一冷冰冰的長鏡頭中,我們能發現暴力場景的表象之下醞釀的巨大情緒張力。

雖然在影片中,人物間的對話矯飾做作,演員憂鬱的演繹稍顯刻意和對白近乎布列松式,但《大象席地而坐》以廣闊的鏡頭,將時間拉寬,揭示出城市邊緣地區地獄般的沉重現實,賦予影片結構一種遊牧民族般緩慢而又沉重的色彩。《大象席地而坐》所記述的現代中國與傳統中華民族肖像截然不同——卑遜、堅毅和苦幹的品行仿佛鍍了一層貝克特式暫停的消沉氣息,陷入無止境的絕望之中。因此,影片也與那些採用官方民族敘事手法的國家主流媒體和大部分商業電影中展現的高速向前發展的社會面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象席地而坐》浸透了深入骨髓的痛苦與絕望,描繪出了一幅由金錢、權力交換和濫用組成的人際互動的世界圖景。韋布遭到了他試圖保護受霸凌者欺負的朋友的背叛;黃玲遭受了將她和副校長的照片洩露在微信朋友圈的同學的背叛。這些角色都緊緊抓住一個難題,即在追尋一些未知的過程中,是停止越來越混亂的生活,還是保持不變並猜想他們悲慘的命運?在製作影片的艱辛日子裡,胡波也試問自己這一相同的問題。片中的人物絕望地嘗試著擺脫壓制和背叛的苦難循環,但是他們越靠近他們唯一的希望支柱——撲朔迷離的滿洲裡大象,就越心不在焉。

一列火車從遠處經過,面對充滿絕望痛苦的貧瘠景象,韋布對著天有氣無力地哀嘆了一句「草!」,叫聲掩蓋了他的哭聲。這段影像是對保持完整精確度的電影做了一個合適的概括總結,其更由青年所特有的因痛苦產生的不妥協精神增強,同時映射出電影製作者的消極態度:這部藝術作品反對與偏愛商業利潤而非藝術衝動的所謂行業標準進行任何調解與妥協。

 

在困難重重的電影製作過程中,胡波發的微博像是預兆,記錄並指向其最終為藝術獻身的悲劇性結局。這部電影由王小帥和其妻所屬的北京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所製作,胡波的日記記錄了他與製作人的鬥爭——製作人想要胡波將影片剪輯為更符合市場的長度。他談論了他的女朋友怎樣離開了他;他在完整影片的過程中如何掉頭髮;他沒有任何東西得以救一隻貓時的感受和買回這部電影所有權的渴望。他顯露出一種強烈的虛無主義的幽默感,開玩笑說除非依靠販毒,否則不可能有足夠的錢去資助電影。他對未來的絕望瀰漫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方方面面,可以在這些記錄中找到:「年輕時更好,因為你不相信任何事。隨著時間逐漸變老,即使你盡力相信任何事,但還是變得沒有意義。」

這個世界似乎與胡波和他的電影背道而馳,而胡波也以其電影反抗著這個世界。當通讀了胡波對於其情感混亂的解釋之後,狗主人和韋布與王金的畫面就會浮現在腦中,感覺像是在《大象席地而坐》製作過程中處處被打倒。他的困難甚至在拍攝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他想要影片呈現灰白色調,就如同畫面浸泡於有害汙染中。本來這個條件在河北隨便哪天都很容易實現,但在開拍頭一周,中國政府正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所有工廠都被下令在會議期間停工,難得可見的藍天重新回歸。他開玩笑說,甚至天氣都在詛咒他的電影。


這隻大象在影片快結束時出現了,但銀幕上不見大象,僅有那一絲轉喻的嘶吼與回聲,回應著韋布對一切發出的那一聲「草」——在前往滿洲裡的大巴前車燈微弱的燈光下,影片的角色正在深夜中用羽毛球踢著毽子,這是該影片唯一的固定鏡頭。這令人震驚,其帶有一點魔幻現實主義;是絕望世界中一粒漂浮的塵埃。至於影片中的人物最後是否找尋到了滿足感和歸屬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鑑於發生在胡波世界中的悲劇,即以生命換取藝術美德一樣,《大象席地而坐》仍然是一幅刻畫了這位藝術家的絕望與痛苦的自畫像,是對胡波受盡折磨的精神的概括,而其受盡折磨的精神對世界具有潛在貢獻,遺憾的是,這部電影將永遠不會得以完成。

胡波去世後,《大象席地而坐》的所屬權轉移給了他的父母。影片首次公映時,採用的是胡波本人更偏愛的長剪輯版本。該片贏得了柏林、香港、及金馬獎電影節等多方讚譽,在金馬獎頒獎儀式上,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安也對其讚譽有加。貝拉·塔爾曾幫助過胡波在First訓練營拍攝其首部短片《井裡的人》,他在多倫多首映式開幕時介紹中講到胡波的高大身軀和其英年早逝而留給電影界一片巨大的空白。胡波藝術殉道的這一吸引人的故事使得影片受到了威脅,但《大象席地而坐》並沒有脫離其製作者的悲慘傳記。影片是以斷斷續續且極其痛苦的哭號對抗著這個墮落且自命不凡的世界,也紀念著我們有幸在所處時代親眼目睹的一種最純粹、最真誠的電影創作。

編輯:芝芝味桃桃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中國速度不重要!全球票倉不重要!2021我們要更硬作品!

王家衛套裝終問世!重剪輯!重構圖!重調色!

一部男體藝術片,一段尤物間的虐戀

超越科幻,超越類型,從沒在我們院線看過這樣的電影

徵服威尼斯,角逐奧斯卡,闖蕩好萊塢,這個中國女孩如何一路走來

一年生產十部電影的國家,卻震動世界影壇15年

不是低幼,更不是劇作差,你也曾是一舉一動都是承諾,明知要分開還全部付出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在線觀看
    《大象席地而坐》豆瓣評分:8.0《大象席地而坐
  • 電影推薦 | 《大象席地而坐》
    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滅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有一部你們可能不認識的電影,電影名字是《An Elephant Sitting》,是由一個二十多歲的中國導演拍攝,可是製作完電影後就自殺了,是近期的事。
  • 電影推薦《大象席地而坐》
    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滅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有一部你們可能不認識的電影,電影名字是《An Elephant Sitting》,是由一個二十多歲的中國導演拍攝,可是製作完電影後就自殺了,是近期的事。
  • 【張看電影】胡波的憂傷與困境——評《大象席地而坐》
    已故導演胡波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在正常生活和處事邏輯中,或許根本不會發生的事。如果用嚴苛的標準來講,這樣的故事線本身很難成立,且有文藝腔之嫌。《大象席地而坐》的劇照閱讀胡波的小說時,我發現,胡波的這種對世界的牴觸情緒,還沒有完全在他的文章中蔓延開來。
  •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完整版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 胡波
  • 斬獲金馬獎等眾多獎項,《大象席地而坐》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每個人都夢想逃離現在的生活,去往滿洲裡,那裡有一隻大象,席地而坐……榮譽地位及評價:《大象席地而坐》爆冷奪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並且在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獲得觀眾票選大獎以及在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胡波、費比西獎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論壇新電影論壇最佳影片等眾多獎項。
  • 《大象席地而坐》:世界是一片荒原
    在胡遷的小說集《大裂》中,已經有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型,在那篇只有十幾頁的短篇小說中,電影中的主要人物還沒有出現,只有一個愛情失意、與朋友妻子約會卻不巧被撞見並親眼目睹朋友自殺的頹廢青年,百無聊賴的旅程最後,他在動物園關門前的最後半小時看到了那頭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大象。
  • 《大象席地而坐》
    圖片來自網絡席地而坐四個小時,看完了沒有一頭大象的《大象席地而坐》。該怎麼說呢?我給朋友說,我看完了一部巨喪的四個小時的電影,感覺人生...滿洲裡只不過有隻大象,它就他媽的在那坐著。其實,有很多場景讓我想哭。韋布對著那片荒蕪的空地嘶吼的時候,老頭參觀養老院看著一個個老人在陰暗的養老房裡等待著生命結束的時候,黃玲拿著棒球棍怒打主任夫婦的時候,李凱對著那駛去的列車開槍自殺前說 「這世界挺沒勁」的時候。可我終究是一個眼淚沒有落下。
  • 電影資源推薦:大象席地而坐 在線觀看
    好看的電影資源推薦免費大象席地而坐導演
  • 讀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愛的黑暗旅程
    1.大象與自我          「滿洲裡有一隻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兒。」         電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開始。鏡頭運動緩慢而凝滯,帶領觀眾從一片虛無之地移往另一片虛無之地。與此同時,四個人依次從睡夢中起身,坐著,就這樣電影中的一天開始了。        這部電影講了四個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絕望的人——胡波曾這樣介紹《大象席地而坐》。
  • 今天很想看《大象席地而坐》:成功人士的世界,為什麼也這麼難?
    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這些事件讓我想起2017年,同樣也是10月份,導演胡波也是決然赴死,留給世間一片嘆息和那部無數大獎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今天來說說《大象席地而坐》。《大象席地而坐》獲得多項大獎後,有各種評論說:影片太長太文藝太喪了......如果人沒死,可能除了國外獲獲小眾獎,國內根本無人關注......金馬獎只不過給個安慰,這種電影別談票房......」
  • 《大象席地而坐》:一個人的死與千萬人的獎.
    今天來說說《大象席地而坐》。 ▲   電影海報圖片 四個主人公,四個故事,四個小時。這就是《大象席地而坐》眾所周知的基本劇情,但《大象席地而坐》只講了四個故事?不,胡波講了六個故事。 但在胡波原小說《大裂》裡,並沒有結束,那裡有著《大象席地而坐》的第五個故事,這第五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大象:  「我(韋布)跑向那頭坐著的大象。身後有人喊著什麼根本聽不清楚。因為我得看看它為什麼要一直坐在那,這件事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問題了。
  • 金馬獎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眼中只剩世界的惡?
    看完前兩小時,我以為我不會喜歡《大象席地而坐》,想不到後兩個小時是魔幻時刻,戲味在後半段完熟發酵,我為之深深著迷,毫不猶豫在映後觀眾票選單上給出五顆星分數;看完《大象席地而坐》才明白它為何需要四小時長度,唯有將劇中每個角色內心的苦悶與狀態都交代清楚,人物故事開始交錯一起時,才會震蕩出動人的力量。
  • 大象為何席地而坐
    雖然今年華語片缺席主競賽單元,但有一部作品在最佳處女作獎的頒發環節,得到了特別提及——已故青年導演胡波的長片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國際電影節不成文規定,處女作大獎只頒給在世導演了解或回顧可戳:《斬獲柏林大獎的青年導演,為何上吊自殺?》
  • 《大象席地而坐》獲獎,李安給了胡波媽媽一個擁抱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臺灣電影金馬獎上,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拿下了最佳劇情長片的最高獎項。胡波的媽媽不善言辭,之前在代替兒子領取最佳改編劇本獎時,只說了一句話就哽咽了。「我是胡波的媽媽,代表胡波謝謝評委,謝謝觀眾,謝謝大家。」
  • 《大象席地而坐》:遲到的尊重和不快樂的才華
    開獎之前有影評人預測,《大象地席而坐》必然會獲得一個比較重要的獎項,因為金馬從來都強調人文關懷。《大象席地而坐》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圖為李安在頒獎儀式上擁抱胡波的母親而獎項又一次讓人唏噓導演胡波的缺席。上一次是在今年年初的柏林電影節,這部電影被特別提及的時候,一個失意的人終於一次次被遲來的證明肯定了價值。
  • 廣州放映 |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毫無疑問是近年最重要的華語片,它在當代生活、藝術與理想之間構築了一道橋梁,因此,這是一部不得不看的青年電影之一。
  • 讀書筆記|《大象席地而坐》
    」——《大裂》 《大象席地而坐》是作者胡遷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大裂》一書。這本書和他的中篇小說《大裂》同名,在臺灣拿了世界華文電影小說獎。我終於找到了和我一樣擰巴而虛偽地活著的人。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能叫活著了,因為四年前二十九歲的他自殺身亡,我是真的覺得可惜,為他的才華和他的情緒,但是又很能理解他。胡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拍攝電影時以「胡波」為名),這部電影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和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但是很遺憾在大陸禁播。
  • 《大象席地而坐》:「離隊少年」胡波的真實寫照
    一年前,第68屆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將費比西獎頒給《大象席地而坐》時,我才知道這部電影和胡波這個名字(寫小說時他用「胡遷」作筆名)。因為看不到影片,我只好從圖書館找來了他的小說集《大裂》和《牛蛙》。翻開書本,我發現《大象席地而坐》居然只是一篇情節簡單的短篇小說。一篇短篇小說怎麼能拍成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終於,網上有了《大象席地而坐》的視頻流傳,我急忙下載了觀看。
  • 獨立電影觀察 | 司遠:《大象席地而坐》:弱者給弱者的一刀
    《大象席地而坐》:弱者給弱者的一刀司遠2017年10月12日,29歲青年作家、導演胡波在北京東五環一幢住宅樓裡用一根繩子告別了這個世界。在隨後的一年中,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獲得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和第55屆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