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周年,筆者在發掘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歷史細節時,閱讀了一些英國歷史資料。用這些資料與國內戰史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歷史細節。
在今天的英國倫敦東邊的伊斯特本鎮,有一座聖瑪麗教堂。這座教堂的北側過道牆上,安放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紀念碑,紀念了一位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陣亡的英國海軍中尉。
這座紀念碑寫著:「威廉·赫克託·拉森;中尉,26歲;1859年6月25日戰死於白河炮臺(大沽口炮臺);當他指揮「鴴鳥」號(HMS Plover)炮艇時,舉著艦隊司令的旗幟沉入水中;這個紀念碑是他的同僚軍官們立的,以表示他們對他的英勇和高尚品德的欽佩。」
「鴴鳥」號小型淺水炮艇的艦長
威廉·赫克託·拉森中尉,正是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裡英國參戰艦隊旗艦「鴴鳥」號(HMS Plover)的艦長。「鴴鳥」號在這場戰鬥中被清軍打沉,艦隊司令賀布少將也重傷昏迷。
根據英國檔案的資料,威廉·赫克託·拉森誕生於1832年,父親是威廉·拉森(1804-1865),母親是安娜·簡(1807-1860)。他的中間名「赫克託」是他母親的婚前姓,小威廉是六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的父親大威廉是一個英國農民,同時也是路易斯舊銀行的當地代表。
1855年4月20日,23歲的威廉被任命為皇家海軍中尉。不久之後,他被派往遠東地區,一直在東南亞地區服役,並成為了小型蒸汽炮艇「鴴鳥」號的艦長。
「鴴鳥」號是一艘「大青花魚」級木殼蒸汽炮艇,專為在內河和沿海淺水地區設計。這種小型淺水炮艇,是在克裡米亞戰爭(1853-1856年)期間批量建造的,型號和數量很多,例如「大青花魚」級就建造了98艘。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不少這種「克裡米亞」型淺水炮艇或淺水炮艦都被派遣到了遠東地區,參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鴴鳥」號下水於1855年9月8日,排水量為284噸,裝有一臺60匹常規馬力(270匹虛馬力)的蒸汽機,最大航速7.5節,艦員35-40人。「鴴鳥」號裝備有一門巨大的68磅前裝榴彈炮、一門32磅前裝榴彈炮和兩門24磅前裝榴彈炮。1859年6月,這艘小木殼炮艇作為英法聯合艦隊的一員,參加了對大沽口炮臺的第二次進攻。
大沽口炮臺的第一炮,就打死了拉森中尉
有趣的是,作為參戰旗艦的「鴴鳥」號炮艇,其實在英法聯合艦隊裡是噸位最小的。由於大沽口炮臺所在的白河(海河)河口水位很淺,因此英法聯合艦隊只派出了11艘淺水炮艇和淺水炮艦參加直接進攻,其他較大的軍艦都只能在遠處觀戰。法國則完全沒有派艦出戰,只出動了海軍陸戰隊。
英法聯合艦隊的司令官——英國海軍少將詹姆斯·賀布(1809-1881年),出人意料選擇了噸位最小的「鴴鳥」號充當臨時旗艦,在這艘284噸的小炮艇上升起了司令旗。6月25日凌晨,「鴴鳥」號一馬當先,率領11艘英國炮艇和炮艦闖入了白河河口。緊隨在後的,分別是「負鼠」號、「庇護」號、「高貴」號等200-300噸級的小炮艇,艦隊中相對較大的兩艘炮艦「尼姆羅德」號(1042噸)和「鸕鷀」號(860噸),則位於艦艇編隊的較後方。
6月25日凌晨開始,英法聯軍一直被清軍布置在白河河口的木樁、沙袋、鐵鏈等障礙物所困擾,而清軍卻堅守炮臺不發一炮,耐心等待戰機。
英國艦艇花費了整整一個上午,清理了一系列障礙物後,才抵達了白河河口由木樁組成的主要攔阻線。在這過程中,兩艘炮艇「班特勒」號和「歐掠鳥」號未經開戰,就已擱淺在了河口的淺灘上動彈不得。
下午2時30分左右,被木樁阻礙的多艘英國軍艦,紛紛停靠在攔阻線上。「鴴鳥」號、「茶隼」號和「鸕鷀」號等艦各自忙於移除這些木樁,整個編隊已經不成隊列。對於沉默大半天的大沽口守軍而言,這時簡直是天賜良機!
據英方史料記載,大沽口南炮臺的左側炮位首先開火,隨後大沽口南北兩岸的所有炮臺全都開始射擊。清軍炮火重點瞄準的正是「鴴鳥」號,因為這艘位於最前方的小炮艇,正驕傲地懸掛著代表英國皇家海軍「中國特遣隊」總司令的「藍色方形旗」。
南炮臺開出的第一炮極為精準,不偏不斜打中了「鴴鳥」號艦長——威廉·赫克託·拉森中尉。拉森中尉在一瞬間被實心炮彈打成了兩截,當場死亡!
親友們為拉森中尉製作了精美的紀念碑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法聯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七艘英軍艦艇沉沒或擱淺,其中「鴴鳥」號、「鸕鷀」號、「庇護」號均徹底被毀。「鴴鳥」號的死傷最為慘烈,艦上的40人有31人死傷,僅倖存9人。
坐鎮「鴴鳥」號的艦隊司令賀布少將大腿受傷,被迫轉移到二號艦「負鼠」號上。但「負鼠」號也隨即遭到集中攻擊,賀布少將再次負傷,倒塌的桅杆壓斷了他三根肋骨,導致其昏迷了過去。
這時,在旁觀戰的一艘中立國美國炮艦「託伊灣」號,主動加入戰局,參加了對「鴴鳥」號等艦艇傷亡人員的搶救。但是,「鴴鳥」號難以回天,在次日凌晨徹底沉沒,包括拉森中尉在內的多名英軍官兵遺體都隨艦沉沒。
美國海軍方面曾專門有人提到拉森中尉:在開戰前一天,試圖闖入大沽口的「託伊灣」號也不幸擱淺,得到了「鴴鳥」號的及時救援。當時,拉森中尉還親自登上「託伊灣」號進行協助,令美國人產生了好感。這也是第二天美國炮艦主動加入戰局的原因之一。在戰鬥中,「託伊灣」號的美國水兵一死一傷。
大沽口戰敗的消息傳到英國本土,已經是兩個多月後。9月17日,重傷未愈的賀布少將撰寫的一份報告在英國全國報紙上發表。伊斯特本鎮的父老鄉親們,包括拉森中尉的父母也得知了這一噩耗。
由於拉森中尉的遺骸永遠葬身在於大沽口,所以他的同僚們委託一位雕塑家建造了紀念碑,權當墓碑作為安慰。這位雕塑家叫做詹姆斯·舍伍德,是英國雕塑師協會的成員,曾有34件作品入選英國皇家學院的展出。詹姆斯·舍伍德的作品最終在1862年2月完成,貼在了伊斯特本的聖瑪麗教堂的南走廊上,後來轉移到了北走廊。
這座紀念碑採用了哥德式風格,碑座下方是一位手持紅色盾牌的天使,盾牌上繪製有金色與紅色相間的斜紋,中間是一個帶有人臉的太陽,這個盾牌式樣被猜測是威廉·拉森家族的徽章。紀念碑的碑文刻於白色大理石上,每一個大寫字母都用紅色標出。碑文的最後兩個詞是拉丁語「Proelio Occisus」,意為「在戰鬥中犧牲」。
這位紀念碑的碑文雖然簡短,卻是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寶貴見證,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人不甘於屈服的歷史精神。(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