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西遊記》精讀和跳讀
一、填空題
1.《西遊記》,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說,是神話小說中成就最高、最受喜愛的小說,但這部作品並非全無依傍,它有著歷史真實的影子,即唐貞觀年間玄奘遠出西域取經 的事件。在《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中,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唐僧取經的故事經民間文藝演出,成為以後小說的素材來源。現在《西遊記》是根據明代萬曆年間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字汝中,號射陽山人,明代人。
3.全書共100回,基本由兩個故事組成,第1至7回,寫孫悟空出世至大鬧天宮,表現的是孫悟空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和鬥爭最終失敗的悲劇,體現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質與現實生活的約束的矛盾處境。第8至100回總寫唐僧師徒歷經八十一難,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經,蘊含著人必須經歷艱難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諦。
4.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寫大鬧天宮 的故事,是全書的精華部分,表現孫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寫唐僧的來歷、魏徵斬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經的緣起;第13回—100回寫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歷經81難和師徒終成正果,帶經回東土大唐。
5.《西遊記》中所寫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二、列舉簡述
1.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別是什麼?
如意金箍棒 九齒釘耙 禪杖
2.《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開始取經時意志並不是很堅定,請問他曾經幾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幾次?
主要有兩次:一是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弟時,唐僧埋怨悟空殘害生靈,悟空看不慣,逃回花果山,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邊,菩薩贈唐僧緊箍咒;二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亂殺無辜,一氣之下,返回花果山,後唐僧寶象國遇難,豬八戒用激將法將其請出。
3.《西遊記》中,成為唐僧師徒取經路上最大的障礙是哪一家族的刁難?這些刁難分別是什麼?
牛魔王家族,火雲洞主紅孩兒三昧真火的考驗,牛魔王之妻芭蕉扇刁難。
4.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章節是:亂蟠桃大聖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
5.通過「大鬧天宮」這一段精彩描寫,我們不難發現,作品的象徵意味是很深濃的。天宮是人間朝廷的代稱;玉帝是封建皇帝的化身;孫悟空是人民意願 的化身和民主主義思想的代表。
6.填人名,補足歇後語。
(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豬八戒)見高小姐——改換了頭面
(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裡——心腹之患
(唐僧)念緊箍咒——痛苦在後(猴)頭
(孫悟空)坐天下——毛手毛腳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啥滋味
7.孫悟空號稱美猴王和齊天大聖,他桀驁不馴、敢作敢當、勇敢機智、愛憎分明 ,深深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豬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因此常常當眾出醜。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淳樸憨厚 ,自有他可愛之處。
二、簡答題。
1.談談你對這部小說所反映的主題的理解。
諷刺批判社會現實的黑暗,歌頌悟空的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不為強權,樂觀頑強的精神,同時也告訴人們必須經歷艱難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成功。
2.結合相關情節,說說孫悟空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
蔑視皇權,神通廣大,敢於造反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反抗傳統,反抗權威,蔑視等級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鬥爭精神的熱情謳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積極樂觀的鬥爭精神和美好品質。
3.結合具體情節說說唐僧的性格特點和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
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誠為一身的高僧,一遇妖魔涕淚交流,見佛就拜,不論真假,為了說明必須經歷艱難、堅持不懈才能獲得幸福成功。
4.分別簡述沙僧、豬八戒的性格特點。
沙僧:忠厚誠懇,任勞任怨,正直無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謹守佛門戒律;八戒:性情憨直,奸懶讒滑,常懷退縮之心,善奉承諂媚。
5.小說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昏庸無能,不辨忠愚。對封建統治者的嘲諷蔑視,對黑暗社會的尖銳諷刺、嘲笑和批判。
6.你認為《西遊記》中哪一回寫得最為精彩,為什麼?
三打白骨精等。
7.孫悟空大鬧天宮一不求高官厚祿,二不為取玉帝而代之,那麼他的願望是什麼?或者說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勞動人民的何種追求?
反對壓迫,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民主
8.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種種變化,除了因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還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視的?
本性愚鈍、忠奸不分,又受了豬八戒的調唆。
9.唐僧驅逐孫悟空之後,出現了「真假美猴王」一事,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美猴王」?
提示:唐僧師徒生了二心,內部不團結而至。
10.「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魯迅)《西遊記》刻畫的眾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請舉一例,具體說明這一特點。
例:鐵扇公主因為與孫悟空有仇,不但不願借扇,還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親情,同時也顯示出她胸襟狹隘。 如:石猴為眾猴覓得水簾洞,被眾猴擁戴為「千歲大王」,可以看出眾猴的講信義。